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四 臺北高原作用力﹕臺灣流行歌與《怎樣鑒別黃色歌曲》
上海高原對於臺北的影響力,在冷戰時期衰退。兩岸對峙的年代裡,臺北高原的校園民歌(臺灣民歌)和國語歌曲等臺灣流行歌開始反向影響中國。校園民歌風行正是作者讀高雄中學時,學校安排喚醒午睡學生的歌是李建復唱的〈龍的 傳人〉。那時年輕人幾乎朗朗上口,有志者每天夢想投稿到中廣音樂網,穿著牛仔褲、背著吉他參加金韻獎、民謠風等校園音樂大賽,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歌手。1970–80年代的民歌手當時多如星辰,然而能在後文革時代風靡兩岸者,以演唱〈外婆的澎湖灣〉聞名的校園…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23pm — No Comments
1937年由黎錦暉“明月社”成員,金嗓子周璇唱的〈天涯歌女〉,是左派電影《馬路天使》插曲,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發行,田漢作詞、賀綠汀編曲(由蘇南民歌“知心客”改編);這首歌在戰後初期被翻唱為臺語歌〈我的愛人啊〉,由紀露霞主唱。但在兩岸已經實質分裂分治的1950年代,這首歌究竟是如何流傳至臺灣?根據目前資料顯示,應該和電影有關。1949年7月在南京的國民政府撤退至臺灣後,反共態勢明朗,正大力推行反共政策,但卻同時允許大陸的電影繼續上映。當時報紙娛樂廣告資料顯示,關於《馬路天使》的上映有兩筆。一是1946年9月由大中華影業、國際電影聯合公演,由周璇、趙丹、袁美雲等演出,在臺北西門町的美都麗戲院上映,主打 “社會教化哀豔悲劇鉅片!”;二是1949年10月在臺灣臺南的赤崁戲院上映,主角為吳村、周璇、龔稼農和白雲等,標示為“歌唱巨片”。40…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19pm — No Comments
1932年版的〈毛毛雨〉既是學堂新歌,是一種五四運動後使用舊式音樂探索愛情等新樂歌的嘗試。以敘事性、中國民間小調風格表現。這點,深深影響著〈青春怨〉。這首歌流傳到臺灣正值日本殖民初期,很明顯有一個在地化的過程:提琴是西化日本必用的樂器,而用揚琴、月琴等漢樂伴奏,這個在地化同時就是中國化,或者說是臺灣人對於祖國的嚮往。這種嚮往並非例外,1930年代跨越“新文學運動”與流行歌界的歌謠開拓者陳君玉是代表性人物。那時是臺灣歌謠正式登場的時候,它的登場路線,基本上有兩條:其一是隱藏在“臺灣新文學運動 33”(1931–1937)的大旗下,用風起雲湧的報紙和雜誌方式露出在臺灣民眾面前;其二是臺灣唱片業在1935年古倫美亞唱片成立之後大興,市場化需求造就為數不少的作詞、作曲和演唱家。34…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09pm — No Comments
三 上海—臺北高原洄流﹕從〈毛毛雨〉等唱片展開根據上述千高原“洄流迴路”觀點,我們來探究兩岸三次流行歌之間的流傳。就1930年代而言,就是《圖一》〈大臺北鳥瞰圖〉的時代,有幾張具代表性的唱片可以討論:〈毛毛雨〉(1927)、〈桃花泣血記〉(1932)和〈天涯歌女〉(1937)。“30年代初的上海,是一座以市場經濟運作為特色的國際化大都會。在現代商業機制與都市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社會大環境下,時代曲作為海派文化之一獲得猛迅發展的機會。” 26 這段話說明了《圖五》〈毛毛雨〉這首歌的時代背景。所謂的“時代曲”(modern…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03pm — No Comments
“洄流迴路”論是從臺灣流行歌向度切入,長時段的文化想像給予實質的空間關連。這關連可以是多層次的發展有如黑潮的三種循環的流動。從臺灣流行歌手的東亞或太平洋圈的跨界移動,對比“洄流”的流動循環,將從小到大這種歌洄流的空間拓展區分為以下三類。
(1)歌洄流“小循環”:從臺灣出發,如同冬天黑潮與中國沿岸流的匯流,通過臺灣海峽與南海洋流匯合又回到臺灣。歌曾經在其中的香港、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的若干地域演出或傳唱又回到臺灣的過程。其中如歌手紀露霞、邱蘭芬、謝雷、陳盈潔和姚蘇容等,或如臺灣校園民歌通過媒介載體傳播至中國大陸和新加坡;
(2)歌洄流“中循環”:從臺灣出發,如同夏天黑潮與中國沿岸流的匯流,通過臺灣海峽與南海洋流匯合向北、又南回。歌曾經在其中的香港、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若干地域演出或傳唱又回到臺灣的過程。歌手如許石、林沖、盧靜子(原住民)、賴碧霞(客家)、洪一峰、文夏、郭大成和郭一男等;…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4:53pm — No Comments
僵化的節段由一個或其他節段中心並齊的測量中心所控制,而柔韌的節段線則自由地分岔,在任一邊萌芽、發展而不屈從於某個中心。僵化的線條是環繞在權力中心(power center)而被組織的,權力中心將之同質化,為國家進行控制的過度編碼所用。權力中心總是一個無能的區域,它們從量子流quantum…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4:44pm — No Comments
而如果流行歌“洄流迴路”所流經的城市是許多高原,則每座高原都可將不同的音樂主題構織成錯綜複雜的網絡,那麼它們就是多元體,它是由眾多不同的旋律、眾多主體,共變著的滑移。其滑移被洋流的洄流帶動產生橫向的連結,產生新的綜合;當在時間之流的過程裡,被音樂人創作或粉絲閱聽傳播時,各高原之間就產生了差異,許多新的混血旋律出現,這正是歌的生命力的展現,它將周流的潛能解放出來以營造一種差異,充滿創造的可能。但上述仍然是一個理想狀態,“層化空間”—權力擁有者所建立的許多束縛的層,會直接箝制具備生命力的滑移空間;以致於那些有融合性的歌流傳能自由移動的“平滑空間 15”成為困難重重,歌流傳的循環障礙重重。
自《千高原》1980年問世以來,對全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福科曾提及“或許這個世紀將作為德勒茲的世紀而為人所知。”…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4:23pm — No Comments
該博覽會的主要展出地點在城內(紅框線內),即清代臺灣巡撫沈葆楨所建臺北城舊址,是根據中國興建城池風水原理,城的方位坐南朝北,但臺北稍微偏向東方,原因是中軸線要對準七星山。日本殖民後居住者大多為日本殖民政府官員和眷屬。博覽會的第一會場靠近公會堂(今日中山堂)一帶,設有滿州館、朝鮮館、興業館和糖業館等;第二會場靠近新公園(今日二二八紀念公園),設有大阪館、京都館、東京館、電器館、臺灣茶葉協會特色館、演藝館和映畫館等。展館主要目的明顯是為突顯日本帝國的東亞殖民建設(剝削)成果,如滿州館、朝鮮館、臺灣茶葉協會特色館等,並展示日本殖民母國的各地發展與進步強化向心力,如愛知館、北海道館、大阪館、京都館與東京館等。
(图)…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3:32pm — No Comments
上述類型化的兩岸歌流傳,應該如何從“洄流迴路”理論層次回答其意涵?謝立中教授曾提問:“建立在傳統的年鑑學派長時段理論基礎上的洄流迴路論,它如何能和後現代的德勒茲根莖論結合在一起?”10 從長時段來看,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千高原也可能陸沈為島嶼或海底山群,接受到海洋洄流的洗禮,其歌流傳的意義是一種通過流行音樂穿透國家地域的過程。發韌於德勒茲概念,作者過去曾提出的“地下迴路…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過去作者流行歌的研究已經抵達上述的階段,從臺灣島嶼、個案與事件長時段累積,看見了海、看見了東亞裡音樂流行的跨語/跨界流動。兩岸的流行音樂有來有往,有如東亞洋流的黑潮和中國沿岸流的交織;其輻軸涉及作者提出的揉合洋流和長時段
的“洄流迴路”觀點:以黑潮為想像,它統攝、交織其他諸多洋流共構成小、中、大循環洄流現象,表現在流行歌的傳播也有不同幅度的循環,形成某些類型。長時段在臺灣流行音樂及其跨界的傳播流動意義上,就成為社會時間裡大眾文化的範疇。宛若海潮中的魚汛,那些歌曲跨界傳播,它刻印人類生活,可以持續幾個世代甚至好幾個世紀。通過集體記憶,歌是個人的又是非個人的,好的歌留下來成為持續哼唱,雖然時間上仍可預見其限制。…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3:20pm — No Comments
摘要 近代兩岸之間出現過三次流行歌的交織,關鍵的城市是上海與臺北。首先是二戰前30年代從上海流傳至被日本殖民的臺灣,並且被翻唱成臺語歌,這一趨勢越靠近終戰越明顯。第二次交流是戰後國民政府主政的1950–60年代,海派上海歌隨著來到臺北旋即在臺灣各地流傳被翻唱成臺語歌,成為臺灣流行音樂文化的養分。第三次是80年代由臺灣流行至大陸,最具代表性的是園民歌和國語歌曲,在大陸“改革開放”時期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聆聽影響深遠。
…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2:10pm — No Comments
後記
《地質旅行》初版迄今整整10年了。湖南教育出版社為貫徹江澤民主席提出的「科教興國」偉大方略,總結20世紀中國科普創作的成就,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和繁榮我國科普創作之目的,編輯出版《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將拙作列入修訂重版之列,對我個人來說,當然是很高興的事。這也是廣大讀者對我多年來從事科普創作的肯定和鼓勵。…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December 26, 2017 at 4:38pm — No Comments
附二 常見化石簡介
朱魯賽疊層石(Jurusania)
次圓柱狀柱體,柱體平整、光滑、細而長。二分杈,但較少。子柱體比母柱體小。分出的二子柱體之間的夾角為銳角。基本層通常被柱邊所截。不具側壁。可具長而向下彎曲的簷或連接橋。通常柱體表面有一包裹柱體的薄膜。晚前寒武紀。
揚子螺(Yangtzespira)…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December 26, 2017 at 4:38pm — No Comments
第二章 地質旅行的目的與任務
雖然地質旅行不同於地質普查或地質勘探,似乎沒有什麼「硬任務」的規定,但畢竟它是具有科學意義的專業性旅行,總要聯繫到一些地質業務問題。因此,對地質旅行提出若干目的和任務,還是很必要的,至少可以使每一個參加地質旅行的人明確自己的目的,有所作為。
依我的理解,其目的與任務應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一、瞭解沿途地貌特徵
凡地質旅行,一般總不會選擇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大多數情況是選擇在地勢起伏的山川地帶進行,因此,首先要遇到的就是比較複雜的地貌問題。…
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15, 2017 at 10:54am — No Comments
另外,他在公元1064—1067年間,還記載了澤州(今山西晉城)人家穿井時掘得一物「蜿蜒如龍蛇狀,畏之不敢觸。久之,見不動,試撲之,乃石也」。他又根據「鱗甲皆如生物」,於是推斷「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這裡的蛇蜃化石可能是鱗木,因為目前所見到的蛇類化石僅能保存其骨骼,蛇皮柔軟而易腐,是不大可能成為化石的。所以這則記錄實際上是鱗木化石的最早報道,也符合當地的地質條件。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提到:「(鹿阝)延境內有石油(石油這一名詞,即由沈括最先提出),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出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渟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霑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墨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他還興奮地賦詩云:…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11, 2017 at 11:55pm — No Comments
(4)化石素描
化石素描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室內的,一是野外的,要求各有不同。
野外化石素描,多用於露頭範圍較大,或化石的色調與岩層的色調一致,反差不大等情況,此時用照相攝影,效果不見得好,可以素描代替。況且這種化石露頭對於研究生物群落、古生態、化石埋藏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素描時還可根據作者研究的需要在某方面有所側重。…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7, 2017 at 5:41pm — No Comments
(3)地貌素描
這是一類視野頗大的素描圖,從地質學觀點考慮,主要是表現地貌特徵與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的關係;有時也為了表達風化、侵蝕、冰川、火山、地震,氣候等與地貌的關係,今將幾種常用的地貌素描簡述如下:
1多層地形的地貌素描。多層地形指的是河谷階地及剝蝕面。這是由於新生代後期大陸地區的地殼運動發生節奏性的升降運動,於是地表的侵蝕作用與堆積作用交替進行,從而出現了由河谷兩旁的階地以及分水嶺上的剝蝕面所組成的多層地形。…
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7, 2017 at 5:40pm — No Comments
3.地質素描的基本步驟
地質素描的基本步驟,實際上跟美術素描的基本步驟是相同的。大體如下:
1選定素描對象的範圍,在白紙上劃出需要作畫的圖框,確定主要地質體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位置上或其他合適的位置上。
2安排主要對像和次要對象的大小比例關係及相對位置的關係,在圖框內勾出其範圍。…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7, 2017 at 5:3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7, 2017 at 5:37pm — No Comments
第七章 地質旅行中的攝影與素描
一、攝影與素描各有千秋
地質調查工作,具體他說,以地質旅行為例,是一項頗具特色、以描述為主的工作。文字記錄固然少不了,但單憑文字的記敘,最後總感到「美中不足」。比如過分的煩瑣,無法形象的表達,起不到直觀的效果等,因此,當我們觀察了某一地質現象,並作過記錄以後,總希望能將野外的真實形象留在自己的記錄本上或其他地方,作為重要的信息帶回室內去,讓自己或其他同行們能見到實際模樣的景物,以便於進行深入研究或切磋探討。…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6, 2017 at 10:5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