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七章 地質旅行中的攝影與素描
一、攝影與素描各有千秋
地質調查工作,具體他說,以地質旅行為例,是一項頗具特色、以描述為主的工作。文字記錄固然少不了,但單憑文字的記敘,最後總感到「美中不足」。比如過分的煩瑣,無法形象的表達,起不到直觀的效果等,因此,當我們觀察了某一地質現象,並作過記錄以後,總希望能將野外的真實形象留在自己的記錄本上或其他地方,作為重要的信息帶回室內去,讓自己或其他同行們能見到實際模樣的景物,以便於進行深入研究或切磋探討。
這樣,很自然的,每一個對地質有興趣者必須學會攝影和素描這兩項基本技術,配合文字(更確切他說,應是補充文字的不足)記錄,就可以使自己的地質調查記錄生色,具有「錦上添花」之妙了。
善於地質攝影和素描的地質工作者,不僅使自己的野外記錄生動、真實、美觀;而且還可以節省大量的文字篇幅,縮短調查和觀察的時間,也就是說,提高工作效率。這一點,在當今的信息社會裡,真是太重要了。
不過,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學會攝影就行了,何必還要學會素描呢?或者說,攝影是「科學儀器」的產物,而素描是藝術家的任務,不是我們地質工作者所能勝任的。
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根據我們自己的野外工作體會,實際上也是許多前輩地質工作者的經驗總結,攝影和素描對於野外調查工作來說,都同樣重要,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手段,不可偏廢。
攝影的優點在於鏡頭所拍攝的景物可以毫無遺漏地收取過來,而且取景迅速、形象逼真。特別是給旁人觀看時,使他們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還可以多張複印,廣為散發,擴大影響。或者可以放大洗印,製作幻燈片,景物更為清晰,當其展覽、陳列、放映時,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攝影也有它的難以避免的缺點,比如天氣陰晦,能見度較低;照相機本身的功能不理想;甚至景物的某些細節特徵難以用攝影的辦法獲取;至於洗印、放大、做幻燈片等還有一系列技術與效果的協調問題尚待解決。換句話說,調查者所需求的地質資料往往會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隨心所欲地獲得。這時候,雖然捧著現代化的照相機,也許會望「景」興歎,感到無可奈何!
假如地質工作者此時能掌握一手熟練的素描技巧,運用自己的慧眼和洞察力,去捕捉景物身上為地質科學所需要的某些細節或宏觀輪廓,得心應手地畫下某些地質資料,克服照相機無能為力的缺陷,該有多好啊!
當然,素描到底不是「科學儀器」的產物,再高明的畫家,也無法畫得如照相那般的逼真、形象,所以說,能幹的地質工作者,應該學會攝影與素描這兩手,該用攝影表達時就拍照,該用素描來表達時就提起畫筆,兩者都需要時就一起上。我們的前輩地質學家中,有不少在這兩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長,在他們的地質論文或地質調查報告中都有自己創作的素描作為插圖,顯示出他們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才能,值得我們虛心學習。
二、地質攝影
地質攝影的最主要特點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求攝取的景物具有真實性和科學性;二是要求所攝影的景物盡量給人們以美的享受。當然,科學性與美學性並不是等量齊觀,應以科學性為主,美學性是為科學性服務的。
為什麼對地質攝影要強調這「兩性」呢?科學性是相片的靈魂,是我們獲取地質科學資料的目的與手段。這一點,任何一個地質工作者都瞭解並悉心注意的,毋需再予強調。而我認為:一張拍得好的地質相片,僅僅只有科學性是不夠的,還需要注意這張照片的展覽與欣賞效果,這樣才能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論文與報告的質量。因此,要求這張相片的取景角度在不損傷科學性的前提下,在使用光圈、速度方面符合美的要求。不僅使照片上的景物清晰可見,而且能吸引別人來看,成為一張名副其實的科普美術作品。
特別是拍攝視野範圍較大的地貌照片時,美學的重心要放在畫面的顯眼位置上來。例如我們專業地質工作者曾經拍攝過不少在石灰岩區的溶蝕地貌景觀、高山地區的冰川地貌景觀、花崗岩地區的裂隙地貌景觀等的地質照片,但比之攝影記者在同樣地區拍攝的名勝風光照片要差得多,其最主要的不足之處即在於取景範圍、攝取角度、光線運用等沒有很好地運用美術技巧,以致畫面平淡無奇,不足以吸引人,更談不上「愛不釋手」了,所以當我們選擇教學相片給學生觀看時,往往就選擇專業攝影記者所拍攝的風光片來替代了。可見,拍好地質照片是很不容易的!
地質攝影基本上分兩大類:一是視野範圍比較大;一是視野範圍比較小。這兩者的目的與要求都有差別,因此對攝影技術的要求也就不一樣了。
視野範圍大的地質攝影,主要用於宏觀的地質現象與地質作用,特別用於地貌景觀方面。例如要表達岩石性質、地質構造與地貌發育的關係,岩石性質與地面植物生長的關係,規模較大的斷層或褶皺在地表露頭的形態、地形起伏與巖性、構造的關係,地層層序剖面圖、較大的礦體或礦脈的露頭形態等等。
這類鏡頭,最好利用俯視角度、遠近結合的辦法取景,使整個畫面具有宏大的氣派,地質與地貌的輪廓清晰,而具體的地質特徵可從近鏡頭所見的局部現象中獲得瞭解,由近推遠,全區的地質概貌也就瞭解到了。
拍攝時,竭宜注意光線的照射與陰影的關係,怎樣運用光線的特點使景物的層次分明,起伏清晰,富有立體感,才能收到實效。
而視野範圍小的地質攝影,主要用於攝影局部性的地質現象或地質作用,比如岩層的某些構造特點(波痕、乾裂、交錯層理之類),裂隙系統的特點(節理組合、斷層錯位之類),脈巖或礦脈的延伸方向以及它們的相互穿插關係等,局部的構造地質現象(褶皺的軸部、斷層的上下盤關係之類),化石的埋藏特點(植物莖幹與層面的關係,垂直還是平行。大型脊椎動物的骨骼,特別是腿部與層面垂直還是平行等等),化石種類的伴生關係(比如造礁生物的門類),泉水出露的特點(沿斷裂帶的湧泉之類),甚至礦物晶體的自然特徵(晶洞)等等。
對此類鏡頭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目的物的逼真形象及其微細特徵上,甚至有些照片只求局部顯示,不求輪廓面貌。所以,此類攝影最主要的是焦距要掌握適當,采光方向與取景角度也有講究,最後的形象務必使微細特徵暴露無遺,使觀看者猶如近在咫尺。
如今彩色照相已經相當普及,地質攝影又具有明顯的色調特點,應盡量採用彩照,尤其如拍攝礦物共生關係、化石與圍巖的關係、植被與巖性的關係、礦物與岩石的關係、巖脈或礦脈的互相穿插關係等必須運用彩照,色澤分明,關係清晰,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當然運用彩照時要注意盡量符合或接近天然色調。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