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 Zola's Blog (554)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4

這就是說,我們要從此在的生存活動的「關聯關係」出發,而不是從「我」出發,來理解活動主體所關涉的「自身」,從而回答生存活動中的「人是誰?」的問題。「我」並不先於「我們」,它更不先於「自身」,而且「我」也並不排斥「我們」,仿佛在「我們」之中就不存在著實現本真性的「我」的可能。「我」和「我們」是理解「自身」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9,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3

海德格爾講道:你是誰?你自身是誰?我自身是誰?我們自身是誰?此「誰-問題」指向了作為「自身」的存在者之一般。我們現在可以將預先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確定為:

人是一個自身(ein Selbst)。[8]…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8,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2

本文首先論述海德格爾對個體此在(「我」)與民族共同體(「我們」)的哲學建構,再論述語言對於民族共同體的奠基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海德格爾如何論述作詩指引了一個民族的本真性存在方式,最後分析海德格爾這一思想在文明互鑑視野下所具有的當代意義。

一、「我」與「我們」:「自身」(SSeellbbsstt)的不同存在方式

近代主體性哲學興起之後,康德將哲學的根本問題總結為:「人是什麼?」[3] 海德格爾在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曾指出,人作為此在…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1

【摘要】海德格爾將「自身」(Selbst)作為「人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基礎,並指出「我」與「我們」都同樣源初地奠基於「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與「本真性的我們」一直是海德格爾哲學思考中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通過對海德格爾20世紀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讀,我們發現海德格爾的詩學所強調的另一個維度被我們所忽視了,詩人不僅建基供個體此在詩意棲居的家園,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體。

 

作者簡介:賀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哲學、現象學與海德格爾、西方美學。…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巴塔耶:情感、欲望與身體體驗

喬治·巴塔耶的理論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之間,存在了某些共通之處,特別是在情感、欲望、身體體驗等方面的探討。因此,他的思想受到了某些情動轉折研究者的青睞。…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艾德vs史蒂格勒技藝觀

唐·艾德(Don Ihde)與貝爾納·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雖然立場不同,但他們都在研究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討技術對人類知覺、認知、記憶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兩位學者的學說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共通之處:

技術作為人類經驗的中介

唐·艾德認為技術是一種中介…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理論 vs 意念科學

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APP:訪陳明發博士談感性文創與體驗文創的區別

[前言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錢學森「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下

溫總理在上述那一次《同文學藝術家談心》中第一次披露了「錢學森之問」的內容,以後又講過多次。他還同時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時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這些巨人有什麼特征呢?恩格斯又同時指出:他們都是一些「——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第445頁)請看,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時首先關注的是這時所產生的許多「巨人」,在描述這些巨人的特征時,首先贊揚的是他們的「思維能力」。——這同我們錢老的意見相比較,何其相近乃爾!…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8,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錢學森「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上

卓越的、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離去,引起了全國人民深深的悲痛。錢老臨終前曾經多次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裡就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來?!」——言之諄諄,意之殷殷,正在引起國人的震驚與深思。

錢老之問,看來是臨終前才向人們提出的。實際上,細讀錢老遺著後便知,這個問題在他自己的思想中早已提出,並且已經思考、醞釀了多年,甚至是憂思終生。而且,他自己也曾經探究到了一些可行的方略與答案,希望能夠付諸實施,為中華民族之振興與崛起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錢老已是古稀高齡。他在辛勤地忙碌於軍工、航天工作之餘,又擠出時間,撰寫大量文章和書信,強烈呼籲要開展思維科學研究,加強思維科學教育。…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16,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May 1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7

父權社會通過「聖女崇拜」將女人的享樂和初始情景排除在象徵之外,擊回母親身體的符號威脅。在「聖女崇拜」中,女人被允諾的只是在痛苦中的歡樂。母親的身體只包含有耳朵、乳汁和淚水。性別化的身體被「理解的耳朵」所取代。那沉默的「耳朵、乳汁和淚水」對於克里斯蒂瓦所隱喻的是語言交流所不擬證明的無語和符號狀態。

克里斯蒂瓦還利用其個人的感受揭露被天主教的母親話語所遮蔽的「符號身體」。她有排成雙欄的話語:左欄是肉體變成的言說,它是享樂的、情愛的和音樂的母親;右欄是象徵的、被閹割的話語。雙欄的話語代表着母親心靈與肉體的分裂。而分裂則意味着喪失,——喪失孩子,喪失母親身份。…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10,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6

克里斯蒂瓦認為,被結構主義所理論化和確定邊界的實證性符號空間,其對於主體實則是排斥的,因為它有其自己一套獨立的與生死有關的符號系統,有其前面提到的所謂「穹若」。西方話語帶有它以之為基礎的福音書的蹤跡:語詞由行動的效果所構成,該行動遵循語詞之作者及目的(destinataires)從象徵功能角度所堅持的欲望誓約。既然所有符號都是關於某一物(chose)劫後餘存的符號,該物是被棄的、缺席的和死亡的,那麼作為絕對欲望的文學就代表了一種對生命、對緩解焦慮以及對克服危機進行最艱難認定的話語。

自出版《詩性語言的革命》以來,克里斯蒂瓦一直都在考察文學和藝術表達中的碎片現象,特別是狂歡、卑污、迷離等,是它們反襯出社會主流話語的局限,表達出那些被壓抑的和無言的東西。她考察了「過程」,認為它統貫着主體和主體的交流結構。…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4,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5

Agapê最終會變得與聖餐同一。聖餐是對基督之死的紀念和永恆化,麵包、酒實質上就是基督的身體、血、靈和神聖性。因此信眾分享聖餐就是對基督之分享。此外克里斯蒂瓦還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討論了Agapê,她說,在基督教話語中既有象徵也不乏符號,二者有複雜的交織。

愛的另一類型出自於那喀索斯神話,它是自戀的原型。在西方主體性的發展史上,那喀索斯的形象一直占據着一個特殊的位置。它是病態的形象和症候。…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4,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4

儘管弗洛伊德和拉康均承認初始的二元體是由母親和嬰孩共同組成的,但他們所強調的則是父親及其陽物的功能。戀母情境強化了律令並啟引嬰孩進入語言。對弗洛伊德和拉康來說,還有一個第四階段,即象徵階段。克里斯蒂瓦認為,這一階段將一切都統一起來,使人開口說話;它是物質性的拒絕,是出現在內部的他異。象徵只是主體形成過程的一種表現形式。物質性拒絕,它本質上是社會-生物性的,開闢了通向言說性存在的道路;這一行動有母愛的幫助,是母親支持着一直走向拉康鏡像階段的象徵性「拒絕」。克里斯蒂瓦指出,嬰孩要克服卑污的母親,只能經由某種父性的代理,它不光是如拉康所聲稱的對象徵的需要,而且還有對愛的需要。

在其關於卑污的論述中,克里斯蒂瓦考察了路易斯-費迪南·賽林納(Luis-Fidinand…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3,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3

為了將無意識整合進語言理論,克里斯蒂瓦需要改造主體理論,使它能夠包容、利用意指過程的異質因素。她將主體發展成為所謂的「過程主體」(subjet en procés) 。這樣的「過程主體」理論是她著述的一個持續的主題,尤在其精神分析的實踐和體驗中得到充分的展露。

二、卑污、愛與主體的形成

克里斯蒂瓦對精神分析的介入帶給她一個方向性的改變,這一變化反映在她八、九十年代的寫作中。她撰寫了無數闡說以上主題的文章,1977年以《多元邏輯》…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7,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2

克里斯蒂瓦決意將語言當作動態的、越軌的和「物質性」的事物。它不是一個靜態的工具,不能被簡約到邏輯命題那樣的層次,簡約到能夠為理性所隨時把握的層次。她批評,結構主義因為埋頭於語言的「設定的」(thetic)或靜態的方面而將語言設想為一個同質結構。而她的符號論則揭開了語言的基本的異質性,儘管它也關切於話語以及話語的言說主體。



對於其符號分析來說,語言是一個意指過程,語言實踐既是一個體系也是一種越界(否定性),是「聲音生產的衝動性基礎」與聲音發生於其中的社會空間的共同產品。為創建這一新的符號理論,克里斯蒂瓦對她曾鍾愛的黑格爾、馬克思和弗洛伊德多所借鑑,但另一方面她又總是與他們保持着一個批判的距離,其間她插進了一種新的動能,一種革命的精神。…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符號與象徵的辯證空間——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哲學述論 1

內容提要:克里斯蒂瓦的哲學旨在促成一種情境的出現,在其中主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或一件「進行中的作品」,一種「向他者開放」的生成;由此能夠同時帶來我們自己身體的一種修正形式。她呼喚新的身份的形成,——但這不是象徵的解構,而是它的轉型。

著譯者簡介:波拉·祖潘茨·艾塞莫維茨(Paula Zupanc Ecimovic),斯羅文尼亞普利茅斯卡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著作為《斯羅文尼亞當代文化中的性與性別》。目前是著名法國哲學家露絲·伊利格瑞所主持「語言、性別與公民身份」課題組的重要成員。譯者金惠敏,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研究員。



朱麗婭·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0,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利奧塔:重冩現代性(1986年)6

其次,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分析工作是由一種無法忍受的苦難推動的,這種苦難將主體放到了與自身分離的狀態,同時,這一狀態又重復地維持着這一苦難。只要意識和無意識和解,治療就見效,這麼説是不對的。治療是無法中斷的,因爲主體的被剝奪,它的受制於異質性,正是治療的組成部分。他身上所剩有的嬰兒期里的東西,無法適應這種道説的東西,是無法被還原的。恰恰相反,美的快感正如斯湯達爾和阿多諾所冩,是一種”幸福的許諾”,或者如康德所説,是對主體與自身與他人形成的一種感性共同體、對那種sensus communis的許諾……

像我這里所説的重冩顯然涉及對”那東西”的回憶。不光涉及那所謂的”個人”的獨特性的啟動,而且也涉及到那縈繞着”語言”、傳統的東西,那種我們使用、反對和處身的好多種材料。這樣,這種重冩起自比今天的美的問題性顯然更加大的崇高的問題性。這就打開了審美與倫理的關係這個大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利奧塔:重冩現代性(1986年)5

而這一場景反過來説也決不假裝是在忠實地複制那被宣 稱的”原初場景”。它是”新的”,那是因爲它被感覺到是新的。從已發生的事上,我們可以説出它就在那兒,活潑着,有生命。它並不作爲一種對像出現,如果一個對像竟可以在場的話,而是作爲一種”韻味”,作爲一種微弱地呼吸着的輕風,作爲一種暗示在場的。普魯斯特的《追憶》、本雅明的《獨特的意味》和《柏林的嬰兒》,就是根據這同一種技術(當然是一點都不省減地)來運作的。儘管冒着被人説成是怪異的風險,我還要加上一句,自由和平等地浮動着的關注過程,也是蒙田散文的本色。…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August 29,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