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t Studio's Blog (516)

何念龍:李白傳說故事評說(3)

三、李白傳說故事的士文化心態



傳說故事中的李白形象是如何產生的?它究竟代表著什麽樣的文化內涵,能給我們什麽啟發呢?…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1, 2018 at 8:24am — No Comments

何念龍:李白傳說故事評說(2)

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論當世務,章答蕃出,辯如懸河,筆不停綴。玄宗嘉之,以寶床方丈賜食於前,禦乎和羹,德音褒美,褐衣恩遇,前無比倩。遂值翰林,專掌密命,將處司言之任,多陪侍從之遊。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井序)

按照這些描述,李白所受到的寵遇,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古往今來,空前絕後,一人而已。這里前二則出自名家手筆,後來兩唐書也有采擷,後一則出自筆記稗聞。無論哪一種都有誇張潤飾,理想化的色彩。…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1, 2018 at 8:24am — No Comments

何念龍:李白傳說故事評說(1)

在我國歷代詩人中,恐怕沒有哪一位能象李白那樣留下許多和他相關的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它們廣為流布,為人樂道,有的還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題材,以至在今日的電影或電視屏幕上不時看到李白的形象。研究這些傳說故事,揭示其真實意義,可以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李白其人其詩的認識,並從新的角度認識中國文化傳統。



一、李白傳說故事的幾個特點



綜觀歷代有關李白的傳說故事,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1, 2018 at 8:23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6)

陳平原:許子東說他的小說史越寫越沒有信心,我覺得最佳例證,是我們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從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和嚴家炎、錢理群、吳福輝、洪子誠、黃子平等先生,合作撰寫《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一九八九年出版,現在已經是二OO 六年了,第二卷還沒完成。(笑聲) 我也不知道,這套書什麽時候能寫完。之所以遲遲沒能完工,很大原因是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立,主體性很強,很難做成像許子東所嘲笑的那樣,有一個人牽頭,其他人跟著走。

並非彼此之間關系不好,而是每個人都有很強的主體性,這樣,合在一起工作,寫同一本書,很難很難。今天,我只能講一點自己的體會。不知諸位注意到沒有,作為新紅學的創始人胡適曾經說,他讀了很多遍《水滸傳》,但沒讀完,讀到中間就岔開去了,因為,又發現了考證的好題目。晚年胡適甚至說,他研究了一輩子《紅樓夢》,發現《紅樓夢》在技巧上還不如《海上花列傳》和《老殘遊記》。為什麽?…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18 at 9:56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5)

我其實在想寫“文革”小說的時候,這幾種寫法我都想過,後來我都放棄了。(笑聲) 挖一片地、挖一個“文革”小說,我數了數,有三千部作品,你怎麽論,怎麽寫? 你要跳出來找幾個代表作品,怎麽找法?不行。所以後來我想了一個方法,我的方法是什麽呢? 我是基本上是折中的,我的方法是以他人的標準到花園里去選一部分花,然後我來評論這些花。我借鑒普羅普的方法,普羅普他搞一百部神話,那一百部神話是別的院士選的,不是他選的,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做可以避免“以論帶史”。從一百部神話里面,普羅普總結出三十一個功能,搞出那麽大一套規則,而這套規則,後來我的學生把它拿來套金庸,全部套得進去,一模一樣。你假如拿來套中國的革命歷史小說或愛情小說也套得進去。所以我把“文革”小說也這樣改造了一下。這有點像我切餅你來挑,或者你切餅我來挑,有點像民主的三權分立,你立法,我執行。材料你找,我來評論,材料的來源我不負責任,這樣我的評論才有價值。我舉個例子,我在五十部作品里發現一個現象,十幾部都寫自殺。可是呢,再一分析發現“,…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18 at 9:56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4)

事實上我以為正是因為我們要開拓小說史研究的視野,這類方法是可以推動的。除此以外像“魂兮歸來”的問題,叩問到了二十世紀末,我們怎樣用“招魂”論述來看待一個世紀的小說,從魯迅到張愛玲,從早年的鬼魅陰柔的敘事,包括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一直到余華、蘇童筆下陰魂不散的故事,又怎麽樣來刺激我們對於世紀末的“還魂”想象。林林總總的,我先提到這里,作為大家的參考,也許作為未來提問的依據。

好,謝謝大家! (掌聲)

陳平原:下面請許子東先生發言。…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18 at 9:56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3)

在寫作文學史的想象里,我認為小說應該相對於我們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大說”。“大說”曾經是黃子平教授的調侃話,用來說明我們在過去一個世紀述寫中國的時候,都是大言誇誇、不可思議的所謂的雄偉論述、崇高修辭。我認為,過了一個世紀以後,小說之所以為小說,正是因為它必須認清它自己的位置。小說在一個虛構的立場上,它不必負擔所謂國計民生的大責任;小說作為一種虛構不必和中國的建構發生必然的連鎖。但是反過來說,中國的建構卻總也離不開一種對虛構的想象。就是我們對中國未來和過去的願景,對一個烏托邦世界的演義和創造;我們總是需要依賴於一種論述、一種敘事、一種小說式的行為。所以,當我們談到“虛構”這兩個字,它就並不是那麽簡單的、天外飛來的、無中生有的一種敘事行為。它總是在一個歷史脈絡里面刺激著我們、挑逗著我們、挑釁著我們,如何逃逸出現實以外,在不可能中創造一個可能。在這個層次上來談論小說史或者是“小說中國”,我覺得可能更為有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1:02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2)

每一個國家的建立都需要一套敘事來作為回顧過去、瞻望未來的基準點。而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個敘事往往是以文學史的方式來作為最後結晶式的表現。Benedict Anderson ,我們這里翻譯成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或《想象的本邦》提出印刷資本主義作為想象共同體的發展基礎。我們從文學史研究的立場也可以提出,這個國家的想象和文學的創造是密不可分的。過了一個世紀之後,我們今天只要到書店去看一看,目前排列在架子上的各種各樣的文學史,的確是嘆為觀止。尤其是在中國大陸這麽一個特殊的時間和語境里,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過這麽多各種各樣的文學史,這麽多細密的劃分。在大型的國家文學史下再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地方文學史、流派的文學史,乃至於專注於作家本人的創作史,等等。這樣的現象使我們必須意識到它整個文化建構之下的歷史因素,尤其是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上的一些承擔或是負擔。…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1:02am — No Comments

王德威 許子東 陳平原: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1)

時間:二OO 六年十一月八日(周三)

地點:北京大學五院(中文系) 演講廳

主持人:陳平原

主講人:王德威、許子東、陳平原



陳平原:今晚的討論,現在開始。“想象中國的方法———以小說史研究為中心”這一專題,由王德威教授、許子東教授和我三個人合作,共同討論,主要涉及小說史研究的對象、視野、方法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周濂:關於理由的那些事兒(下)

正如蒂利所指出的,故事並非獨白,相反,它永遠發生在對話中,雖然故事試圖建立起一個因果鏈條,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它的修辭本性,除了借助於邏輯的力量,它還要求故事的講述者——無論它是醫生還是執政者——對人的性格與情感有透徹的了解。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講述者不是在居高臨下地宣布一個言辭鑿鑿的定論,他們在和聽眾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仔細觀察和評估接收者的反應,試圖說服對方接受這個故事並因此激發相應的後續行動:病人從此接受醫療方案,被統治者重新確立對統治者的信心。…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15, 2017 at 9:42am — No Comments

周濂:關於理由的那些事兒(上)

人天生求理解,凡事總要問個為什麽。

小時候我們拉住父母問為什麽天是藍的、草是綠的,弟弟的蘋果比我的大?稍大一點,我們問為什麽水會結冰,恐龍會滅絕,漂亮的女人是老虎?再往後,我們問為什麽我愛你但你不愛我,為什麽安娜·卡列尼娜要自殺,魏瑪共和國會失敗,“9·11”恐怖襲擊會發生,為什麽1850年前後世界歷史發生逆轉,曾經強盛的亞洲開始衰落而落後了千年之久的歐洲開始崛起?

雖然問題的角度有千千萬,答覆的內容也有萬萬千,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按照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的觀點,當人們追問“為什麽”的時候無非指以下兩種情況:我們要麽在問“這一事件是為著什麽目的而服務的?”要麽在問“是什麽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羅素說,對前者的回答屬於目的論的哲學解釋,對後者的回答屬於機制論的科學解釋。…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10:26pm — No Comments

陳映芳:變中之痛(下)

影片中有兩段著名的對白,是影片最後紀子即將回東京前與小姑京子和公公周吉的對話,也可以被看作是導演對這個故事的一個表態。

京子:哥哥姐姐他們該多留幾日才對。

紀子:大家都忙呀。

京子:但是也太自私了。只顧自己,(葬禮一結束)馬上就回去了。

紀子:那也是沒辦法,回去要工作。

京子:那姐姐你也有工作的。是他們太自私了。媽媽一死就要拿東西做紀念品,我想起媽就覺得傷心。外人還有感情呢,骨肉之間不該這樣的。…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10:19pm — No Comments

陳映芳:變中之痛(中)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10:19pm — No Comments

陳映芳:變中之痛(上)

由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故事》(一譯《東京物語》,一九五三),講的是發生在戰後日本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尋常故事。其實那裏面幾乎沒什麽可稱為故事的情節,但是,這部電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以及世界各國的無數觀眾。二○○三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小津安二郎一百周歲的冥誕,同時也是他逝世四十周年的忌日。因了這個契機,“小津電影”再次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人們廣泛、熱切的關注。

小津的電影,內容多描述戰後急劇變化的日本社會中人們的家庭生活,藝術手法上以近似於還原生活原生態的細致白描見長,而《東京故事》堪稱其中的集大成者,以致有的大學社會學教師,會將它當作講授戰後日本城市化與家庭關系演變的歷史的視覺教材。…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10:14pm — No Comments

尹虎彬:荷馬與我們時代的故事歌手(上)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美國學者帕里和洛德共同創立了比較口頭傳統研究新領域,揭示口頭史詩傳統的創造力量,確立了一套嚴密的口頭詩學的分析方法。帕里和洛德把口頭詩歌的概念運用於荷馬史詩以及其他西方古代、中世紀史詩研究中,這在方法論上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這一方法在基本架構上利用了語文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以史詩的類比驗證,揭示了傳統史詩的口述性的敘事特點、獨特的詩學法則。

帕里—洛德學說主要討論的是關於口傳史詩敘事學的三個層面上的問題:口頭傳統詩歌語言;傳統的場景,即主題;還有故事模式。帕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比較感興趣和深入探討的問題,是口頭詩學的一些較低級層面的問題,如傳統的詞語、韻律學、屬性形容詞,還有史詩的一些微小的不一致問題。六十年代後,洛德開始主要研究更高一個層面的問題:那就是主題和故事模式層面上的問題。現在的新分辨派學者,則關注於更大的敘事結構,即情節結構的分析。…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尹虎彬:荷馬與我們時代的故事歌手(下)

24族志學者。帕里和洛德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研究了口頭詩人,認為他們是在不借助寫的前提下傳播和創作詩歌的人。

我們應該反思這樣一個流行的觀點:口頭詩歌的創作是匿名的或集體的。洛德在《故事歌手》自序裏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荷馬是我們的故事歌手”,“南斯拉夫的阿夫多是我們時代的荷馬”。這句話充滿了濃厚的古典學的氣息,但是,把一個現代目不識丁的屠夫、巴爾干的歌手與荷馬並駕齊驅,的確需要一種膽略。阿夫多是南斯拉夫的一位歌手,一九三三年被帕裏發現,洛德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裏曾對他進行了反复的訪談與調研,關於歌手的傳記和演唱篇目在過去的四十年間陸續被出版。帕里和洛德對阿夫多的研究可以成為民間藝人研究的典範。…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7,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申丹:文體學和敘事學:互補與借鑒(下)

在說明“敘事文體學”對“情節”或“故事”的研究時,辛普森采用了我國讀者所熟悉的普羅普的行為功能模式來分析兩部電影的情節:一為迪斯尼的動畫片,另一為故事片《哈裏•波特和哲學家的魔石》。辛普森從情節發展中,抽繹出普羅普的模式所涉及的種種行為功能,譬如第二種功能“主人公收到禁令”(德斯利斯夫婦不讓哈裏上霍格沃特的魔法學校);第三種功能“違反禁令”(哈裏上了霍格沃特的魔法學校)。辛普森成功地將普羅普的結構模式用於對這兩部電影情節的分析,但這種“敘事文體學”分析既脫離了語言,又脫離了語言學。辛普森的本意是用“敘事文體學”來涵蓋敘事學,而這種分析實際上是敘事學取代了文體學。…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12, 2017 at 8:26pm — No Comments

申丹:文體學和敘事學:互補與借鑒(上)

文體學和敘事學(敘述學) 都屬於生命力較強的交叉學科。1960年代以來在西方,1980年代以來在中國,兩者均可謂同步發展,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尚未引起中外學界的足夠重視。我曾在有關論著中探討了這兩個學科的互補性②。這次我想集中談談西方文體學對敘事學的借鑒。這種討論一方面有助於進一步認清文體學與敘事學之間的互補關系,另一方面也可為國內文體學的跨學科發展提供參考。

首先,我簡要說明文體學借鑒敘事學的必要性。文體學家一般將小說分為“內容”與“文體”這兩個層次,敘事學家則一般將小說分為“故事”與“話語”這兩個層次。從表面上看,文體學的“文體”和敘事學的“話語”相似相通,但實際上兩者相去甚遠。英國學者邁克爾•圖倫(Michael Toolan)在《文學中的語言:文體學導論》一書中說:…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8, 2017 at 8:43pm — No Comments

松浦友久:關於李白“捉月”傳說(4)

若從各自臨終傳說是詩人各自詩風與人生象征這一角度來比較一下李白、李賀、杜甫三位詩人,那麽,李白情況是這樣的:正如上述所表明的,誕生傳說(“太白星”傳承)→作風傳說(“謫仙人”傳承)→臨終傳說(“捉月”傳承),是系統的三個同質的傳說。李賀的情況是這樣的:沒有相當於誕生傳說之故事,而作風傳說,則是極有個性色彩的“嘔心”傳承——持續作詩直到吐出心臟——成為他詩歌創作態度的象征。不用說,這與“白玉樓”傳承同樣,具有增強李賀“鬼才”形象之功能。…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8, 2017 at 8:42pm — No Comments

松浦友久:關於李白“捉月”傳說(3)

將杜甫與李賀二人臨終傳說比較一下,首先給人以這樣一個感覺,隨著時代變化,關於杜甫的主要話題“牛肉白酒死”→“溺死”→“舟中病死”也在相應變化,而關於李賀“白玉樓”的傳說卻是一以貫之,沒有變化。

 若進而言之,何以如此,其原因不外乎是傳說,尤其是關於臨終傳說,其形成之時即反映了人們對該人物的評價和印象。因而,當既成的臨終傳說同新時代對此人的評價和印象不吻合時,傳說自身就被改編或變形。

 關於杜甫的臨終傳說,正如眾所周知,與杜甫作品本身有關,也就是說,從下面一段記述看,是在其沒後不久形成的。

 “聶耒陽以仆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陸路去方田驛四十裏,舟行一日。時屬江漲,泊於方田。”(《仇注》卷二十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8, 2017 at 8:42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