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故事》(一譯《東京物語》,一九五三),講的是發生在戰後日本一個普通家庭中的尋常故事。其實那裏面幾乎沒什麽可稱為故事的情節,但是,這部電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以及世界各國的無數觀眾。二○○三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小津安二郎一百周歲的冥誕,同時也是他逝世四十周年的忌日。因了這個契機,“小津電影”再次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人們廣泛、熱切的關注。

小津的電影,內容多描述戰後急劇變化的日本社會中人們的家庭生活,藝術手法上以近似於還原生活原生態的細致白描見長,而《東京故事》堪稱其中的集大成者,以致有的大學社會學教師,會將它當作講授戰後日本城市化與家庭關系演變的歷史的視覺教材。

確實,《東京故事》的情節,平常、普通到經歷過或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許多日本人都會有似曾經驗的感覺。影片中,居住在廣島縣一個叫做尾道的小鎮上的兩位老人,七十歲的平山周吉和六十七歲的老妻富,因為有長子幸一和長女志繁以及已故次子昌男的未亡人紀子在東京工作,於是做了一次東京遊。在兒女各家小住了幾日(中間去了一回旅遊地熱海),然後又回到了尾道。回家途中因老妻身體不適,兩人臨時在大阪下車,又去小兒子敬三家住了一夜。回尾道沒幾日,老妻因腦溢血倒下。接到病危電報的子女們紛紛趕回老家,給母親送了終。葬禮後,子女們又一個個離家回到東京、大阪去了。

可是小津導演借著這個簡單的故事要敘說的,卻是一種極為覆雜的情感:在急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人們賴以展開生活、並寄托情感的傳統的家庭,是如何地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給人們所帶來的,是一種什麽樣的痛楚。小津安二郎自己曾這麽解釋《東京故事》的主旨:“通過父母與子女的成長,描述日本的家庭制度是怎樣崩潰的。”

影片中,兩位老人是在鄰居的羨讚聲中,滿心歡喜、充滿著期待啟程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日本,城市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早已開始,年輕人到大城市特別是東京去讀書、謀生(“上京”),被認為是有出息的表現。而平山家的大兒子,讀到了醫學博士,在東京有了自己的醫院,更被人看作“成功”的例子。除此以外,長女在東京開有美容院,小兒子在大阪也進了國鐵(國營鐵路公司)工作。對於這一切,平山夫婦是完全有理由感到驕傲的。

老人終於來到了正蓬蓬勃勃地高速發展著的、夢幻般的大都市東京。子女們也商量著要設法博得老人們的開心。然而,不經意間,兩位老人看到了他們並沒有預想到的種種。

首先他們看到了,兒子一家,住在東京的邊緣,那裏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東京的熱鬧。老夫婦倆私下言道:幸一大概也是想住到熱鬧一點的地方去的吧,但看起來沒有那麽容易呀。

老人還看到了,子女們的事業,並不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成功。兒子的醫院,其實只是街區裏的一個私家門診,女兒一家過得也不寬裕。老人的失望,是後來在老朋友那兒喝了酒後,才吐露出來的。

老夫妻慢慢地也看出來,子女們對他們的到來,持的是微妙的態度。禮節性的歡迎掩飾不了真實的情狀:在兒子女兒的家裏和他們的生活中,老人是多余的外來者。孫子根本把老人當作了陌路人,別別扭扭的和爺爺奶奶就是親熱不起來。兒子女兒事實上也把如何安頓、接待老人當成了莫大的負擔。本來,星期天,大兒子一家做足了架勢要陪老人出去玩一天的,卻因為有急診,這計劃也泡了湯。大女兒更是每日裏忙著店裏的活,毫無陪父母出去走走的意思。後來,這陪兩老瀏覽東京的差使,由長女出主意,就派給了二媳婦紀子。倒是這沒有血緣關系的二兒媳,溫順地應了命,請一天假陪兩個老人坐觀光巴士在東京轉了一天,末了還在自己簡陋的單身公寓裏盡心盡意地招待兩老吃了頓晚飯。

最令老人難堪的,是他們弄明白了:在這城裏,盡管兒女雙全,且都已結婚成家,可兒女們的家裏是擺不下父母的兩張睡鋪的。影片中,兩位老人在長子家裏住了兩日便移到長女的家裏。後來長女為了要在家裏舉辦講習會,煞費苦心地和兄長湊錢將老人送到(支到)了熱海去旅遊。結果兩位老人因為不堪便宜旅館裏年輕人的喧鬧,不識相地提前趕了回來,惹得長女老大的不快。老夫妻倆面面相覷,自嘲地說:看來我們在這裏是無家可歸的了。

無奈,兩位心酸的老人,分頭去找二兒媳紀子和當年的老朋友借宿。紀子在局促的房間裏熱情接待了婆婆(她的單間屋裏也只能容下一個客人),而周吉老人尋到老友家裏,卻看到他的老朋友為了增加收入,將樓上的房間租給了學生,因此也不能留他住下。結果幾個昔日裏曾在尾道鎮上相識的老人,來到一家小酒館,本想喝個通宵以免露宿街頭,最後酩酊大醉被警察送回了女兒家。

事情還不止於此。我們看到,當最後母親病故,子女們匆匆趕回來,雖然也哭得傷心,但葬禮一結束,他們當日便坐火車回東京和大阪去了。只有紀子留了下來,陪落單的公公和尚未婚配的小姑京子過了幾日。

在這部影片中,小津導演對於兒女們如此對待父母的態度所持的質疑和批判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他把兒女們的表現,歸結為一種“變化”。導演通過老人之口感慨道:“他們原來可不是這樣的呀。”來到東京、做了城市人的孩子們,一旦結婚成家,便棄父母於不顧。他們變得那麽的功利、那麽的不近人情。事實上,小津所描述的,是戰後經濟恢覆和高速增長時期日本社會中人們普遍經歷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體驗:大都市與地方鄉村間的價值落差,家庭制度的變化和家庭紐帶的裂變,社會成員的個人化……在城市化過程中,地方上年輕人向大都市圈的流動(東京橫濱都市圈、京都大阪神戶都市圈以及關中名古屋都市圈等),成了一股大潮。

伴隨而來的,是核心家庭化趨勢的加速。傳統的日本社會,家庭形態以主幹型家庭(父母與一個已婚子女及其他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為主,財產、“家元”由長子繼承(沒有兒子的由長女繼承),老年父母一般多與長子(女)一家共同生活。但是在戰後以來的“上京”潮中,一些沒有家族產業需要承續的家庭(如公務員出身的平山周吉的家裏)的長子們,也紛紛離開故鄉,到城裏去尋求謀生的職業以及事業的發展。由是,他們的父母,便失去了年老後在家裏與子孫共同生活的可能。當然,他們也可以去城裏,尋找與子女共同生活的新的可能。但城市卻並沒有為傳統的家庭模式準備必要的空間和條件。

Views: 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