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蕁麻菜湯》寫於1999年,梁氏從柏林的一道菜肴帶出了德國人的創傷記憶——是火燒一般的葉子/曾經灼傷采摘的手掌/是我們戰時的貧窮/煮成今日的從容/是親人的顛沛流離/煮成懷舊湯羹的家常/是我們山邊的針葉/煮成今日的甜美//是切膚的傷痛/煮成今日的遺忘/是巨大臃腫的理想/煮成粉飾的芥末/是失愛的苦惱/煮成淡漠的微笑/是狂暴的自棄/煮成瘦弱的希望//是我黃竹的鄉下/是你樸素的衣裳/是我們父母的憂患/是我們兒女的將來/細碎也真細碎/完整也未嘗不完整/解我們百年的愁/解我們千載的渴//仍有戰火在蔓延/仍有誰的姊妹被殺戮/仍有人活在貧窮中/仍有人失去她的至愛/頹垣廢壁的磚石/上面有難忍的印記/我們可把一切磨成粉末/煮成一鍋鮮綠的濃湯?
…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11am — No Comments
《年娜的茄子》寫於2006年,梁氏當時在法國的沙可慈修道院擔任駐院作家。有一次,他受到法國友人“年娜”的款待,有感而發,於是寫下這首詩 。“茄子魚子醬”的烹飪者年娜,是一名年長的法國女性,父母曾在東歐流離失所,親人在愛沙尼亞備嘗辛酸。
後來,年娜篤信共產主義,在七十年代與全家短暫移居俄國,後來理想幻滅了,她們離開了俄國。在八十年代,年娜親身見證了蘇東劇變後的政治動蕩,她在九十年代重訪俄國,在她曾經待過的“公社農場”憑吊往事。“茄子”這個平淡的食物意象連貫了不同歷史時空中的人物與事件,其中有家族身世和個人記憶,有人倫親情和青春熱血,有政治變革和社會動蕩。在梁秉鈞眼里,茄子的龐大體型令人想起蘇聯的公社農莊,它是共產主義之“臃腫的理想”的象征符號。這段人生經驗中的向往與愛恨,不會輕易消失,它層層累積在日常生活的食物中,一旦遇到合適的場合,就從記憶深處奔湧而出。
《在巴黎“中國俱樂部”吃毛色拉》…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9am — No Comments
這首詩以“田螺”的口吻自述一道菜肴的制作過程,敘述、獨白和思考貫穿全篇,所有被動的行為都顯示了主體性的喪失。田螺被人們從水田中撈起來,被迫離開了天然的棲息地。不久,它的鮮肉又被活生生地從硬殼中掏出、剁碎,與上等的食材混雜起來,然後又被塞回殼中,結果,一個鄉野的原料“增值”成為一道名菜。結果,田螺滿足了人們的饕餮欲望,自己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其實象征了殖民地上的本土文化的命運:被迫抽離自己的地理和歷史根源,毫無自由選擇的余地,被宗主國的強勢文化所掌控和塑造,表面上摩登光鮮,實際上代價慘重,面臨茫然不可知的未來。這正是後殖民思想家法農(Frantz Fanon, 1925-1961)所批判的那種情形:“在殖民統治的範圍里沒有,不可能有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命、文化創新或民族文化的轉變。”
…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8am — No Comments
白米和香料是印尼人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這些東西在歷史上吸引了英國、荷蘭等帝國主義國家接踵而至,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墾拓,香料貿易逐漸形成海上和陸地上的運輸線,由此流傳到西方世界,促進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但是,獨立後的印尼沒有妥善好處理國內的種族矛盾,反而有意地把種族主義制度化了,華人在社會結構中始終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往往成為歷次暴力沖突的犧牲品。
1998年爆發的大規模排華騷亂震驚了全世界,身在柏林的梁秉鈞消息得知後,他滿懷悲愴,食不甘味。這正是《印尼飯》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歌采取生態人類學的角度,再現食物與情感欲望、與與權力結構、與跨文化交流、與族群政治之間的覆雜互動。關於這一點,梁氏有如下的自述:“表面上看來,大家都有米飯和香料,但當我們細看,會嗅到香料中各種社會混論背後的尖銳痛楚,顏色里見出了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各種酸甜苦辣;米飯則似是人民每天承受的苦難的安慰。香料和米飯,也是圖畫與音樂、意象與敘事。遮掩的面具與底下埋藏、扭曲的身份。”…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7am — No Comments
二、亞洲想象與革命敘事
1,“亞洲的滋味”: 從國族拯救食物?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而言,“亞洲”都是一個相對於歐洲而言的獨特存在。汪暉指出,亞洲不是一個亞洲的觀念而是一個歐洲的觀念:“在近代歐洲思想中,亞洲概念始終與疆域遼闊、民族覆雜的帝國體制密切相關,而這一體制的對立面是希臘共和制、歐洲君主國家——在19世紀的民族主義浪潮中,共和制或封建君主國家都是作為民族-國家的前身而存在的,也是作為區別於任何其他地區的政治形式而存在的。”…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5am — No Comments
飲食文化、離散經驗與身份認同的關系,在名詩《帶一枚苦瓜旅行》中得到表現。這首詩充滿豐饒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它制造了三個人格面具——身在異國的香港人“我”,台灣友人“你”,經歷跨國旅行的“它”(苦瓜)——,設置三個戲劇性場景:“你”乘坐飛機到香港帶來苦瓜,“我”又攜帶苦瓜到了柏林,“我”獨自面對苦瓜時的想象和獨白。在詩的開篇,寫“我”食用了友人帶來的苦瓜,嘗到甜中帶苦,感念友人的善意;然後以生動幽默的筆觸,描畫苦瓜的旅心,接下來描寫這枚“跨越兩地不同的氣候和人情的”苦瓜的形貌和身世,想象其在旅途當中經歷的窘境——
…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4am — No Comments
1998年,梁客居柏林,身處西方而回望東方,在西方而對東方的人情和食物充滿懷念,因為距離而時時看見了經濟與政治的變遷。他的《茄子》在多倫多寫成,從異鄉事物寫離散華人的身世。詩中的“你”是一個典型的離散華人的後裔:父親是廣東人,母親來自北京,自己從小在台灣長大,後來移民加拿大,輾轉在家族、國族、種族的夾縫中,見證了現代中國的歷史滄桑——
我記得在簡陋但舒適的舊居/母親買過肥美的茄子/佛像那樣供在客廳中心/後來生活就亂了,獨自在外面/總沒法煮回那樣的味道//你父母當日不知是什麽心情/隨移徙的人潮遠渡了重洋/言語里滲入了變種的蔬果/舌頭逐漸習慣了異國的調味/像許多同代人,大家逐漸離開了//一個中心,失去了原來的形相/但偶然我們又從這兒那兒絲絲縷縷的/什麽里嘗到似曾相識的味道/好似是煮糊了的皮肉,散開了又/凝聚:那麽鮮明又消隱了的自己…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3am — No Comments
引言:透過食物的“眼睛”
食物在人類社會中占據顯要位置,不僅關系到健康、營養、生命的範疇,而且與文化建制、社會規則、權力結構有密切的聯系,激發人的情感、欲望和想象,是物質文化和商品文化的綜合。這方面的研究所在多有。 生態人類學家安德森指出,中國人使用食物來判別族群、文化變遷、歷法、家庭事務以及社會交往;幾乎所有的商業交易、家庭拜訪、宗教事務,都在合乎禮儀的宴會和食物供奉中進行;作為社會地位、禮儀地位、特殊場合及其他事務的標志,食物已不全是營養資源而且是一種交流手段;中國食物的覆雜精巧大多歸功於食品在社會體系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香港在1842年因為淪為英國殖民地而首次出現在國際舞台上,過去兩個世紀以來英國、歐洲大陸、中國的政治事件決定性地影響香港的發展進程。…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9, 2018 at 10:01am — No Comments
另一天,有人帶來了《今天》,立即在《地火》成員中傳閱。我讀到了芒克、北島等人的詩,很震撼。那時候雲南詩人寫詩多是傳統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沒有象征派的風格,《今天》詩歌意象豐富而詭譎,但並不朦朧。詩不在於它的意思懂不懂,而是語詞所創造的張力、空間能不能喚起讀者的感覺。《今天》的詩歌給我強烈的印象,我有許多經驗和那些作者是相通的。後來官方批評把“今天”詩歌說成“朦朧”,乃僵化愚昧所至。
石安達組織了很多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是朗讀、討論彼此的作品、交流思想。更多的活動是集體登山、唱歌、野炊、到滇池去遊泳。那時代人們非常渴望生活,渴望詩意的生活,《地火》不僅是一個文學刊物,也是一個生活俱樂部。
…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8, 2018 at 10:21pm — No Comments
1979年初春的一個黃昏,我根據《地火》提供的地址找上門去。我走在銀樺大道上,興奮、害怕,想象著那里有一個左拉發起的“梅塘夜話”或者赫爾岑家里的文學沙龍,想象著那些長得像普希金或者萊蒙托夫的面孔。
《地火》編輯部設在雲南省圖書館後面的職工宿舍里,一棟紅磚房子的二樓。土紅色的木門,我敲了敲,門開了,里面站著一個長我幾歲的青年,穿著白襯衣,英俊、聰明,眼睛像爐膛一樣發亮。他握握我的手說,歡迎你加入。
他是《地火》的主編,叫石安達,《地火》編輯部就在他的家里。他是雲南省圖書館的職工,雲大中文系1968年畢業,拉祜族,他父親是拉祜族的大土司。他請我星期四晚上再來,這里要舉辦一個詩歌朗誦會。
…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8, 2018 at 10:20pm — No Comments
那時候沒有地方發表詩歌,文學刊物都停刊了。報紙上有時候會登一些分行排列的標語口號,有些句子比標語口號稍微講究些,用了形象思維的手段。下面還標著作者:“工人某某”、“解放軍某某某”、“社員某某某”。我的詩不可能發表在報紙上,我開始寫新詩後,甚至都不能讓人知道我在寫詩。我的詩不能隨便給別人看,就是父母也不行。
有一天當知青的表哥借我一本舊報紙包著的詩集,里面有查良錚翻譯的雪萊的詩《西風頌》:
哦,狂暴的西風,秋之生命的呼吸!…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8, 2018 at 10:16pm — No Comments
1979年,我在昆明北郊的一家工廠的鉚焊車間當鉚工,已經幹了8年。
上班之余,我寫詩。最開始寫的是古體詩,因為學校里的語文課只教毛澤東的詩詞,毛澤東的詩我全部學過,背得滾瓜爛熟。受這個影響,一開始寫詩就是填詞。
工廠由一條大道分成兩半,兩邊是車間。大道兩旁,每個車間的門口都用木板安裝了貼大字報的欄板。大字報是文革時代公開發表言論的一個方式,有點像今天的網絡,大街、單位到處都有大字報欄,你有什麽想法,寫張大字報就可以貼上去,匿名也可以,當然,後果自負。冒似言論自由,其實真正敢於說話的人極少,有些人夜里偷偷貼大字報公開了自己的陰暗思想,天一亮就被捕了。
每個月各車間都要在大字報欄上貼一些文字,領袖語錄、報紙社論摘抄、工人寫的感激文字,順口溜什麽的,歌頌祖國、歌唱鶯歌燕舞的大好形勢,用毛筆和大白紙抄出來,配著太陽花草之類的水彩插圖。每個車間的專欄都取個名字,加工車間的叫做“春雨”,鉚焊車間的叫做“紅鉚工”。
鑄造車間的叫做“鋼花”。我進廠時剛滿16歲,照著毛澤東的詞的格式填了一首《采桑子》,歌頌五一勞動節,這是我第一次…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8, 2018 at 10:07pm — No Comments
《河流簡史》匯輯了詩人十余年間(2004—2015)的詩作。詩集沒有完全按照寫作順序來編排,而是將2009 年到2012 年間的作品放在前面,這樣便將他十年間寫作的時空跨度清晰地顯示出來——從北方到南方,在這個過程中詩人不斷進行詩藝上的更新與轉型。
2004—2008…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51pm — No Comments
二
當漂泊的生活最終以故鄉為終點,生活變得簡單、樸素,其寫作也自然發生了些許變化。如果說,1990 年代的詩歌寫作多采用敘事鋪陳筆法,著力於將所見與所感轉化成詞語,此後詩人則致力於對事件的觀照與意象的開掘與呈現。寫於2004 年的《分界線》,也是詩集《河流簡史》中創作時間最早的一首詩,開始顯示出詩人不同於之前的寫作方式:
長途大巴車從雨水漣漣之中
忽然駛入,明晃晃的陽光里
那是1999 年2 月9 日8 點…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50pm — No Comments
摘要:柳宗宣的詩作與他的生活經歷之間的某種關聯,可以視為其個人日常生活的詞語呈現:大部分生活經歷最終以詞語記憶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文本承載對生活的詩性理解和對存在本質的把握。柳宗宣以敘事筆法描繪日常生活,在隱身的姿態下創作“宣敘調”性的詩歌。當漂泊的生活最終以詞語為故鄉,詩人的筆觸也相應地發生些許變化:結構上的營建、寫作中的感性和對生命的沈思。柳宗宣的日常書寫緊貼個人現實,描繪出當下歷史語境中的記憶之圖,而為個體歷史留存了見證之詞。寫作中的對話性因素與談話式語調,在南北、生死之多維場域的互動中得以呈示。
一…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49pm — No Comments
就如莫扎特的音樂那樣,其實辛波斯卡(下圖)的詩質並不單一,更不是單調。互異以至對立因素會共存其中;它們的交織、滲透正是這些平易的詩的迷人之處。不是感受到輕盈嗎?而輕盈中有令人深思的尖銳;在體會她對傳統世俗生活親近的同時,也發現有出乎我們預想的,令我們驚喜或深思的哲理。明確告白與自我疑惑(有一首詩就叫《頌揚自我貶抑》),堅定與謙卑,沈重與輕松,恬淡自如與緊張感,溫情與嘲諷,冷靜中的幽默戲謔——而且是“帶淚的戲謔”……
盡管周夢蝶和辛波斯卡的詩極為不同,但也有相通的方面,而且是一些根本的方面。比如說,他們都知道,“一千個人當中/大概會有兩個”喜歡詩,知道詩歌朗誦會不是拳擊比賽,“大廳里有十二個人,還有八個空位——”,“有一半的人是因為躲雨才進來,/其余的都是親屬”,但是仍執迷不悟地…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34pm — No Comments
這首詩有一個副標題:“仿波蘭女詩人WissLawa Szymborska”。辛波斯卡…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30pm — No Comments
因為知道我“偏愛讀詩的荒謬,勝過不讀詩的荒謬”(仿辛波斯卡詩句:“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詩人周夢蝶(下圖)2014年5月1日去世,台灣的朋友很快就把這個信息告知我。2013年春天,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籌備第四屆詩歌獎,有評委提名周夢蝶為候選人。主辦方傾向於得獎人最好能親自到北京領獎,讓我打聽周夢蝶的近況。我正好在台灣新竹的交通大學上課,便致信對周夢蝶有精深研究的翁文嫻教授。她告訴我,周夢蝶身體不好,3月初台大開他的詩歌創作國際研討會,還是被抱著進到會場的。因此,聽到他離世的消息,並未感到特別意外。這些年,我和一些朋友合作編選可能今年出版的新詩選,周夢蝶收在上卷《時間和旗》里(下卷是《為美而想》)。他的簡介由我執筆:…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February 12, 2018 at 5: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