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春的一個黃昏,我根據《地火》提供的地址找上門去。我走在銀樺大道上,興奮、害怕,想象著那里有一個左拉發起的“梅塘夜話”或者赫爾岑家里的文學沙龍,想象著那些長得像普希金或者萊蒙托夫的面孔。

《地火》編輯部設在雲南省圖書館後面的職工宿舍里,一棟紅磚房子的二樓。土紅色的木門,我敲了敲,門開了,里面站著一個長我幾歲的青年,穿著白襯衣,英俊、聰明,眼睛像爐膛一樣發亮。他握握我的手說,歡迎你加入。

他是《地火》的主編,叫石安達,《地火》編輯部就在他的家里。他是雲南省圖書館的職工,雲大中文系1968年畢業,拉祜族,他父親是拉祜族的大土司。他請我星期四晚上再來,這里要舉辦一個詩歌朗誦會。

 

星期四晚上,我帶著幾首詩去了。十多平米的房間里擠著二十多個人,中間吊著一個光線昏黃的燈泡,我覺得它正在像丹柯的心一樣燃燒著。《地火》是1970年代末昆明第一份公開的地下刊物,創辦於1979年初,只存在了一個春天。

沒有主編,核心人物是石安達、任慶等七八個人,用稿大家民主討論。成員有五十多人,主要是知青,也有工人、教師、大學生、機關幹部……很多人是1940年代南下的知識份子、西南聯大教師或學生的後裔,他們屬於各種朋友圈子,秘密的地下文學小組、哲學小組、讀書小組,大家都渴望著交流。

大家立即建立了同志式的關系,緊緊握手,彼此注視,像剛剛從黑暗的礦洞里鉆出來的礦工。“地火”成員中有許多人熱愛俄羅斯文學,崇拜12月黨人,這是一個經常的話題。石安達說,請青年詩人於堅朗誦他的詩歌。

我第一次被稱為青年詩人,房間里沒地方可坐,大家都站著,圍著我,我念了我的詩歌《不滿》,房間里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其實沒那麽響,對我來說,那就是一場暴風雨。我從來沒想到我會在公眾中朗誦自己的詩,我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麽多人喜歡。散會的時候,石安達說,你是一只就要展翅飛翔的小鷹。另一人說,他是我們雲南的萊蒙托夫。我興奮、驕傲地走向夜晚回家,稀稀拉拉的路燈仿佛是安裝在我的腳下。

 

過了兩天,有人敲我小屋的門,我開了門,門口站著一個頭發像普希金那樣卷著的人物,我在那天晚上的詩歌朗誦會上見過他,他是寫小說的朱曉陽,我們立即開始滔滔不絕談論文學,像是一瓶接一瓶地喝酒,直到深夜,還在大街中央亂走。

那時大街上的汽車還很少,街道屬於步行者。我第一次有了一個在文學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認識了詩人杜寧,他的筆名叫蓋丁;詩人武列格,他的筆名來自一部蘇聯小說的主人公奧列格,我到今天都不知道他的本名。

詩人李亞民、郭小兵、小說家李勃、速建祖、畫家王仁瑞……大家一見如故,人人都有多年在孤獨中秘密寫作、閱讀禁書的經驗,對於時代和文學的相同見解、對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的信仰,像儲存多年的幹柴,一觸即燃。

話題立即深入,文學、哲學、藝術和政治,在房間里,在大街上,在公園,完全忘記了國家的禁區。我們彼此相愛,傳閱手稿、交換心得、形影不離。

Views: 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