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給汪民安的兩首贈詩》即是一例。第一首詩地址在北方,第二首在武漢。第一首詩人寫出了傳統之“雨”的活潑品性。“我的到來讓你可能淋雨”,開頭一句給人懸念。詩題揭示出這是一首贈詩,對象是一位“肺部儲存會議室的冷氣”的學者,熟悉雙方的人可能會好奇“淋雨”背後的真正原因。“夏日陣雨,落在燕山西側的山嶺/曠野和樓群;馬路和電線桿上的廣告/也可能淋到你身上”,獨特想象令人暗暗驚嘆。“你可能會望一眼陰雲攢動的天空/中年的面容露出兒時遇雨的天真”,朋友尚未到來,詩人獨自在咖啡廳等候,看著外面突降的北方之雨,想象著朋友於赴約旅程中面對毫無準備的大雨時的天真反映。而對於久居室內的朋友來說,淋雨的狼狽與無奈,難道不也是一份意外之喜?“把雨水運到你的頭頂”,可謂一次精彩而淘氣的設喻,以天地之自然氣象與人之相逢交結,氣魄不可謂不大,但“流落”二字仍暗露悲傷。王子猷雪夜訪友,未見其人,興盡而歸。古人相忘於江湖的純凈友誼時常被後人羨慕。而詩人這首會友之作,友人尚未出場又處處在場,尚未聚首前的朋友默契亦令人感動。一場少見的北方之“雨”,與淡淡的鄉愁匯合成一首精煉的現代漢詩,又與傳統之“雨”聯系得如此緊密。此詩只寫他們雨中等待未見的情景。最後一句有“元詩”筆法:“在咖啡廳的紙單上寫下這些句子”,充滿即興韻味。下一首則直述他們在南方的某次相聚,是對這個時代的自白書。這種談話引出的語調真切無偽,上下兩首詩在寫法上的差異性互動也別具風姿。
詩人心事浩茫連廣宇,又時常返本歸源,“從街頭遊行人群,退到一杯清水前”(《茶吧閑聊》);“蠻荒啊/它閑著,也要瘋長出雜草”(《步行穿過高樓金》);“離開,卻不停地返回”(《路過》)。王國維先生評周邦彥詞《蘇幕遮》,認為“夫境界之呈於吾心而見於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文字,使讀者自得之。”(《周清真先生遺事》)柳宗宣以詩筆謙卑記錄生活,內心寧靜方出而為詩,不論對須臾之物的把握,還是對時間之力的認知,其實都通向古典傳統的隱秘暗道。作為一名漢語詩人,傳統是他不斷離開又不斷返回的原點。《步行過瓊州海峽碼頭》一詩中,詩人從蘇軾身上體驗到被迫遷徙的無奈之感:“當我張望瓊洲海峽,蘇軾的身影就浮現出來,穿越交錯的時空,他迎面走來。……如果沒有這些年的動蕩生活與幾十年不懈的修為,我不會喚醒心中的這個人物。”[10]詩人38 歲北遷,48 歲南返,在漫遊中與古人心靈接通,喚醒傳統,構成了柳宗宣詩歌中獨特的語言情感景觀。而在《蔚藍蒼穹》一詩中,柳宗宣開頭引述波德萊爾“我只陳述我之所見”一句,表明詩人朝向詩的現代性姿態也越來越明確,如波德萊爾一樣轉向城市,把城市的街道和風物納入詞語世界。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並置,頗能揭示出柳宗宣近年寫作的旨趣。
在柳宗宣處理的當代題材中,真實具體的時間、地點、人事常呈現在詩中,這種對日常生活的鐫刻,實際上是一種個人記憶。偏愛寫“單調的日常生活”的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擅長以幽默、詩意的口吻描述嚴肅主題和日常事物,以詩歌回答生活。”[11]柳宗宣對辛波斯卡的親近或許就源於這種相近的詩學旨趣。從早期私淑博爾赫斯,到對辛波斯卡的迷戀,柳宗宣在一種類似於自傳的寫作中,準確描述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帶給他的內心波動。“在不必停下思索每個字詞的日常言談中,我們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軌’之類的語匯……但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里,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個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雲;任何一個白日以及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12]對顯而易見的事物的懷疑與觀察,對微渺事物的銘刻與記憶,對萬物存在的敬畏與認知,並發掘其中隱藏的歡樂,構成了詩人的寫作視角。同時,詩人十分清楚“要提防對外部現實的仿寫”,“詩寫作其實是對現實進行移置、裁減、充滿暗示的縮略、擴展、魔魅化的過程”[13]。這也就是辛波斯卡所謂“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里,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一語之義。
米沃什評價辛波斯卡的詩“提供了一個可供呼吸的世界”,呼吸從生命最初的悸動伴隨生命最終逝去,如果不刻意去體驗它,似乎它並不存在。柳宗宣寫詩也很少涉及宏大與崇高,不刻意追求“存在感”,將沈默的事物轉換成詞語書寫下來,一步到位。但這並不代表他的詩離歷史很遠。前面已經提到過,柳宗宣偏愛類似杜甫的取材,但他是以一種個人記憶的方式呈現出來。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關系似乎是小與大、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但在特殊的歷史環境里也有可能是壓制與反抗的關系。因為集體記憶時常露出尊貴威嚴的外表,個人記憶則試圖恢復日常生存所具有的尊嚴,個人的文學記憶常常是一種獨白。柳宗宣的回憶之詩實際就是詩人站在時間之外的一場獨白。宏大的集體記憶總是向前看,記載人類的輝煌、歌頌人類的進步;可個人記憶常常往回看,回看時間逝去之痛、故鄉消弭之痛和歷史遺忘之痛。因此,柳宗宣的日常書寫雖緊貼個人現實,但終歸描繪了一幅當下歷史中的個人記憶之圖,為個體歷史留下見證。“記憶的文學是追溯既往的文學,它目不轉睛地凝視往事,盡力要擴展自身,填補圍繞在殘存碎片四周的空白。”[1]3 這或許是柳宗宣詩歌重要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宇文所安. 導論·誘惑及其來源[M]//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鄭學勤,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 朱壽桐. 中生代詩人的群體焦慮與詩性自覺[J]. 南方文壇,2007(5).
[3] 張桃洲. 中國新詩總系·第8 卷:1989—2000[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658.
[4] 張桃洲. 尋求精神的路途—— 柳宗宣訪談[M]//象形(同人刊).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503.
[5] 柳宗宣. 河流簡史[M].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6.
[6] 榮光啟. 竹籃還是提起了一些水——湖北半年世紀十年詩選印象[J]. 漢詩(第二輯),2011:228.
[7] 陳超. 中國探索詩鑒賞辭典[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463.
[8] 黃斌. 高處發生了美——評柳宗宣詩《高過樓頂的杉樹》[J]. 詩選刊(下半月),2008(2).
[9] 劉波. 自由與開放的格局[M]//詩人在他自己的時代.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7:6.
[10] 木朵,柳宗宣. 分界線及其他——訪談錄[M]//柳宗宣.河流簡史. 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6:278.
[11] 199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斯卡詩選[N]. 光明日報,2013-02-08.
[12] 辛波斯卡. 詩人與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辭[M]//萬物靜默如謎. 陳黎、張芬齡,譯.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Ⅸ.
[13] 柳宗宣. 十九個片段[J]. 紅巖,2014(2).
(本文原刊於《江漢學術》2017年第2期)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