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地想一想,“民”至是與“官”相對的一個群體,皇室、貴族、官僚以外都是“民”。一為群體,其中自然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齊,因此,談到“民”可以與性質不同的形容詞相連接。良民、刁民、順民、莠民都是成立的,“民”中有英雄豪傑,當然更不乏疲軟分子,“暴民”只是眾多類型“民”中的一類,決非全體,更沒有藉此貶低“人民”之意,還請有不同意見者垂注。…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25am — No Comments
從《社會科學論壇》上讀到蕭功秦先生的《特立獨行:我們缺少的人生態度》,十分高興,很長時間以來,這是一個不被人關注的話題,很少有人涉及,其原因在我們這代人看來是眾所周知的:毛澤東在他的名文《別了,司徒雷登》中批評韓愈的《伯夷頌》中頌揚的“特立獨行”,把它視為“民主個人主義”,是知識分子右翼所堅持的錯誤思想,因而應予批判。
毛澤東所建立的新社會中又強調群體的“統一”“一律”,獨來獨往之人(林彪垮台後,其所書寫的條幅“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都是他的罪狀)都要受到群體的嫉視和排斥,被認為是個人主義,他們往往沒有好下場。1957年反右之後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批判“個人主義”,說“個人主義”是萬惡之源,許多有個性的青年學生、獨來獨往的知識分子受到了沖擊。“特立獨行”比“有個性”“獨來獨往”更高著一檔,人們聞之而色變,避之唯恐不及,誰還敢冒天下大不韙談論它,蕭功秦先生的這篇文章真可以說是空谷足音了。…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16am — No Comments
朱元璋是自明代以來的熱門話題,打開網頁搜索一下,竟有12500多條,甚至超過了一些明星大腕。然而,翻閱一下,大多還是局限在朱元璋的能夠引起大眾興趣的問題,如朱元璋的“容貌之謎”,是俊、還是醜?四菜一湯是不是始自朱元璋?為什麼一個放牛娃,一日三餐不繼,16歲作遊方和尚,25歲當兵,最後居然成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延續了276年?當然歷史上有些特殊經歷、最後又成為大人物的人,總能作為談資永世流傳。
1.如果讓馬皇後、朱標太子和身邊持從來“回憶”和評價朱元璋…
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10am — No Comments
3,說“背叛”
過去一個時期里評論“農民起義”歷史論著里,經常用的一個概念就是“背叛”。一個社會下層人士,想通過造反謀求生路,半路被官府招安,於是,歷史學家往往稱這位造反領袖成了“叛徒”,他“背叛”了農民起義;如果他造反成功了,從社會下層、或竟從社會最底層的遊民一躍而成為帝王,如果按照上述的批判招安的邏輯,這應該是革命到底了吧?不,這也不被歷史學家們稱許。把這些小人物最終登上皇帝的寶座說成是他們竊取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最終“背叛”了農民起義。例如,吳晗在評價從遊民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時就是力主此說的(見《朱元璋傳》),許多明史研究者讚成和支持吳晗的意見,只是他們的論據與描述朱元璋的“背叛”的過程與時間與吳晗略有差異。吳氏還提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發表的討伐張士誠的檄文和宣諭徐州吏民的公告是他從革命的農民“轉變”為地主階級領袖的重要標志。他說:…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10am — No Comments
第三,無論是盲目的第一階段,還是有了政治目標第二階段,造反運動的領導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造反領導集團和全體造反活動參加者的利益。這些利益有時與某些階層或群體利益吻合,那是社會運動的結果,並非是造反者特別要作這些階層或群體的代表。當階級意識沒有進化到自覺階段時,不存在誰有意識地代表哪個群體利益的問題。在紛紜復雜的斗爭中,造反者不斷地變換口號和主張,但這些變化都是圍繞著他們的生存和利益的,不用說遊民非常短視,特別重視眼前利益(為了生存,他們不可能考慮更遠的東西,所謂“我躬不閱,遑恤我後”),就是為史家們熱衷表彰的農民也不會遠離個人利益這個主題。這些我們將在以後還會加以說明。至於農民起義、農民戰爭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需要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08am — No Comments
專制社會只有政府是有組織的力量,人民是分散,除了家族組織以外,他們是無組織的力量。中國小農的特點如歷史學家孫達人先生所說是“小”(生產規模小)“少”(財產少,一貧如洗)“散”(居住分散,與人很少往來)。這種農民是名副其實的小農。遊民則更是散漫的無歸的。他們要想維護自己的利益、或者僅是為了求生而拂逆了統治者的意志都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的。如果對此不滿、想要反抗那是極其無力的。長久如此,必然郁積仇恨,早晚會產生造反的要求。當他們有了反抗的要求、又感到自己力量薄弱時,必然產生組織起來的要求。能夠實現這種要求的,當時只有秘密宗教(遊民組織的最高形式——秘密會社是較晚出現的)。而秘密宗教一直就有個松散的組織,那些秘密宗教的傳播者就是把分散農民組織起來串聯人。這種做法在漢末就出現了的,著名的黃巾起義就是利用太平道進行組織和動員的。張角兄弟最初就是職業宗教傳播人。…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02am — No Comments
朱元璋造反的最初的目的只是求得“自存”,後來看到與他爭奪天下者,也不過是些沒有什麼遠謀深慮、“志驕”“器小”的庸庸碌碌之徒,在謀士的勸導下,才確定了奪取天下的“遠略”。至於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采用什麼“理論”作為宣傳的工具,這要看當時的需要。早年朱元璋信奉彌勒教,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的一種選擇。元璋年輕時作過和尚,這更不是由於信仰,用他的話來說只是“托身緇流”(《皇陵碑》),是用以解決吃飯問題的臨時措施(一般說來遊民很難有堅定的信仰,他們傾向把一切都工具化)。當朱元璋參與紅巾軍的造反活動時,他還是個遊方和尚,這時以明教為旗幟的造反活動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此時要生存和發展,投靠紅巾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在幾年的軍旅生涯中,朱元璋充分表現出其軍事天才與臨時應變的機謀,他逐漸從對郭子興的依附下走了出來。力量壯大了,並且有了足以和割據天下的“群雄”一較高低的力量,朱元璋在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之時是否還會遵循明教的規則呢?這主要看這些規則是否符合他的需要?…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人們議論“京派”與“海派”的問題,就一定會想到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所寫的兩篇關於“京派”和“海派”的文章,想到他那些著名的論斷:“‘京派’近官,‘海派’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獲利”;“從官得食者其情狀隱,對外尚能傲然,從商得食者其情狀顯”;“‘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從而認為“京派”和“海派”之爭就是二三十年代北平教授和上海文人之爭,實際上這是不確切的。…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9:42am — No Comments
時間: 2001年9月14日上午10:00-11:30
地點: 一教207
顧彬, Wolfgang Kubin,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
1945年生於德國策勒(Celle)。1966年在明斯特大學學習神學,1968-1973年改讀漢學,兼修德國語言文學、哲學和日本學。1973年在波鴻大學獲博士學位。1974-1975年在北京語言學院學習。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學通過論文答辯,獲得漢學教授資格。1985年為波恩大學東方語言系中文教授。
現職: …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2:20am — No Comments
時間:2001年11月12日晚上7:00-8:30
地點:理教103
主講:葛兆光(清華大學教授)
剛才盧教授對我的介紹讓我不知所措,就像攝影師把鏡頭擺在你面前,使你不知道手應該放在哪裏。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各種各樣的頭銜,我有一個朋友他在做名片時,把自己所有的頭銜都印上去了,但就是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寫上了。盧教授對我的介紹也差點使我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Added by Priyatamā on June 29, 2017 at 12:20am — No Comments
英國鴻儒約翰遜博士說,認為倫敦索然無味的人,對人生也必感到厭倦。約翰遜身為十八世紀的古典紳士,難免傲慢地認為倫敦是世界的中心。世人都說倫敦是冷漠的都市,但在冷漠之中,只要都市人自己的靈目與慧根猶存,必仍可發現世情之樂、人生之趣。
今年夏天,在一個黃昏路過泰晤士河畔的查科加紀念廣場,見一書生模樣青年,在國家美術館前架起一天文望遠鏡。另有一告示牌,說今夜月白風清星光燦爛,正好從此鏡中窺得太陽系的土星,每位只收五十便士。…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8am — No Comments
英國近年流行農莊民宿。莊主是農夫,莊園有滿山的綿羊,還有豬圈、雞場、牧羊狗。民宿整潔萬分,床褥漿暖,浴缸明亮,洗手間放一束薰衣草,毛巾摺得筆直,木地板和木家具,完美得像一個童話。
農莊民宿,叫做“Farm Stay”,漸漸取代了從前的B&B 。農莊主人很好客,會帶你遊他的莊園,餵他養的小馬,看母雞生蛋,然後走過幽谷,到山坡上看日落。
去農莊投宿,一定要自己租車,三兩知己,遊英國鄉間的古鎮。民宿都在林蔭深處的小徑,有的在海岬的盡頭,由一座舊燈塔改裝。夜宿農莊,吃莊主下廚做的農家菜,幽靜得像一片仙境。…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8am — No Comments
對英國人性格的探討研究,或莊或諧,典籍汗牛充棟。因為英國人是一個如謎的民族,對英國人國民性格的剖析,是一門趣味極濃的學問。
了解英國人不容易,在英國國外學習英語、讀遍英國文學經典或英史,皆難一窺英人心理王國的全豹。“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嘗之。”同理,要摸透英國人的脾性,不去英國住上十年,耗費一段寶貴的青春,亦難竟全功。
英國人的性格千頭萬緒,最終可歸納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形容詞。這個詞,叫作“Eccentric”。
“Eccentric ”一詞,《牛津辭典》釋為“偏離正常規律的一種氣質”,並非一般人誤以為的“怪癖”脾氣,中文裏難尋對等的翻譯,以音雅義達的原則,可暫譯為“異新奇客”。…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7am — No Comments
美國的許多宣傳,愛找女明星做代言人,但科學組織斥責“代言人”的“名句”,十之八九是不經大腦的“廢噏”,如麥當娜說:“世界核汙染嚴重,我在和科學家商量,怎樣中和放射物性質。”科學家說放射性物質,不可能“中和”,只能移到第三世界,繼續“放射”,等待衰變。
“代言人”是美國商業界發明的,遠東爭相仿效。這是一個“Sound-bite主義” 的時代,女明星一條金句,勝過專家十萬字論文。但當明星的金句變成廢噏,其教壞人的愚昧放射性效應,也很難“中和”掉。
其實以前還有女明星波姬•小絲。波姬•小絲曾經做過“反吸煙宣傳大使”,她在電視的金句是:“吸煙是會死人的。如果你死了,你就失去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了。(If you’re killed,you’ve lost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your…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6am — No Comments
法國總統女候選人羅雅爾,有一個很高貴的姓氏,叫做皇家(Royal)。
法國女人——應該說巴黎女人,別有一種韻味。以凱瑟琳•德納芙為中心,加上朱麗葉•比諾什,艾曼紐•貝阿,巴黎的女子,穿一襲長裙,一雙黑高跟鞋,抱著兩三個禮品盒子,打開公寓的大門,走進鐵籠子電梯,走過長廊,用鑰匙打開門,輕輕把栗色的長發往後一甩,是一框與眾不同的風景。
巴黎女子都有一籠精致,是鐵塔纖長的陰影和塞納河的流水交織而成的一種情懷。比起倫敦的女人,巴黎的法國女人知識分子味比較濃厚,因為法國女人的氣質是一杯濃濃的咖啡焙炙出來的,而不是一壺格雷伯爵的下午茶。…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5am — No Comments
現代知識發達,分支愈趨細微,逐漸湧現愈來愈多的專業人士。但英國的文化傳統斥專才而重視通才的培養,英國政治家與公務員人才多畢業於大學的文史科。專才與通才孰優,一向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英國數百年來的第一流人物,多為業余成才,且學養絕不局限於一途,必澤及其他,修成“通人”(Men of Letters)的化境。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論,原來只是業余研究的結晶,其人生平以地質學為誌趣,亦曾著有火山巖層與南美洲巖土的專著。撰寫《羅馬帝國興亡史》的歷史學家吉本原來主修神學,旁及數學邏輯與法國文學研究,其為史學家著稱於世,僅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政壇上多才多藝(Versatile)的能人更多,昔如議會政治家克倫威爾本是行伍出身的軍士而業余從政,丘吉爾亦為畫家、散文家;今之保守黨前首相希斯是指揮家;外相韓達德愛偵探小說;前社民黨領袖歐文也兼為精神科醫生;撒切爾夫人亦是化學師與大律師。…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4am — No Comments
校園槍擊案,多半發生在藍天白雲,小黃花青草地那種地方,像美國的弗吉尼亞、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還有蘇格蘭的鄧布蘭。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鎮,忽然幾十響槍聲,十多人浴血,轟動世界。
因為這種地方,過於安逸太平:花園有一副三百六十度噴水器,大汽車靜靜地泊在車房裏,老太太在院裏曬太陽,郵差每天上午十點準時在門前的郵箱投放垃圾信件,街角的雜貨店,一個肥佬穿著運動裝,太陽眼鏡晾在額角,推門進去買一瓶牛奶,門板牽動上面的小鈴子,發出一陣叮叮聲。
這種太平小鎮在北美和澳大利亞,成千上萬,像一匹白綢子,沒有一絲陰暗面,住在這種地方,人反而容易逼瘋。…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14am — No Comments
復活節是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橫在農歷新年和暑假之間,感覺上,像餐湯和牛排主菜之間的一道小小的沙律。
殖民地時代,復活節是有點氣氛的。那時港島和尖沙咀多白俄西餐廳,像銅鑼灣的“金馬車”,利園山的“阿歷山大”。復活節到了,餐廳的面包部,飄來一陣熏暖的面包烤香;擺蛋糕的櫥窗裏,布置了一只竹籃子,籃子裏有一捆稻草,草堆裏幾只彩繪的復活蛋,其中三兩只啄破,跑出來幾只黃金絨的玩具小雞。
復活節有巧克力復活蛋,復活蛋金銀色一大堆,大小不一,還捆著深紅和淺藍的絲帶。兒童時代,春天來了,宣示著生機的是復活節,而不是陰雨紛紛的清明。…
ContinueAdded by 心勢 紀 on June 29, 2017 at 12:0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