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認為中國不可能走新加坡道路,是兩個關鍵原因:
首先,李光耀以其個人領導力帶領新加坡人獨立建國,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逐漸積累除了新加坡人對政府的某種程度的信任。在談論到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行動黨最可珍貴的財產是什麽的時候,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內閣資政的吳作棟就曾經自豪地說:是人民的信任。在國家和社會都處於轉型期的時候,人民與政府和執政黨之間的信任,當然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而中國缺乏的,正是這一點。…
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15年6月25日,臺灣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王丹在自由亞洲電臺回答聽眾,關於新加坡模式的問題,講話內容以《中國不可能走新加坡道路》為題發表。
王丹認為中國不可能走新加坡道路,是兩個關鍵原因:
首先,李光耀以其個人領導力帶領新加坡人獨立建國,篳路藍縷的艱辛歷程,逐漸積累除了新加坡人對政府的某種程度的信任。在談論到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行動黨最可珍貴的財產是什麽的時候,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內閣資政的吳作棟就曾經自豪地說:是人民的信任。在國家和社會都處於轉型期的時候,人民與政府和執政黨之間的信任,當然是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而中國缺乏的,正是這一點。…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24, 2015 at 5:54pm — No Comments
(一)
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是近鄰,中國的動蕩或穩定發展,都能直接影響著這些周邊國家。東南亞的華人乃是早年中國移民的後裔,時間已有數百年(移民以閩、粵兩省人居多),現在東南亞的華人已超過2千萬,占全世界的海外華人三分之二以上。
早 年的中國移民到東南亞,基本上乃爲謀生而來,少有定居的打算,仍以華僑的身份自居。戰後,由於東南亞國家政治環境的轉變,這些國家相繼獨立,華人也取得公…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23, 2015 at 4:58pm — No Comments
何謂“軟實力”?從一開始提出這一概念,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給出的就是一個較籠統,較抽象,但似乎又無所不包的戰略思索框架。唯其籠統,所以造成了現今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多種解讀(比如,本報發表的閻學通教授和陸鋼主任關於軟實力的分析就視角迥異,各成一家之言);但也正因為其無所不包,所以在當今“全球化”成為市井俗語、“文明沖突”籠罩國際政治的大背景下,這個概念的模糊定位恰恰成為其在各個領域迅速竄升走紅的前提和推動力。難怪幾年前,當奈教授本人聽到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在記者發布會上信心鑿鑿又並不十分準確地引用這一概念時,也只能徒嘆“奈何”?…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21, 2015 at 12:55pm — No Comments
社交网络媒体的勃兴,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的领地和地位,也重新界定着公共关系、特别是危机公关的内涵与范畴。网络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鼠标关注”、 “虚拟围观”,能够穿越时空,冲破疆界,在瞬息间将虚幻无形的牢骚不满,整合成冲堤决坝的爆炸性力量。新媒体时代,危机爆发的临界点似乎在大幅降低,危机应对的“时间之窗”也在大幅收窄;而对于危机管理者来说,仿佛身处一个“无物之阵”里,四面都是危险,但你却看不到敌人。
怎么办?美国危机管理领域的权威理论家克姆兹和豪拉蒂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类危机”,以诠释和界定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现象。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的克姆兹教授(Timothy Coombs),是世界危机公关理论界公认的大家,他所提出的“情境危机传播理论”(Situational Crisis Communication…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20, 2015 at 6:30am — No Comments
中國的城市化具有“巨國”特征,與“國家”相比,具有同構性質、在規模上大為縮減的“城市”,更適合作為構建文化軟實力的主體。
孔子說:“為政必先正名”(《論語?子路》)。加快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關鍵在於明確建設主體和參與者,構建科學合理的層級與分工體系,形成內在的良性循環與合作機制,以盡可能降低文化發展成本,走出一條投入和產出比較匹配、速度和規模比較適度、傳承和創新比較協調的新路子。
當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國家。在現代化的交通與信息技術條件下,城市化成為人類的整體性歷史進程:大都市成為一般城市乃至廣大農業地區競相模仿的對象,這就使都市化進程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有限的都市人口或大都市,而成為人類在後工業時代普遍面臨的“天命”。
…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18, 2015 at 11:07pm — No Comments
最近幾年,國家逐步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歸國的舉措;從“長江學者”到“千人計劃”,從國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都不惜血本、築巢引鳳,向漂泊海外學有所成的赤子們敞開懷抱。一時間,在海外學界、業界、商界的華人精英們中間,“歸”潮湧動;祖國高速發展的宏偉圖景,象一個巨大的磁石一樣,吸引著每一個不甘寂寞、期圖實現自我、報效祖國的炎黃子孫。…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13, 2015 at 10:20pm — No Comments
中國以往的外交政策指導方針,或者模棱兩可,容易引發歧義;或者過於生硬抽象,缺乏人性化的促銷點。比如,"韜光養晦"被西方媒體廣泛地翻譯理解成"蓄積實力、伺機而動"的陰險謀略;而"和諧世界"則因為過於空泛平淡,無法形成共鳴和著力點。"中國夢"的提出,無疑帶來了一股清新、自然、親和的中國風。
…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7, 2015 at 6:30am — No Comments
美國人的平均地理知識差得離譜。這一點,不僅盡人皆知,他們自己也毫不隱諱。有識之士搞調查、辦研討、挖根源、想對策,奔走疾呼了幾十年,可收效甚微。普通美國人對發生在那片廣袤富饒的北美大陸以外的事情,既不了解,更沒興趣;仿佛生活在桃花源中的先秦移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這種普遍存在的“地理歷史無知無畏”互為因果,一方面,美國的地理、歷史課程,特別是關於國際的部份,在初高級普及教育中嚴重缺失;另一方面,從六十年代以來,國際新聞在美國媒體報道中的比例,無論在廣播電視中,還是報紙雜誌上,都呈逐年遞減之勢。有資料顯示,這種下降螺旋在冷戰結束後的90年代更加明顯。雖然9/11的恐怖襲擊短暫打破了這一趨勢,國際新聞報道數量和讀者興趣都有所回升;但畢竟積重難返,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的基本地理歷史知識還是令人難堪地遠遠落在後面,與其超級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4, 2015 at 9:00am — No Comments
住在紐約時經常想念的城市是上海,離開紐約後時常回味的城市是紐約。倒也並非是帝國大廈、大都會博物館、林肯中心之類的地標性觀光去處,也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人情味十足的中央公園,而是一些不經意看到的人文風景。
…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26, 2015 at 6:10pm — No Comments
紐約這個城市裏的人群,除了熙熙攘攘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行色匆匆。仿佛所有的人都非常忙碌,都在拼命掙錢;仿佛天空裏飛舞著無數張美鈔就像秋天的落葉一般,一不小心就會踩到一張。而且非常有趣的是,女人走路要比男人還快,步履輕盈得宛如一陣陣疾風,在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建築之間刮來刮去。
看過《城市欲望》(Sex and City)(見圖)的人們應該都知道紐約這個城市的職場女子,是如何的虎虎有生氣。不管多少喜怒哀樂,全都一個比一個更克里奧佩特拉。沒有人不認為自己不是女王,沒有人肯在人生的戰場上輕易認輸。在紐約職場裏有過點經歷的人,可能都會承認,弱者是女性的別名那個古老的諺語應該過時了。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是,倘若想要從職場女性的眼睛裏看到天使的目光,那無疑是浪漫過頭了。…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23, 2015 at 1:00pm — No Comments
軟實力是一種依靠吸引力而非通過威逼或利誘的手段來實現目標的能力。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來源於其文化、價值觀和政策(包括對內政策和對外政策兩個方面)。與通過強制和收買手段實現目標的硬實力不同,軟實力的大小還依賴於對方的感受。如果一種文化對其他國家的人民沒有吸引力,就不會在其他國家的人民中產生軟實力;如果一種價值觀不被認同,或者政策在他人眼中缺乏合法性,也不會產生軟實力。現在,中國正在努力增強文化外交的軟實力,而文化正是產生軟實力的三個主要來源之一。
中國有著極具吸引力的傳統文化。國際遊客往往會驚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並被其深深吸引。近年來,中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創辦幾百所孔子學院,通過這些學院向外國人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盡管有些國家抱怨說這些孔子學院是中國用來搞政治宣傳的,但總的看,中國政府已經知道如何辦好這些孔子學院,並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孔子學院要尊重國外大學的學術自由原則,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功能。…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21, 201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博主按語:應微博網友之請,撰寫此文,解析後現代文字,與眾分享。順便告知,此文發表於九月二十五日《東方早報》經濟評論版,略有刪改。這裏是原文。
本文先引用國內某大學教師寫給區區的一番感觸:
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裏有一荒謬現象:學生到了研二,還從未上過一門體悟、解讀作品的課。學生們都學了什麽呢?後殖民文化、流散文學與文化、東方文學與文化、西方女性主義……正好應了您微博上的話。國內紛紛攘攘也全都在做這些東西。給他們上了幾堂課之後發現非常恐怖。學生張口閉口全是後殖民後現代解構,我說不要跟我講這個,說說你們讀了哪些經典作品,結果我驚訝的發現,作為外國文學專業的研究生,他們居然連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沒有讀過,而這種情況極其普遍。…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9, 2015 at 11:26am — No Comments
青春體中國美學:感性與理性的交織,直覺與邏輯的綰結,沈思與激情的並行
新時期伊始,中國美學置身於新舊交織、“左”“右”纏繞、既充滿憧憬又舉步維艱的艱難歷程中。但中國美學還是率先在抽象的精神領域中邁出了大膽探索的腳步。在個體的感性需要與存在被壓抑到極點的“文革”之後,中國社會的任何變化和發展都離不開“人是什麽”這個基本的哲學問題。當中國哲學還在“文革”話語中反復徘徊的時候,正是中國美學以其特有的詩性知識形態與感性學本質,在如何理解人、人的本質與自由等方面,為思想解放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內在生產觀念。幾乎當時每一個重要的美學家,都無一例外地把“人”、特別是人的感性存在看作美學的研究對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澤厚與高爾泰。在今天看來,盡管他們共同的問題在於未能區分“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並開了長達…
Continue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7, 2015 at 6: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November 17, 2015 at 6: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