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很多人只是非常偶然地、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死亡。或許是出現了一個怪異的鼴鼠,或者在轎車里的一次緊急呼叫,或者聽說和他們年紀一樣大的名人去世的噩耗。或者在午夜時分,輾轉反側睡不著,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不可避免的最終結局。與此相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死亡,其實也是每個人的死亡,至少在我從事的職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你可能猜測我是殯葬業者、驗屍官或腫瘤學家。其實,我是社會心理學家,我關注的焦點一直是試圖理解人的社會行為。死亡與理解人類行為有什麼關係呢?關係之大要比我們很多人想的程度高得多。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43am — No Comments
我們或許透過反思我們生活的體裁小說的黃金時代提出同樣的觀點。尼爾·蓋曼(Neil Gaiman)是他那個類型的天才,探索了兒童作品的小說體裁、都市幻想小說和圖畫小說。迪恩·孔茨(Dean Koontz)秘密地使用恐怖提出世界怯魅的超驗性問題。喬治·馬丁(George R. R. Martin)的《王位遊戲》是後托爾金時代的豐富世界構建模型,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30多年來則一直使用科幻小說開始天主教色彩的文學工程。
請考慮阿迦薩·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之後的兩位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和羅琳(J. K. Rowling)。接著是所有那些作家和藝術家卷入戲劇著作向圖畫小說的成熟過程,超級英雄修正主義者阿蘭·摩爾(Alan Moore)和弗蘭克·米勒(Frank…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7am — No Comments
如果自然世界被想像成沒有任何目標的空洞,那麼對自然的重要性的探索從定義上說就是超自然東西。如果物質秩序依靠其科學衡量的存在來定義,那麼對物質秩序的意義的探索必然也是超驗性的。如果世俗領域被僅僅理解為強者推行的任意性社會安排,那麼揭露社會價值觀的嘗試就必然是宗教性的。
從18世紀到20世紀,作家創作的小說和這個世界曾經閱讀的任何東西都不一樣。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文明需要他們這麼做。他們也因此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1990年代初期以來出版小說的作家中,沒有一個進入必讀書目。這種文化核心地位的缺失未必是作家本人的錯---我們只是不像從前那樣閱讀小說了。偉大的雄心壯誌已經萎縮,藝術性是發動機在用古老燃料勉強發出的濃煙。現代性的超驗性危機沒有靠小說或者其它什麼東西得到解決。因此,我們已經遭遇了另一場危機,令藝術衰落的危機,因為文化已經喪失了它的地平線和目的意識。…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5am — No Comments
在這個在線時代,我們並不缺乏散文。除了數字娛樂之外,英語中各種體裁的虛構作品蓬勃發展達到了驚人成熟的新水平。流行傳記傳播了曾經靠小說傳遞的教訓---正如面向讀者大眾的社會學和“新新聞報道”,用小說寫作的技巧撰寫隨筆那樣長度的報道。小說仍然進入瀕臨死亡的狀態。小說的失敗標誌著西方文化對過去價值觀和未來目標充滿信心的終結。虛弱的、缺乏自信的、懦弱的文化的標誌已經寫在圖書館書架那些落滿塵埃的圖書中。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4am — No Comments
小說愛好者充滿激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過去的近300年中,小說一直是主要的藝術形式,或許是現代世界唯一重要的藝術形式。我們依靠小說試圖向我們自己解釋自我。在從中世紀開始,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進入現代時代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藝術形式,我們或許稱之為內心轉向---越來越多人贊同內心生活和家庭劇是真實的,當我們在世界舞臺上真實生活之時,內心生活不僅僅是維持身體和靈魂共存所需的附屬活動。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3am — No Comments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復分辯夢與非夢的界限。
有一天你發現生死與否自己同樣活著。
有一天你發現所有的論辯都在捉著一個迷藏。
有一天你發現語言一經說出無異於自設陷阱。
有一天你發現道德箴言成了嵌銀描金的玩具。
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吶喊闐寂無聲空作姿態。
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擔憂不幸言中萬劫不復。…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手持熱苞谷的一對小男孩在街頭追戲。
手持的熱苞谷如同奧林匹亞聖火接力的火炬。
一切在加快成熟。
請看街頭一對追戲的小男孩
他們手持鮮嫩的熱苞谷大步越過一片一片太陽
像越過一片一片湖水。
像越過母親的彈簧床。…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一位因愛讀書而終以出書為業的朋友總說“閱讀即存在”,這或許是他出於職業熱愛的一己之見,但一個時代的“閱讀史”確實見證了一個時代知識、心靈和思想的“存在”。擺脫“文革”那種幾可說“閱讀即犯罪”的年代已經30年了,這是一代人的時光。30年閱讀史,也即一代人的精神發育、成長史。每個時代的閱讀熱點都影響著個人的閱讀興趣,但個人畢竟還有與眾不同的趣味選擇。30年來,學術界非虛構作品的“時代閱讀”與“個人經驗”彼此互動的回憶,也從一個重要方面重構了那段歷史的知識、心靈和思想圖譜。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恐懼管理理論還有政治方面的相關意義。在2001年9-11恐怖分子襲擊美國之後,同事們和我在實驗室發現的東西在整個國家都出現了。恐怖襲擊讓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意識到死亡,而且成為美國世界觀主要像征的直接威脅。作為回應,美國人變得更親美國,他們捐獻熱血,尋找親密的他人,攻擊任何可能對文化造成的威脅,紀念恐怖襲擊受害者和快速做出反應者,以獲得其像征性永生。發生的另一件事是貝克爾曾經在1973年預測到的,但我們還沒有進行研究。美國人聚集在那些保證讓美國再度偉大的領袖身邊。9月10日進行的針對喬治佈什總統的民意調查顯示其支持率在大約50%左右,到了9月21日,這支持率已經達到90%。
困難的地方是更加不確定的世界觀,一個人的善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惡。…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這種“空”“無”的哲學觀念正是中國傳統小說的概念性基礎,這些觀念不僅是小說的本體論基礎,也為小說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提供了形而上的思辨源泉,以《紅樓夢》為例,其構思顯然受到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的影響:首先是石頭的緣起與一僧一道緊密相關,而且一名叫做“空空道人”的道士抄錄下全書的故事並傳之於世。其次,小說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觀念;再次,小說的結構框架就是建立在“有無”和“真假”之上。
小說美學是一種另類哲學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24am — No Comments
中國傳統小說中多重敘述形式的複雜性的成因是什麽呢?大致說來,有如下兩個原因:一是哲學思想影響的原因,二是敘事形式的原因。哲學思想的影響可以用來解釋中國再現形式的多樣性源於世間萬物都是齊一的這一思想。在《齊物論》這一章里,莊子縱觀天下萬物,不論大小、美醜、善惡、親疏抑或生死等等,都在“道”中得到統一,又稱“太一”:“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看,這一關於世間萬物的理解也許促成了多重敘述模式在再現中的運用,男男女女、各路神仙、妖魔鬼怪、動植精靈在“道”的世界里都是齊一平等的,因而都可以在複雜多維的人生大舞臺上扮演種種角色,參與人類的生活。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22am — No Comments
黃越關於小說的看法與佛家和道家關於存在的看法頗具共同之處,它一方面使人聯想起道家的“有”“無”相生的辯證法;另一方面,它反映了佛教本體論關於世界和存在的虛空性的影響。不同之處是,佛家和道家以形而上的“空”“無”概念描述存在的本質,而黃越則以一系列生動比喻形象地描繪了小說的本體:空中樓閣、海外之山、風雲之態、水中之月和海市蜃樓,這些比喻都形象地說明了小說所表現的世界的悖論性本質:既真又假,或者既不真也不假。華裔小說研究者余國藩對《石頭記》所作的研究中,也曾敏銳地注意到佛教本體與小說本體的相似性特征。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15am — No Comments
從道家“有無相生”哲學理念衍生出小說的“無中生有”的起源論,使得中國傳統小說的創作帶有表現主義的色彩,這與西方的小說起源甚至文學起源都有著明顯的不同。“無中生有”的理念在小說創作過程中,就是指從想像中創造出虛構的敘事,但從文學虛構性來看,這又與西方的虛構觀如出一轍。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看來,道家形而上學的思想認為“道”即無,而無則生萬物。…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13am — No Comments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人類的模仿本能是生來就有的,兒童通過模仿獲得愉悅,詩人通過模仿獲得美學享受。亞氏在聲稱摹仿的衝動是詩歌的最初動機時,也強調了在摹仿中固有的追求愉悅的機制。小說具有詩歌和散文虛構的雙重機制,通過模仿生活使作者和讀者獲得正面快感,通過抒發情感獲得痛苦的解脫,兩者構成了小說起源的完整畫面,這不僅是中國小說的特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在西方傳統中,由於小說的理論基礎是以模仿論為中心的現實主義,西方小說理論直到現代才關注小說的心理治療作用,在這方面,D. H.…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10am — No Comments
明末清初學者陳忱在《水滸後傳論略》中評論《水滸》及其《後傳》說得更為直白:“《水滸》,憤書也……《〈水滸〉後傳》為泄憤之書。”這種關於小說創作的動因在其他古代文士的論述中也有相似的論述,如瞿佑在《剪燈新話序》中指出,創作小說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哀窮悼屈”;劉敬在《剪燈餘話序》中也指出小說作者“此特以泄其暫爾之憤懣,一吐其胸中之新奇,而遊戲翰墨雲爾”;余集在《聊齋誌異》序中寫道:“先生(蒲松齡)少負異才,以氣節字矜,落落不偶,卒困於經生以終。平生之氣,無所宣渫,悉寄於書”。余集甚至認為小說像佛教經文那樣具有令人開悟之功效:“釋氏憫眾生之顛倒,接因果為伐喻,刀山劍樹,牛鬼蛇神,罔非說法,開覺有情。然則是書之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皆其微旨所存,殆以三閭侘傺之思,寓化人解脫之意歟?” …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February 25, 2020 at 3:07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