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棟:論中西小說理論的哲學和美學根基(9)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人類的模仿本能是生來就有的,兒童通過模仿獲得愉悅,詩人通過模仿獲得美學享受。亞氏在聲稱摹仿的衝動是詩歌的最初動機時,也強調了在摹仿中固有的追求愉悅的機制。小說具有詩歌和散文虛構的雙重機制,通過模仿生活使作者和讀者獲得正面快感,通過抒發情感獲得痛苦的解脫,兩者構成了小說起源的完整畫面,這不僅是中國小說的特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在西方傳統中,由於小說的理論基礎是以模仿論為中心的現實主義,西方小說理論直到現代才關注小說的心理治療作用,在這方面,D. H. 勞倫斯堪稱西方認為小說具有心理治療功效的第一人。西方是在浪漫主義的表現論融入小說創作以後,小說的雙重起源才得到關注。相比之下,在中國傳統中,從一開始小說起源的動因就是雙重的:尋求快樂的渴望導致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減少緊張的需求引起抒情的表現主義。中國有關小說內在起源的看法深刻地洞察到了小說起源的複雜性,既看到了小說模仿生活的一面,也看到了小說的抒情性和表現性。這一關於小說起源的觀點從一個不同的文化視角印證了約翰·斯圖爾特·米爾的觀點:“很多優秀的詩歌采用的是小說的形式,而在幾乎所有好的小說中都有真正的詩歌存在。”小說起源的抒情表現和摹仿再現的融合歸根結底是歷史、哲學和文學在小說這一藝術載體中的融合。

 

中西小說的本體性根基

 

中西小說的本體性基礎是什麽?這與各自傳統的哲學基礎相關。西方小說理論的概念性基礎是古希臘哲學,確切說是肇始於佔主流地位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前,西方的小說理論的核心一直是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亞氏學說對西方小說產生了歷久不衰的影響,據此發展的摹仿再現論統治了西方小說的創作和理論達千年之久。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西方小說的本體論是以摹仿再現說為基礎的,的確,從亞里士多德以降,西方就將小說的本質看作是對生活的模仿再現,直到當代才出現了不同的看法。在一些新近的西方理論中,學者們對小說是摹仿生活的這一廣為接受的觀點發起了挑戰。小說研究者如多勒則(Lubomir Dolezel)、庫恩(Dorrit Cohn)、帕維爾(Thomas Pavel)和其他的學者們反對把小說簡單視為生活的再現或縮影,他們在承認小說是模仿再現的結果的同時,試圖重新來定義摹仿說概念。這些不同於模仿再現說的思想只是晚近的看法,跟中國傳統相比,晚了上千年。因此,我們通過比較視角研究中西小說的本體論思想,可以在國際大語境中為小說摹仿說的重新定義提供一些新的見解。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