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反俄狄浦斯》慾望的生產、權力的生成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 上

一、導論

在20世紀思想史中,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合作著作《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 1972)無疑是對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及政治哲學的重要挑戰。該書的副標題“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揭示了他們的理論野心:既批判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框架,也突破傳統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與壓抑的理解。他們提出“慾望生產”(desiring-production)的概念,將慾望視為一種積極的生成力量,而非被動的匱乏。這一轉向深刻改變了我們對「慾望—權力—意識形態」關係的理解。

傳統意識形態理論,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言,意識形態是“支配階級的思想”,它透過幻象讓個體放棄真實的慾望,服從某種更高目的的規範(Marx & Engels, 1970)。阿爾都塞(Althusser, 1971)進一步將意識形態視為「召喚」(interpellation),使人們誤以為自己是自由主體。然而在德勒茲—瓜塔里看來,這種「外在壓抑」的模型過於簡化,因為它假設慾望原本純粹自由,卻被外部權力所壓制。他們則認為:權力不是外來的壓迫,而是慾望自身的生成結果。

本文將根據《反俄狄浦斯》及相關討論,考察德勒茲—瓜塔里如何重塑慾望與權力的關係,並延伸到對意識形態的新理解。

二、傳統意識形態理論的局限

在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意識形態常被理解為「虛假意識」。人們因意識形態的欺騙,誤將統治階級的利益視為自身利益。例如宗教、民族主義、消費主義等,都被看作掩蓋真實經濟基礎的幻象。這種觀點暗含一種二元對立:真實的慾望/被壓抑的慾望vs.虛假的意識/被操縱的意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一模式。他認為,社會法律與父權規範壓抑了無意識的慾望,使之被迫轉化為夢、症狀或藝術。雖然弗洛伊德揭示了無意識的深層動力,但仍將權力理解為「外在壓抑」的機制。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1971)則進一步指出,學校、教會、媒體等機構通過「召喚」讓個體自願接受支配。雖然這一分析更複雜,但仍假定意識形態作為外在結構,將個體異化於自身的慾望。

這些理論的共同缺陷在於:慾望被想像為原本自由,卻總是遭遇外在壓抑;權力被理解為一種消極作用,來自外部而非內在。(下續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