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德勒茲的擬像概念

愛墾學術:德勒茲的擬像概念

德勒茲的擬像概念既抗拒那種想要回到一個生命「更為真實的」時代的懷舊,也拒斥那種認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無真實緣由的後現代影像世界的想法。對德勒茲來說,擬像或影像是真實的,而生命是而且總是仿真——一種生產、創造生成和差異的權力。

那種認為我們所擁有的只是對世界的再現或建構的想法,看上去是預設某種業已喪失或不再可及的真實的世界。無論我們是嘆息還是慶賀後現代對真實的喪失,這兩種態度都假設擬像不是真實的。

我們的結論,来自對德勒茲有關「擬像」(simulacrum),以及他與後現代論述關鍵分歧的積極解讀。如果是德勒茲理論的學者來接續上述話語,他們會進一步闡明:擬像本身不僅不從屬於真實的「原型」,反而是差異的生成機制本身,是現實性的積極構成力量。這種觀點在德勒茲早期的《柏拉圖的反對者》La méthode de dramatisation, 收於 Logique du sens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中就已經展開,並貫穿他對柏拉圖、尼采、與貝爾格森的重讀。

讓我們先接續你的段落,把語意延伸下去,同時引入德勒茲的文本:

……這兩種態度都假設擬像不是真實的,僅僅是某種真實的影子或殘餘,從而錯失了德勒茲所指出的關鍵:擬像不只是對真實的歪曲模仿,而是本體論上積極的生產力量,一種差異的現實化。

在《差異與重複》中,德勒茲寫道:

「擬像不是次等的模仿品,它是一種積極的差異:它破壞了原型和複製品之間的等級制度……擬像的體制是透過差異來生產的體制。」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p. 69)

此話直接反對柏拉圖式的模仿論,即「真理是某種原型,世界中一切都是對它的拙劣模仿」。德勒茲重新定義擬像為打破階層、產生異質性的動力,並在《意義的邏輯》Logique du sens中更進一步說明:

「擬像的出現總是伴隨著一種價值的顛覆,它不是對真的偽造,而是對本體論秩序的扭轉。」Logique du sens, p. 257)

為什麼這樣說?哲學理由如下:

對柏拉圖的反動柏拉圖將擬像視為與真理對立的表面幻象(eidolon),但德勒茲指出,這種結構預設了一種「層級式真理觀」:真理是唯一、穩定的形式,其他都是退化。然而,這樣的模型壓抑了生成、變異與差異的動能。

擬像與生成(devenir)的關係德勒茲不是說擬像掩蓋了真實,而是說「擬像就是現實的創生方式」。正如他與瓜達里在《千高原》中談及「機器性」(machinic)時指出的:

「不再有原型與副本,不再有模仿;只有擬像,透過擬像的不斷變異來生產真實。」Mille Plateaux, p. 163)

與後現代的分歧這點尤其關鍵。與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悲觀論不同,德勒茲不認為擬像是「真實的死亡」。在鮑德里亞的理論中,我們生活在超真實(hyperreality)中,真實消失於一連串媒介再現與仿真的循環。但德勒茲會說,真實從未是固定的,它一直就是在擬像與差異中生產的過程。

……無論我們是嘆息還是慶賀後現代對真實的喪失,這兩種態度都假設擬像不是真實的,僅僅是對某個已消失的「真實」的陰影或模仿。對德勒茲而言,這是一種誤解。擬像並非對真理的墮落,而是生產性的差異體制,是現實的生成力量。他寫道:「擬像是差異的力量,它不仰賴一個原型,而是自行建立價值與現實的秩序。」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p. 69)

因此,擬像本身就是真實的,或更精確地說,真實總是在擬像中被創造出來,而不是在對某個原型的回溯中被恢復。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