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kusō-tekina aidea
  • 柔佛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Dokusō-tekina aidea's Friends

  • Sindumin
  • 罗刹蜃楼
  • Host Workshop
  • Kolkata Bachcha
  • INGENIUM
  • Malacca 皇京港
  • Jemaluang 三板頭·
  • Crna Gor
  • Copil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Gifts Received

Gift

Dokusō-tekina aidea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Dokusō-tekina aidea's Page

Latest Activity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In defiance of gravity by David Mar Quinto

"愛墾主張:校園霸凌與「錯失恐懼」(FOMO)的心理互動關係~~隨著數位媒介滲透青少年生活,校園霸凌已經不僅是校園空間中的身體或語言攻擊,更呈現跨越虛實邊界的複合樣貌。與此同時,「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逐漸成為描述青少年社交焦慮的核心概念。 本文從心理學與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校園霸凌與 FOMO 之間的相互作用:FOMO 如何放大被霸凌者的孤立感,霸凌者如何利用 FOMO 作為權力工具,以及旁觀者如何因 FOMO…"
1 hour ago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對於德勒茲而言,六八事件的解釋困難對他刺激很大。1968年5月,在沒有任何明顯的政治或經濟危機的前提下,法國毫無徵兆地突然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達到了革命的臨界點。…"
Saturday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In defiance of gravity by David Mar Quinto

"四、心理後果與文化意涵 心理健康風險:受害者的長期 FOMO 會帶來: 慢性焦慮與孤獨感; 自尊心受損與社交退縮; 憂鬱傾向與自傷行為。 這些後果與傳統霸凌的效應相疊加,造成心理健康的雙重威脅。 青少年文化的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FOMO 與另一種「及時行樂」文化相互矛盾:一方面青少年渴望「隨時參與」(Fear of Missing Out),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用「來都來了」的態度自我安慰。這種矛盾正反映了後現代青少年文化的張力:渴望被認同,但又害怕失敗與被忽略。 五、干預與預防策略…"
Friday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A happy corner by Thai Hoa Pham o

"愛墾APP:幽靈的凝視與情感的皺褶——從「情動轉折」看《螢火蟲之墓》 一、引言:從死亡自白到情感褶皺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螢火蟲之墓》的開場,以一聲冷靜卻決絕的自白,將觀眾立即置入死亡的框架。這不是單純的歷史重現,而是一種經由「幽靈」而生成的觀看姿態。高畑勳的改寫,使清太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回望自身的「亡靈見證者」。 若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Aug 19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On The Street by Dmitry Ryzhkov

"愛墾APP: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從一句平靜卻刺骨的開場白展開──「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冷冽的自白立即確立了死亡敘事的立場。清太不再只是小說裡的第三人稱,而是化身為一個自彼岸回望的「我」。 這種調度,使觀眾的情感立即產生矛盾:我們既貼近少年的聲音,又被推到一個冷靜的觀看距離。於是,悲劇不再僅是直線的悲痛堆疊,而是帶著多重折返與情緒轉折的體驗。 這樣的設計並非偶然。高畑早在《LITTLE…"
Aug 18
陳老頭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20

"愛墾網APP: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學派角度分析顧彬的“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這首詩從…"
Aug 18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德勒茲視野中的人的形象,已經不以認知主體的核心形象出現,而是在社會運行中作為要素被裝配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社會性存在不是孤立的,是事件性和被動的,被各種法則定義和限制,雖然號稱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作為社會人,「我們被給予一個自由選擇,附帶條件是你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齊澤克,《暴力》140)。情動 視角的確立,使「我們能夠通過一種前個人知覺的形式來思考感受,[……]在我思考或進行概念化之前,存在著一個先於任何決定的反應的要素」。許多外在的力量作用於身體,通過視覺…"
Aug 17
陳老頭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20

"二、情緒先於邏輯與意義: 詩中多次出現對「意義」、「邏輯」、「語言」的拒絕: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這是一種對理性主導世界理解方式的拒斥。詩人說「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一片雲和一陣微風」,這些自然元素都沒有語言與自我意識,也不具有「意義」,它們只是存在,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承載了一種純粹的感受狀態,即德勒兹和瓜塔里所謂的「純情動」(pure affect)。 三、無器官的身體與去感官的慾望: 結尾詩句: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Aug 17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續上]在亞哈船長的帶領下面對莫比·迪克時,捕鯨者使用得最多的詞匯是「可怕」和「金幣」。對於亞哈船長而言,他「從來就不思考,他只是感覺,感覺,感覺」,他用他所有人類關於海洋和抹香鯨的知識去感受莫比·迪克,他在眾人眼里就是個惡魔。莫比·迪克是鯨魚中的異常者,「它是一種現象,但卻是一種邊緣現象,」位於鯨魚和神性之物的中間地帶,「這是一個邊緣位置,它使得我們不再清楚異常者是仍然還在集群之中,還是已然外在於集群」(德勒茲、迦塔利,《千高原》345—3…"
Aug 14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續上]抄寫員巴特比用「I would prefer not to」應對所有與他的溝通,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只會說: I would prefer not…"
Aug 11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11

"[母親鼻子吸氣的聲音] 我的記憶在最後一個詩節前猶豫了片刻,我嘗試過用這麼多的詞來開頭,結果最後選定的那個詞在某種程度上被大量錯誤的開端給掩蓋了起來,這時我聽見母親鼻子吸氣的聲音。不久我背誦完了,抬起頭來看她。她透過從臉上流下的熱淚心醉神迷地微笑著。「多麼奇妙,多麼美啊,」她說道,隨著越來越溫柔的微笑,她遞給我一面手鏡,好讓我看見我顴骨上的那點血跡,在某個無法確定的時刻,我的一個把面頰支在拳頭上的無意識的動作把一隻飽餐中的蚊子給壓死在了那里。但是我看見的還不止這個。看著我自己的眼睛,我發現了僅僅…"
Aug 8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The sweet life by Thai Hoa Pham

"愛墾APP:〈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退而不休?——一位退休學者的心境剖析 從Erikson與(编註:埃里克·埃里克森)與Simondon談(西蒙東)自我、變化與學術場域的尊嚴。 話說這篇虚構的文創個案提到,在學術界,一位退休教授的公開貼文引發討論。他嚴詞批判某些「退而不休」的學者,認為他們不再具備研究能力卻仍佔據舞台,反而損害學術尊嚴;而他自己則主動婉拒講座與發表,認為「退出」是對學術的一種尊重。 這個案内容表面上在捍衛知識的純粹性,實則蘊含著更深層的心…"
Aug 7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The sweet life by Thai Hoa Pham

"愛墾APP:學術工作不應只有一種樣貌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學術價值觀。作為同樣關注學術生態的成員,我希望從三個角度,與讀者共同反思當代學術發展的多元可能。 一、資源優勢與學術價值的關聯性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在任職期間擁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夠持續購書、投入田野調查與研究,並以此作為嚴謹學術態度的表現。這樣的自律精神值得肯定,但也顯示出對資源充足與學術成就之間強烈的連結假設。 然而,當前全球的學術資…"
Aug 6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11

"不懂中華文化就是這個樣子囉。 大學先修班中文科不考中國文學史,沒聽過《詩經》的風雅頌;還有屈原的《離騷》,當然不知道「風騷」二字何來?。 領袖拼:引領風騷;心如碌碌撞的,才賣弄風騷。 在含淚都要「愛國」、「救國」的年代,確實有人墜樓了;現在,先天下之富而富的集團,偷腥貪新鮮,騷上頭就不再害臊。 誠如廁長說的,有些事沒人敢作;他們不做,誰做? 像極了有的女演員想出頭,有句standard台詞: 「導演~~今晚~~奴家來您房間向您請教劇本,切磋演技,技職技職......」 上一代,賣大餅;新一代,賣…"
Aug 3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私貨珍藏's photo
Thumbnail

The Light of City: On The Street by Dmitry Ryzhkov

"埃烏熱尼奧·德·安德拉德的詩·急需 急需愛情。 急需海上有一隻船。 急需消滅某些詞匯: 仇恨,孤獨,殘忍, 一些悲嘆, 無數刀劍。 急需創造快樂, 成倍地種植親吻和莊稼, 急需發現玫瑰、河流, 還有燦爛的晨曦。 沉默壓在肩頭,被玷污的陽光 也會疼痛。 急需愛情, 急需生存。 (姚風譯)"
Aug 2
Passion for Form commented on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
Thumbnail

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11

"埃烏熱尼奧·德·安德拉德的詩·急需 急需愛情。 急需海上有一隻船。 急需消滅某些詞匯: 仇恨,孤獨,殘忍, 一些悲嘆, 無數刀劍。 急需創造快樂, 成倍地種植親吻和莊稼, 急需發現玫瑰、河流, 還有燦爛的晨曦。 沉默壓在肩頭,被玷污的陽光 也會疼痛。 急需愛情, 急需生存。 (姚風譯)"
Aug 2

Dokusō-tekina aidea'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Dokusō-tekina aidea'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Dokusō-tekina aidea's Blog

陳明發《造句簿 03》

Posted on June 18, 2025 at 11:00pm 0 Comments

陳明發《造句簿3》



1 錯過不是過錯,知道錯過已經很不錯;是過錯不知過錯,才是大錯。



2 很多人的詩文,都是尋人啟事,找尋那個錯過的自己。




3…

Continue

陳明發《造句簿 02》

Posted on June 16, 2025 at 10:00pm 0 Comments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甚至,一字詩(如北島的〈網〉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Continue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Posted on October 31,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中西融合」或「中西互釋」作為20世紀中國現代美學轉型時期的典型特征,已被學界廣泛認可和接受。在鄧以蟄研究領域,既有研究成果已經注意到論鄧以蟄美學思想中的「中西融通」特征,但詳論不多。朱志榮在《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中也僅僅是將其當作美學研究方法來看待,並未全盤研究其中西融會的美學特征。且大多數研究成果認為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沒有建構起完整的體系,對之批評較多。



這些觀點不僅不夠全面,且大多是從文學美學的角度予以論述①,沒有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去看到鄧以蟄融匯中西又自成一體的努力。一般地,判斷美學思想是否成為獨立體系,有三個標準:一是有中西美學的深厚基礎,二是對中西美學的某一問題或多個問題有理論創新或再闡釋,三是其理論觀點能自圓其說,各元素或各部分能自洽並在邏輯上形成闡釋鏈條,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顯然,鄧以蟄美學思想具備以上三點,並顯示出自己的特征。…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