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朝戈金的口頭詩學研究 下

對朝戈金而言,1989年是他第一次親身經歷民俗學田野作業與萌生做出第三次學術轉向的第一個關捩點。這年深秋,他陪同德國突厥學家卡爾·賴歇爾(KarlReichl)到新疆對柯爾克孜史詩進行田野調查。這次田野作業使得他由對史詩和民間文學的興趣愛好逐漸轉向對它們的學術思考。同時,這次田野經歷不僅讓他對田野作業的規程、手段和方法以及田野中所遭遇的某些現實的困境與尷尬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通過直接接觸口頭詩學的翹楚卡爾·賴歇爾,朝戈金開始對口頭詩學理論有了初步的了解,並在第二年,即1990年翻譯了卡爾·賴歇爾的《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詩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詩學探索》,刊登在同年的《民族文學研究》第二期上。

1995年是促使朝戈金做出第三次學術轉向的第二個關捩點。這年夏天,他參加芬蘭民俗學暑期研修班,真正邁進了民俗學的大門。通過聆聽勞里·杭柯、勞里·哈日維拉提、安娜-莉娜·斯卡拉、約翰·弗里、理查德·鮑曼等許多國際民俗學界名家的授課,以及參與他們的討論,朝戈金開始對將史詩作為一般文學作品來研究產生的偏頗進行理論反思,有心糾正中國史詩學界長期以來那種對史詩進行一般文學和社會歷史闡述的學術路數,對國際學術界先進的理論成就和方法格外注意,萌生了引進國際民俗學理論,特別是口頭詩學來補正中國史詩學建設的念頭。同年夏末,朝戈金遠赴口頭詩學的發祥地———哈佛求學,開始將口頭詩學作為主攻方向進行研習,且與同在哈佛訪學的尹虎彬「共謀」將口頭詩學引介入國內,以拓展中國少數民族史詩研究的學術視野。

哈佛訪學結束的第二年,即1997年,朝戈金投入鐘敬文先生門下繼續深造。這次求學經歷是促使朝戈金做出第三次學術轉向的第三個關捩點。在北京師范大學,朝戈金系統地學習民俗學理論與方法,且以它充實和調整已有的知識框架,同時廣泛參照國際民俗學與史詩學晚近的相關理論成果,對中國史詩學和民俗學界的書面研究範式進行反思。在攻讀博士期間,他開始將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與口頭詩學相關的國際民俗學理論的譯介上,先後翻譯了托馬斯·杜波依斯的《民族志詩學》和約翰·邁爾斯·弗里的《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等。而最為有學術貢獻的譯作是《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美洲民俗學學刊》評價該著作是口頭詩學領域中參考書的典范,是這一領域後續著述的指南。鐘敬文先生稱這一著作能夠對中國民俗學界大有裨益,將給民俗學研究帶來一個新的學術視野。2000年,朝戈金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的撰寫。這部著作是朝戈金在學術上不斷追求自我突破的結果,標識著他的學術重心正式由書面文學轉向口頭傳統與民俗學。同時,對希望躋身國際學術前列的民間文學、民俗學乃至中國學術來說,他將國際史詩學和民俗學理論與本土口頭傳統結合的新嘗試又無疑具有不可忽視的示范意義。



(中國民俗學網 2019-01-11)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