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姬 格格's Blog (295)

安東·父親給我留下的

安東(1957~),祖籍湖北老河口市,生於北京。著有小說《大海不屬於我們》,譯作有英文版《張潔短篇小說集》(與人合譯)等。

父親去世已經整整兩年了,臨走時連一句話也沒有給我留下。…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23, 2016 at 5:25pm — No Comments

梁曉聲·母親,我不識字的文學導師

梁曉聲(1949~),祖籍山東榮城,生於哈爾濱市,作家。著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煙火》、《雪城》等短中篇小說集及長篇小說多部。

1949年9月22日,我出生在哈爾濱市安平街一個人家眾多的大院裏。我的家是一間半低矮的蘇聯房屋。鄰院是蘇聯僑民的教堂,經常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我從小聽慣了教堂的鐘聲。

父親目不識丁。祖父也目不識丁。原籍山東省榮城縣溫泉寨村。上溯18代乃至28代38代,盡是文盲,盡是窮苦農民。

父親十幾歲時,被生活所逼迫,隨村人“闖關東”來到了哈爾濱。…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7, 2016 at 1:03pm — No Comments

席慕蓉·美麗的錯誤——寫給年輕母親的信

席慕蓉(1943~),女,內蒙古人。著有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詩集《畫詩》、《七裏香》等。

張秀亞女士在她的一首詩裏,寫出了一個極美的境界,這首詩是這樣的:

小白花,

像一個托著牛奶杯子的天真

孩童到處傾灑著。

風吹來,小杯子一歪,

又灑出去一些。…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5, 2016 at 11:44pm — No Comments

王安憶·話說父親

王安憶(1954~),上海人,生於南京,作家。著有《雨,沙沙沙》,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4, 2016 at 11:04am — No Comments

牛漢·綿綿土

牛漢(1923~),山西定襄人,作家。著有詩集《彩色的生活》、《愛與歌》,散文集《童年的牧歌》等。

那是個不見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黃昏。天地灰得純凈,再沒有別的顏色。

踏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一個夢境。幾十年來,我從來不會忘記,我是誕生在沙土上的。人們準不信,可這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第一首詩也是獻給沒有見過的沙漠的。

年輕時,有幾年我在深深的隴山山溝裏做著遙遠而甜蜜的沙漠夢,由於我的家族的歷史與故鄉人們走西口的說不完的故事,我的心靈從小就像有著血緣關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覺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壯最不可馴服的野地方。它空曠得沒有邊沿,而我喜歡這種陌生的境界。…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0, 2016 at 6:35pm — No Comments

來新夏·元白先生的豁達

來新夏(1923~),浙江簫山人,歷史學家。著有《中國近代史述叢》、《古典目錄學淺說》等。…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10, 2016 at 8:58am — No Comments

牛漢·父親樹林和鳥

牛漢(1923~),山西定襄人,作家。著有詩集《彩色的生活》、《愛與歌》,散文集《童年的牧歌》等。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

童年時,一個春天的黎明,父親帶著我從滹沱河岸上的一片樹林邊走過。

父親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霧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

“林子裏有不少鳥。”父親喃喃著。

並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並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9, 2016 at 9:16am — No Comments

艾煊·青山有幸

艾煊(1922~2001),安徽舒城人,作家。著有報告文學集《朝鮮五十天》,散文集《碧螺春汛》、《艾煊散文集》,長篇小說《鄉關何處》、《山雨欲來》等。

到南京來鑒賞十朝古都的中外旅客,第一個選擇的目標,常常會不約而同地走向中山陵。

死後葬於紫金山,這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宿願。百年後的孫先生,果然睡進了紫金山半坡上的陵墓裏。紫金山沒有辜負孫中山,中山陵使紫金山更加雄偉秀麗。…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7, 2016 at 11:51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美國家書(1987年)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蒲橋集》、《晚飯花集》等。

松卿:

上次的信超重了,貼了兩份郵票。美國郵資國內22分,國外44分,一律是航空,無平信。

我們9月份的安排,除了開幕的Party,看兩次節目,每天有人教英語(我不參加),有5個題目的座談(每個題目座談約3次)。聶華苓希望我們參加兩個題目:“我的創作生涯”和“美國印象”。“創作生涯”我不想照稿子講,只想講一個問題:“作家的社會責任感。”昨天這裏中國學生會的會長(他在這裏讀博士)來看我,我和他把大體內容說了說,他認為很好。“美國印象”座談時間較靠後,等看看再準備。…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ly 4,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牛漢·上學第一天和墨刺的梅花點

牛漢(1923~),山西定襄人,作家。著有詩集《彩色的生活》、《愛與歌》,散文集《童年的牧歌》等。

說的是上小學,也就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踏進學校那天的情形。回首往事,一片蒼茫,許多情景已從渾濁的腦海無聲無息地漫漶了、消失了,再也不能確切地憶述當時的一切。值得慶幸的是,50年代中期和以後的十多年裏,我的頭腦還沒有如現在這麽木木然寂寂然,全部人生的圖像和音響,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有聲有色,否則非得承受更大的磨難不可。六十多年前上小學那天經過的情景,始終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靈的深底處,絲毫沒有淡出,就像蒼茫的腦海上空翩翩而飛的白鷗。…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ne 30, 2016 at 1:46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金嶽霖先生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蒲橋集》、《晚飯花集》等。

60年代時,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人們常能看到有一位奇特的老人,他坐在一輛平板三輪車上,饒有興味地看著街兩邊熱鬧繁華的商店,還有那來來往往的人流。

這位老人,就是北京大學的老教授,著名的哲學家金嶽霖先生。

金嶽霖先生是我40年代在西南聯大上學時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當時金先生也隨清華大學來西南聯大任教。沈先生當面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ne 16, 2016 at 10:17am — No Comments

黃宗仁·清風亭下哭信芳(節選)

黃宗江(1921~),北京人,劇作家。著有《舞臺集》、《單槍匹馬集》、《賣藝人家》等作品。

剛過了梅蘭芳的90生日,又過周信芳的,這一雙並肩一世,同祖國一起前進的千裏馬啊!

人生90大壽,是大喜事,即使不幸逝世,也稱喜喪,但周信芳這一位對中國文化有巨大貢獻的大師,卻早了十年,在一場文化大劫中被迫害致死,怎能不令人大悲大憤大慟!但今日我人民我黨我同行仍能為他祝壽,呼喚之於泉下,又是何等值得大慶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ne 11, 2016 at 9:16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金嶽霖先生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蒲橋集》、《晚飯花集》等。

60年代時,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人們常能看到有一位奇特的老人,他坐在一輛平板三輪車上,饒有興味地看著街兩邊熱鬧繁華的商店,還有那來來往往的人流。

這位老人,就是北京大學的老教授,著名的哲學家金嶽霖先生。

金嶽霖先生是我40年代在西南聯大上學時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好朋友,當時金先生也隨清華大學來西南聯大任教。沈先生當面和背後都稱他為“老金”。大概時常來往的熟朋友都這樣稱呼他。關於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訴我的。…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une 3, 2016 at 6:51pm — No Comments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說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散文集《蒲橋集》、《晚飯花集》等。

這是我父親的一句名言。…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31,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梅紹武·梨園影壇兩大師——憶父親梅蘭芳和卓別麟的交往

梅紹武(1928~2005),生於北京,翻譯家、評論家、戲劇家、作家。主要譯作有:《阿爾巴尼亞短篇小說集》、《馬克思和世界文學》、《微暗的人》等。

曾使億萬電影觀眾悲喜交集的著名喜劇演員查利·卓別麟1977年12月25日破曉之前溘然長逝於瑞士,享年88歲。噩耗傳來,我們全家都感到十分沈痛,因為父親梅蘭芳生前和他相交甚篤,時常向我們談起他那卓越的表演藝術,他就像我們家裏的一個老相識似的。母親囑我擬一唁電,但因不知詳細地址,未能發出,頗感遺憾。於是,我便情不自禁地寫下拙文,追憶這兩位同為貧寒出身、奮發學藝而聞名世界的藝術家的友誼,以表達自己對這兩位長輩的懷念,借此也可代表卓氏的一個中國朋友的演員家庭向他表示深切的悼念,向他的夫人和家屬表示親切的慰問。

一…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28, 2016 at 8:29pm — No Comments

陸文夫·我的塾師

陸文夫(1928~2005),江蘇人,作家。著有小說集《小巷深處》、《小巷人物誌》、《美食家》等。

我六歲的時候開始讀書了,那是1934年的春天。

當時,我家的附近沒有小學,只是在離家二三裏的地方,在十多棵雙人合抱的大銀杏樹下,在小土廟的旁邊有一所私塾。辦學的東家是一位較為富有的農民,他提供場所,請一位先生,事先和先生談好束※、飯食,然後再與學生的家長談妥學費與供飯的天數。富有者多出,不富有者少出,實在貧困而又公認某個孩子有出息者也可免費。辦學的人決不從中漁利,也不拿什麽好處費,據說賺這種錢是缺德的。但是辦學的有一點好處,可以賺一只糞坑,多聚些肥料好種田,那時沒有化肥。…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21, 2016 at 7:39pm — No Comments

林海音·訪母校·憶兒時

林海音(1918~2001),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生於日本大阪,在北京長大。著有《城南舊事》等。

我的小學母校是在大陸的北平,地址在和平門外廠甸,簡稱廠甸師大附小。北平的師範大學,有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在同一社區,是文化古都北平有名的校區。我第一次返第二故鄉北平,訪母校附小是1990年五月的事。一群夏家的子侄陪我一道去,因為他們也都是附小畢業的,就連他們的子女,現在也都在附小讀書,是一家三代的母校了。…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18, 2016 at 6:02pm — No Comments

唐達成·父親的悔恨

唐達成(1928~1999),湖南長沙人,作家、文學評論家。著有《藝術探微錄》、《世象雜識》等。

六十年代初,我獲準從下放勞動的農場,回家探親。

回家後,第一個突出印象,就是父親更見蒼老遲滯了。那時正是災荒年月,物資供應空前窘迫。母親嘆息說:“糧食這麽緊張,營養也差,人怎能不老得快呢?”

父親見我回來探望,是非常欣慰興奮的。一大清早,我還未起床,他已邁著蹣跚吃力的步子,溜跶到江邊去了。母親說:“老人覺少,他早起常去散步,不用管他。”…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17,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葉至誠·關於父親

葉至誠(1926~1993),江蘇蘇州人,當代作家。作品有散文集《花萼》、《三葉》、《未必佳集》(與其兄姐葉至善、葉至美合著)。

旅伴

樂山被炸以後,我們家住到了樂山城外,張公橋雪地頭。瓦屋三間,竹籬半圍,靠山面水。所謂山,至多只有今日一般住宅的四五層樓高,水也不過是條小溪,名字挺秀美,竹公溪,只在漲水的日子稍有點兒洶湧之勢。

房屋雖然簡陋,客人倒還常有。父親的客人多半是當時他在武漢大學中文系的同事,其中朱東潤、朱光潛、陳通伯幾位先生,更來得勤些;常常晚飯過後不久,或單個,或結伴,拿了一枝手杖,信步從城裏走來。有時在我們家坐上一陣,有時邀父親同去散步,父親便穿上長衫,提了手杖,一同出門。…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15, 2016 at 5:23pm — No Comments

韋君宜·不能忘記的老師

韋君宜(1917~2002),生於北京,作家。著有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國情》,小說集《女人集》等。

人不能忘記真正影響過自己的人。

我寫過好幾位教過我的老師,包括大學的,中學的,小學的。田驄是影響我最大的老師,他是南開的,但是南開卻不記得他。那些有功於校的老教師名單裏沒有他。

他是在我進高中一年級時,到南開教書的,教國文。人很矮,又年輕。第一次進教室,我們這群女孩子起立敬禮之後,有人就輕輕地說“田先生,您是……”他毫不躊躇地拿起粉筆,就在黑板上寫了:“田驄,燕京大學文學士”幾個字作為自我介紹,接著就講課了。…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May 14, 2016 at 8:22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