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27)

張執浩的詩:伏天詩

晨起聽見的是蟬鳴而非鳥叫

晨起面對一張煙盒紙,提筆寫:

「歌唱是本能,唱歌是本事。」

空氣在顫動,應是空調吹出的風

樟樹杵在窗前,濃蔭

由數不清沉默的葉片構成

數不清的光斑在竭力擴展

各自的勢力范圍…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17,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5

然而,這並非表明讀者可以脫離文本和作者,實現完全自由。在劉若愚看來,讀者作為自我深入文本把握到的時間觀歸根結底屬於詩人。「通過由語言結構創造的世界,詩人超越了時間和空間,也使無數的讀者能在他們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裡重新創造詩中的世界。」詩人創造出流傳於世的詩歌,使之獲得時空自由。當讀者以自我姿態把握詩歌,其所創造的文本世界本質上是詩人奠定下來的。讀者只是以替身角色再現詩人對時間的情感處理。「把作者置於理論的中心,而在欣賞者身上產生的道德效果和快感效果,則成了由於作者情感的自然流溢而碰巧獲得的副產品。」劉若愚將視角轉向讀者,其目的在於反證詩人自我的先在性,強調抒情主體、讀者和個體詩人相一致。

周策縱也強調詩人自我和讀者自我面對時間的一致性。他認為中國文學批評強調創作的直截了當和閱讀的即刻無間,體現了對短促時間因素的體認,這種審美傳統可稱為「當下」:…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西西作品 09 - 10

09 玻璃與草

我一面聽唱片,一面看書

格拉斯的歌劇,格拉斯的小說

他們是兩個人。音樂的Glass

我稱他玻璃;文學的Grass,草

《愛因斯坦在海灘》,最簡約

結構,像一幅玻璃幕牆…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May 1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台灣與香港電影的本土情懷

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May 17, 2025 at 7:0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4

在上述分析中,陳世驤把詩中的情感主體視為現實中的寫作主體,即詩人就是抒情主體。這提示了中國抒情傳統的一個基本預設,即文本必為真實的個體詩人所作,且文本中抒情主體的聲音和詩人的聲音是一致的。如在分析《九歌》的「生命化的時間和空間」之前,陳世驤認為「承認《九歌》是個人心靈的創作,以及看重這個節式各部分的契合內聚及其統整,是我們所必須強調的」。又如《四時詩》存於《陶淵明集》,但《全晉詩》列入顧愷之《神情詩》。對此,陳世驤以該詩對仗工整、時間表現過於平板、浮面,宣稱「乃淵明所不屑為的」,而歸到了顧愷之名下。若不拘泥於真實作者,大可不必下此判斷。但給出這種判斷,恰恰說明陳世驤重視個體詩人及其所帶來的意義確定性。…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6, 2025 at 8:00pm — 1 Comment

愛墾APP·中國:回歸本土情懷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電影和文創產業也呈現出回歸本土情懷、挖掘地方文化與民俗故事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中,也滲透到文創產品、旅游項目和跨媒體敘事中。以下幾個案例展示了這一趨勢在中國大陸的具體體現:

1.電影與電視劇案例

(1)《白蛇:緣起》(2019)

本土文化挖掘:以中國傳統民間傳說《白蛇傳》為基礎,重新演繹了一段跨越種族和時間的愛情故事。影片不僅保留了原故事的核心精神,還通過精美的動畫展現了江南水鄉的風貌,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泰德·庫瑟的詩:望遠鏡

這個管道,它穿透了

攔截著宇宙的那個堤壩,

釋放一部分壓力

不讓重壓的未知之物

沖垮大壩

將我們全都沖下深淵。

借助這小小的鏡筒

冷光得以

從時間底部奔瀉,…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張執浩的詩:這廂

一位姑娘挎上竹籃

就消逝在了後山

她知道蘑菇會在哪裡等自己

她知道自己興許會在山中遇見誰

一位大叔拄著棍杖去深山老林

挖松露,兩條狗興奮地

在他身邊跑前跑後

雨後空山,山外有山…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漫步

 

午後的叢林里逥蕩起音樂。

谷場上嚴肅的稻草人悠悠轉轉。

溫柔的接骨木叢在路旁漸漸消散;

一所房屋的亮光模糊而神奇。

 

金黃中揚起百里香的氣息,

岩石上印著一個明亮的數字。…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文學發展的影响

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文學發展有深遠而複雜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以下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影響:

一、正面影響

  1. 促進文學普及與發展

科舉制度要求考生掌握經學、詩賦、策論等文體,促使大量士子研習文學,從而推動了文學的普及。 特別是在唐宋以後,文學成為士子必備的才能,尤其是詩歌、古文等文體因應考試需要而流行。

  1. 培養了大批文人…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詩歌的時間性與「詩」字的語源分析

在探討「詩」字的語源時,周策縱指出:「中國『詩』字的原始意義實本於迅速的運動和有目標的指向這兩個觀念。而這兩點也正是時間的特質,即流動(flowing)與指向(direction)。」他進一步認為,這種語源上的時間性,使中國詩歌成為以瞬間感受為核心的抒情藝術。詩人創作詩歌,是將當下的思想、感情、印象即時呈現或暗示,而非回憶過去或預測未來。 (cnprose.com)



詩歌作為歷史時間的見證者:…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

福柯(Michel Foucault)與布爾迪厄在處理「權力」、「知識」與「主體」的關係上有一些共鳴,但也存在重要差異與批評性張力。我們可從共鳴與分歧/批評兩個角度分析:

一、共鳴:對「無意識的權力運作」的揭示



1.無意識的規訓與再製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知識考古學》等作品中分析了權力如何透過知識、制度與日常規範內化於主體之中,與布爾迪厄的「習性」…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6,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哲學的高尚地位已不復存在?——專訪阿蘭·德波頓 上

已多年沒有寫小說的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透露,最近剛完成了一本關於「成熟之愛」的小說《愛的軌跡》(The Course of Love),形式與他23歲時令其一舉成名的《愛情筆記》(Essays in Love)相似。

近日,《外灘畫報》特約記者拜訪了德波頓一家在倫敦北部的公寓。德波頓與太太夏洛特育有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10歲,分別起名「所羅門」和「索爾」,都是昔日以色列帝王的名字。德波頓在玻璃杯裡為我倒下礦泉水,特意告訴我他平日喜歡聽巴赫,但如果是現代音樂,他偏愛「傷感的女聲」,最近常聽一隊名叫London Grammar的樂隊。…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德勒兹辭典:INTENSITY強度 下

必須注意到德勒茲著作中的以下注意事項。



首先,一種「虛擬的強度」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存在於它所構成的廣延(extended)之中。盡管它與這種廣延的事物(extended)不盡相同,但虛擬的強度並不意味著本體論上的分割(separation)



第二,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強度的種種要領,不再僅僅限定於純粹理性的德性論(the deontology of pure reason);它們擴大了這種德性論的范圍,使其包括所有的能力:從感性到記憶,甚至再到思想。然而,強度的遭遇——作為「感性」的任務——是「努力在思想中產生差異化虛擬…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詩想〈鎖鏈〉

近日看了部記錄片,American Manhunt: Osama Bin Laden



片子報導的,是美國政府雖信誓旦旦不惜一切代價,最終也耗了十年才將奧薩馬·賓拉登「繩之私法」的「歷史」。…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柯馬丁·如何運用「文化記憶」重新理解屈原?4

為了進一步界定「文化記憶」,兩位阿斯曼教授將其與「交流性記憶」區別如下:「文化記憶」可以回溯至數千年以前,而「交流性記憶」只存在於三到四代人之間,通常不會超過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模型下,「交流性記憶」包含了「個人傳記框架下的歷史經歷」;它是「非正式的、不拘於形的」;它「由互動所生」,與「鮮活有機的記憶、經驗和傳聞」相關聯,且被「記憶群體中的當代見證者們」以並不特定的方式來承載和傳遞。相較而言,「文化記憶」由「關於起源的神話歷史」和「一個發生在絕對的過去中的事件」所構成;它「有組織性且極度正式」,並在「儀式性溝通」和「節日」中成型;它的表達是「通過文字、圖像、舞蹈等媒介而固定下來的客觀外化物,以及傳統像徵符號的分類與展演」,且依賴於「專職的傳統承載者」。這個定義下的「文化記憶」有幾個關鍵概念需要進一步說明。首先,阿斯曼對於「神話」一詞的使用值得特別注意:…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May 16,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西西作品 07 - 08

07 許多女子

許多女子

有一樁心事

廣為人知

找尋白馬王子

倒不如遠赴茅山

求太乙真人

一枝蓮花,三片荷葉…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May 16,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周建增:時間意識與中國抒情傳統 3

基於上述認識,陳世驤認為《離騷》標志著作為普遍、主觀時間觀念的「時」的詩學轉向:

它剖白人類所有的心緒,居於最深刻的人類的焦慮中,與人類在時光之流面臨的「存在」、「自我身份」問題相搏斗;如此,它始創了詩的時間(poetic time)。那是經過洗禮的時間,它的蘊含煉造為詩的意象,因此稱之為詩的時間。

《離騷》表現受時間之流所命定的人類焦慮的情感,進而呈現人類以搏斗姿態在時光之流尋找意義的行動。此一飽受人類情感和抗爭浸潤的時間,反過來又凝練為各種各樣的意象,成為《離騷》的內在肌理。可以說,「時」與「詩」是互相證成的。時因詩而成為一種真正的主體時間,詩因時而浸透著飽滿的主體情感。…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y 14,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給妹妹

秋天和黃昏是你的散步之處,

藍色的鹿子,在樹下唱歌,

孤獨的黃昏之地。

 

鳥兒的飛翔輕柔地鳴響,

你額頭上的悲傷。

你稀薄的笑容歌唱。

 

上帝扭曲了你的眼瞼。…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May 14, 2025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江林昌·詩的源起及其早期發展變化 5

王官之學下移的同時,私學、私人著作開始從下層興起。據《孟子》記載,最早私人著述史書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其《滕文公下》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司馬遷也認為,孔子作有《春秋》,其《孔子世家》雲: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故昊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May 6,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