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PI's Blog (459)

秦三澍:遊之詩,載回山水來文身 4

這種看似機巧的語言遊戲行為,難道僅源於奇技淫巧式的機心?語言的生成機制恰恰就在於此:「不存在詞語的創造,也沒有在句法效果之外具有價值的新詞,這些新詞正是在句法效果中得以發展……『捍衛語言的唯一方式就是攻擊它』」(德勒茲《文學與生命》);張爾的詩句「為了冒犯語言,也阻止語言對自我的冒犯」(《壯遊圖》第十六首)就是對引文中普魯斯特言論的最妙的回應。而這種語言觀背後,是將詞語作為牽連經驗的紐帶加以重新組裝和鏈接的意識,是「一隻眼看進去,能直接通過另一隻,/ 看到同一個對面」、「把可見物都 / 拿捏成可引見之物」(均引自蔣浩《遊仙詩》第十一首)的邏輯復述。羅蘭·巴特在論述了詩歌消除語言自發功能的現代形態之後,接著說,「現代詩只保留下來關係的運動、關係的樂曲式表達,而不是保留下來關係的真實性。字詞在一條毫無內容的關係線上閃爍……」(《寫作的零度》)…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November 2,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秦三澍:遊之詩,載回山水來文身 3

這種「越軌鍛煉」不僅體現於物象在心象映射下的切換與交疊,更重要的是在複雜現實頻道之間的跨界與互相溝通(想想蔣浩的詩句吧:「頻道加密 / 至親密」),而跨界、「漫遊」的中介則是詩人用以關聯事項的心智(包括意志、感官知覺、想像力等)和掌握詞語的腕力。就像張爾在詩中布局「以夢為驢」「美人澗」「剽竊曹雪芹」那樣,蔣浩堪稱將自然之物與人造物、「詩性」語言與社會性的言語單位加以並置並舉——譬如上引的第四首《遊仙詩》,以及「轉播迅雷的天線也解剖 / 倒長的松鱗」之類的詩句——的修辭大師:某種「神與物遊」的可能性常常在「身與物遊」的基礎上展開,具身性的素材不僅作為對象物出場,更反饋了「載回山水來文身」這樣概括性的詩學追求。更妙的是,政治經濟領域的日常生活詞匯、時下流行的網絡用語(如「見光死」「臥槽」…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8,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秦三澍:遊之詩,載回山水來文身 2

就像張爾用一句「詭譎車身,其實也是一枚微軟的陽具」(《壯遊圖》之八)所揭露的,承載著詩人之「遊」的交通工具早就搖身變作想像力的過山車(同時也是「想像的過山車」):

房日兔星夜疾馳的,以夢為驢,

他掛上個倒車檔,一個推桿撞入了

 美人澗,

巧遇崖頂腐銹的鎖鏈。紅纓捆撲忙亂噪音

剽竊曹雪芹。

山頂上,眾僧齊敲著金鑄魚…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7,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秦三澍:遊之詩,載回山水來文身 1

純以里爾克的「詩是經驗」和埃德加·坡的「詩作為智識的任務」這樣爛熟的論斷,來規劃「遊」在當代詩中紛雜呈像的解釋進路,難逃過分怠惰、過度簡化之嫌。但,老調重彈的好處在於,一些對當代詩的基本理解可以在這樣的框定中得到強調性的確認;預先做出清障,有助於摒除掉那些最不應該進入討論範圍的議題。在「遊之詩」(避免使用「記遊詩」這一命名的用意,稍後會談)這個看似細微局限、實則外延寬宏的文體上,有關詩之「經驗」與「智識」微妙關係的領會恰如其分地交疊於其內部,易言之,「遊」在當代,不僅是一種詩的題材,更是一種詩之方法,亦是檢察詩作為語言藝術在表達經驗與心智的「遊刃」時必不可缺的試金石。往開闊處說,「遊之詩」不正是「詩」的當代形態的一個基本隱喻?它所影射的「綜合」功能越來越成為詩歌寫作的標準動作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6,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羅美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4)

克里斯蒂娃的理論具有顯著的跨學科優勢,呈現出多維結構的理論特征。設定文化史、個人史以及文本這三種場面,構築貫徹三者的理論,是克里斯蒂娃的基本方法。克里斯蒂娃以精神分析為邏輯起點,以後結構主義為理論目的,以符號研究、文本研究為理論運用,建構了多元邏輯的學術系統。以精神分析看待結構主義,克里斯蒂娃不但研究了結構主義隱去的主體問題,更探討了結構主義避而不談的結構的來源問題。其符號觀、文本分析也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尋找支撐依據,從心理與文化的雙重層面探究符號與文本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18,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羅美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3)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觀念是立足於身體的基點的對社會、歷史因素的吸收。文本形成的過程從身體出發,最開始只是內心體驗,這種體驗直接聯系著身體的觀念,「內心體驗把無意識、感知、前語言、和語言都調動了起來……表現為一些非語言的像徵」。在第一階段中,它還沒有用語言表達,到了第二階段——草稿階段,就可以將部分內心體驗轉為語言,但這時語言只敘述感覺事實,等它最終成為文本的時候,它就加了邏輯性、系統性,使它表意加更清楚,符合社會規定。

克里斯蒂娃把文本分為基因文本(Genotext)與現象文本…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8,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羅美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2)

1998年,克里斯蒂娃再次對自己的符號觀做出了總結,「我對『符號表達』和『像徵表達』所做的區分……是為了嘗試將意義理解為『過程』或『進程』,而不是『結構』。為此一方面要明確屬於符號及其句法、邏輯聯系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要明確屬於跨語言的表達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7,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羅美 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1)

【摘要】克里斯蒂娃是符號學、後結構主義等領域的代表人物,其學術具有非常廣泛的交叉性,具有顯著的跨學科優勢。克里斯蒂娃的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確立了文本詮釋的新局面,不但將各個不同的文本交織起來,而且開啟了文本、文化、心理研究三者結合的研究路徑。

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又譯為朱麗婭·克里斯麗娃、朱麗婭·克里斯蒂瓦、朱麗婭·克…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February 6,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7)

五、結語或進一步的問題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顯然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文化現象。對它作任何簡單化的價值評判都是不恰當的。

顯然, 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往昔的革命年代, 也不可能用那一時代的價值觀來臧否今天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需要有某種觀念的轉變和視角的變化。中產階級的興起在中國應該說是一個需要充分肯定的發展趨勢, 其審美化的品味的普泛化有其積極意義, 確實是在社會發展基礎上對日常生活本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問題並不是這樣正面的肯定就可以解決的, 一些更為棘手的難題有待探討。



首先, 當代消費社會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歷史上無數先哲們所心儀向往的理想審美境界是否一致?…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51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4)

三、“體驗”與“品味”: 誰的審美化?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始終與兩個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第一個關鍵詞是“體驗”; 第二個關鍵詞是“品味”(“趣味”、“格調”或其他“家族相似”的概念)。

不難發現, 當代消費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消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它越發地傾向於消費性的愉悅“體驗”。說到“體驗”這個概念, 它與審美聯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 體驗是一種主體的感性活動, 它不是抽象思辨的玄想和演繹, 而是直接訴諸感官的過程, 是經由感官而獲得某種愉悅。顯然, 體驗是一個主觀範疇, 它關乎主體對外部實在世界的某種感覺。但是, 在消費社會中, 消費品在轉化為“奇觀”的過程中, 設計成為生活各個層面的基本要求時,…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5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3)

消費社會和文化的興起在中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仔細考量這個概念的流行, 一方面與文化研究在中國的勃興有關, 另一方面又與消費社會的在中國的發展關係密切。今天, 西方學者所津津樂道的種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在中國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假如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話題(或主題)的話, 那麽, 如今的“後革命時代”的話題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近代以來, 中國遭遇了太多的屈辱和悲劇, 驅逐韃虜富國強民的變革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社會發展方案。革命的激進主義和理想主義深刻地塑造了人們對“審美”的激進式的理解, 革命“美學”往往在演變成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同時, 也以某種“非美的”方式實施了對人心靈和肉身的徹底改造。



於是, 日常生活充滿了革命的意味, 日益淪為殘酷而又刻板的範式。不存在什麽人類普遍的美的標準, 只有帶有階級論烙印的美的理解, 無產階級或勞動階層的美才是惟一具有合法性的美。革命把美學邊緣化的同時,…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4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6)

如果我們把這些觀察,轉移到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來,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進程中, 也有一些同樣的行動者, 他們當然不一定完全等同於西方發達社會的中產階級, 但是他們卻是本土化的中產階級, 是“小康”社會發展出來的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



他們擁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的教育、較多的文化資本, 因此也就形成了對日常生活“體驗”和“品味”更高的要求。



因此, 我以為, 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無差別的普泛化過程, 而是一個充滿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場”。佔據這個“場”的主導社會力量,就是中產階級。提倡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也就反映出某個社會階層的現實狀況和文化利益。



但是, 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是, 這種中產階級的審美化訴求, 卻往往會作為某種普遍的社會和文化傾向呈現出來。或者換一種更為直接的說法, 那就是大眾媒體和文化產業往往把這種帶有特定社會分層意義的審美化,…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00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5)

然而, 問題是“品味”如何形成的呢? “體驗”又如何實現呢?



首先, 被當代消費社會大眾媒體所渲染,和強調的這種“品味”,是人所共有的嗎? 這種“品味”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馬克思給出了兩個不同的說法, 一方面, 他認為,人的類本質決定了“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 另一方面, 他又強調, 食不果腹的窮人對再美的風景也會視而不見。



從前一個方面來看, 的確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從後一個方面來看, 愛美不愛美或什麽條件下愛美還,要取決於其他社會條件。由此推論, “品味”並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或人所共有的一個傾向或能力。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品味(或趣味)作了深刻的歷史批判。他認為品味是社會的產物, 是文化和教育的產物。他寫道: “消費是交往過程的一個階段, 亦即譯解、解碼活動,…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00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2)

二、“後革命的”消費文化

問題的要害由此凸現出來。今天人們熱衷於討論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說的是美學上的那種美好烏托邦的實現, 還是說今天的社會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已經轉向了審美化?

最早討論這個問題之一的英國社會學家費瑟斯通,在其《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1990)一書中, 對這個概念作了比較全面的討論。在他看來, 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兩個關鍵詞有關, 一是消費文化, 二是後現代主義。他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有三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 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追求的就是消解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



一方面是質疑藝術品的傳統觀念, 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取代藝術品; 另一方面則強調藝術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第二,…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8, 2020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1)

一、何謂日常生活審美化?  

最近幾年, 日常生活審美化問題的討論變得熱門起來, 這個短語似乎已成為學界的一個時髦命題。毫無疑問, 它是一個“舶來品”, 是西方學界1980年代中後期以來,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所關注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 這個短語在當下中國的流行是耐人尋味的, 它既反映出這個問題在當下中國的某種適切性, 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學界對這一問題的某種敏感性。





那麽, 從學理上說, 這個短語究竟確指什麽?…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8, 2020 at 12:30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宮殿》

我們走進去。惟一的大廳

空寂。地板光滑

像一座被棄置的溜冰場

門關著。空氣灰暗



墻上的畫。我們看見

無力擁擠著的圖像:烏龜

秤砣,魚,喑啞世界裏…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uly 10, 2020 at 3:07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林間空地》

森林裏有一塊迷路時才能找到的空地。



空地被自我窒息的森林裹著。黑色樹幹披著地衣灰色的胡茬。纏在一起的樹木一直乾枯到樹梢,只有若幹綠枝在那裏撫弄著陽光。地上:影子哺乳著影子,沼澤在生長。

但開闊地裏的草蒼翠欲滴,生機勃勃。這裏有許多像是有人故意安放的大石頭。它們一定是房基,也許我猜錯了。誰在此生活過?沒人能回答。他們的名字存放在某個無人查閱的檔案裏(只有檔案永遠青春不朽)。口述的傳統已經絕跡,記憶跟隨著死去。吉普賽人能記,會寫的人能忘。記錄,遺忘。

農舍響著話音。這是世界的中心。但住戶已經死去或正在搬遷,事件表終止了延續。它已荒廢多年。農舍變成了一座獅身人面像。最後除了基石,一切蕩然無存。…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une 30, 2020 at 11:21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銀蓮花》

走火入魔——沒有比之更容易的了。這是大地和春天最古老的圈套:銀蓮花。它們有些出人意料。它們在目光一般忽略的地方從去年褐色的落葉中探出身子。它們在燃燒,飄蕩,是的,飄蕩,這取決於色彩。這種衝動的紫色眼下毫無重量。這裏充滿了沈醉,但屋頂很低。“功名”——無足輕重!“權力”和“發表”——滑稽可笑!它們甚至在尼尼微安排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歡迎儀式,熱鬧而嘈雜。屋頂很高——水晶的吊燈如同玻璃的兀鷹懸掛在所有的腦袋上。銀蓮花為取代這一堂皇、喧囂的死胡同,開辟了一條通往真正宴席的死靜的暗道。

1983

李笠 譯

Added by OVEPI on June 29, 2020 at 5:05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書櫃》

它是從死者的屋裏弄來的。在我放入沈重的新書前——精裝本——空了幾天,空著。我因此把深淵放了進來。某種東西從底下到來,緩慢但不可阻擋地上升,像一根大水銀柱裏的水銀。你無法轉身離去。



黑暗的冊子,緊閉的面孔。他們像站在分界線弗里德里希大街上的阿爾及利亞人,等待人民警察檢查護照。我的護照很久以前已和玻璃盒子放在一起。柏林那天的霧也在櫃子裏面。這裏有一種年邁的絕望,含有帕生達爾大戰和凡爾賽條約的滋味。比這滋味更老。黑色、沈重的書籍——等一會兒再說它們——它們其實是一種護照,厚得足以在數百年內收集如此多的圖章。人當然不會攜帶這些沈重的行李,在他上路前,在他終於………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June 24, 2020 at 5:57pm — No Comments

特蘭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詩選

奔騰,奔騰的流水轟響古老的催眠
小河淹沒了廢車場。在面具背後 閃耀
我緊緊抓住橋欄
橋:一隻駛過死亡的大鐵鳥

1973

李笠 譯

Added by OVEPI on June 2, 2020 at 6:5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