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6)

如果我們把這些觀察,轉移到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來,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進程中, 也有一些同樣的行動者, 他們當然不一定完全等同於西方發達社會的中產階級, 但是他們卻是本土化的中產階級, 是“小康”社會發展出來的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

他們擁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的教育、較多的文化資本, 因此也就形成了對日常生活“體驗”和“品味”更高的要求。


因此, 我以為, 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無差別的普泛化過程, 而是一個充滿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場”。佔據這個“場”的主導社會力量,就是中產階級。提倡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也就反映出某個社會階層的現實狀況和文化利益。

但是, 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是, 這種中產階級的審美化訴求, 卻往往會作為某種普遍的社會和文化傾向呈現出來。或者換一種更為直接的說法, 那就是大眾媒體和文化產業往往把這種帶有特定社會分層意義的審美化, 普泛化為整個社會所有人、所有階層的“共同文化”。這麽一來, 特定社會階層的特定文化品味也就轉換為整個社會的普遍文化訴求, 進而掩蓋了社會分層、文化資本、甚至社會不公正的差異性現實。

這就是說, 日常生活審美化其實是一種當代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實施著某種普泛化和自然化的功能。可以說, 消費社會本身存在著某種矛盾趨向。一方面是社會分層導致了社會分化, 不同的消費者依據其文化資本狀況而形成不同的消費習性和取向,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另一方面, 日生活審美化作為一種文化“主因” (the dominant), 又衍生出“去分化”(the differentiation)的趨勢, 在掩蓋甚至壓制不同消費“品味”的同時, 倡導某種看似真實的普遍性消費“品味”, 進而導致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假象。


正像伊格爾頓所指出的那樣: 意識形態也就是在文化表意活動中的權力鬥爭的方式, 必然引發某種表意活動的霸權過程, 因為不同的階層實際上處於不同的社會位置上, 優勢的階層,必然會向弱勢階層施行某種領導權功能。

更為重要的是, “意識形態通常被感受為自然化的、普遍化的過程。通過設置一套複雜話語手段, 意識形態把事實上是黨派的、爭論的和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 呈現為任何時代和地點都確乎如此的東西, 因而這些價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變的”[7]236


以這種觀點來看,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 作為一種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 顯然從中產階級的消費取向和生活方式, 悄悄地轉化為人所共有的某種生活樣板。

當不同的社會階層,都追求這樣的審美化時, 他們以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風格, 但卻是照單全收了中產階級的消費主義及其品味。我們也許可以說, 當代中國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已經實現了某種暗中的轉換。



[7]StephenRegan.TheEagletonReader[M].Oxford: Blackwell, 1998.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