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晨朱媛〈克里斯蒂娃的符號學和互文性研究〉(3)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觀念是立足於身體的基點的對社會、歷史因素的吸收。文本形成的過程從身體出發,最開始只是內心體驗,這種體驗直接聯系著身體的觀念,「內心體驗把無意識、感知、前語言、和語言都調動了起來……表現為一些非語言的像徵」。在第一階段中,它還沒有用語言表達,到了第二階段——草稿階段,就可以將部分內心體驗轉為語言,但這時語言只敘述感覺事實,等它最終成為文本的時候,它就加了邏輯性、系統性,使它表意加更清楚,符合社會規定。

克里斯蒂娃把文本分為基因文本(Genotext)與現象文本(phenotext)。基因文本主要指符號表達過程,隱藏著像徵的到來。「它是一個過程,它的結構趨向於短暫(不穩定、被驅力所迫,屬於『量子』而非『記號』)和無意義(不具備二元結構的裝置)。」基因文本可以看成語言的深層功能,反之,我們平時用來交流的語言克里斯蒂娃稱之為現象文本。現象文本要遵守交流規則,基因文本隱蔽於現象文本中,使現象文本不斷地分裂,生產出新的意義。現象文本具有短暫的意義,但是因為基因文本的不斷流動,它也可進行不斷的轉換。基因文本是無限的,現象文本在話語實踐中通過刪除、選擇,產生於基因文本。不能把克里斯蒂娃對基因文本與現象文本的區分等同於喬姆斯基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區分,如果說喬姆斯基的深層結構是「有」的話,那麽克里斯蒂娃的基因文本傾向於「無」,喬姆斯基的深層結構是可以抽象出來的句法關係,而克里斯蒂娃的基因文本無法用概念描述,它就是變動不居的生命體,永遠處於流動的過程之中,它的博大之處正在於它永遠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內容。

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觀發展了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強調文本與文本的相互交流,承認文本中異質性的存在,促使文本釋義可以走向更加開闊的空間,為不同意見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三、地位與影響

克里斯蒂娃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克里斯蒂娃是符號學運動的前鋒人物。她的解析符號學觀是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代表。她反對探究核心與本質,靜止、封閉的符號學觀,模糊符號能指與所指的對應,否認符號具有固定的指意性,在能指的遊戲與虛空中建構符號的意義。

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觀,奠定了後結構主義文本觀的核心。她將單個文本的闡釋與多個文本交織,並將文本放在文化背景與心理研究中探求文本意義。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闡釋方法,集心理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於一體,縱橫捭闔,視野開闊。其互文性理論不僅指出了文本內部含義的複雜性,而且兼顧文本外部的社會、歷史、心理考察,是後結構主義文本理論中走得最徹底的理論家之一。

(2015年第8期總第27期傳播與版權〉;[作者] 羅美晨,紹興文理學院;朱媛,博士,紹興文理學院文學院講師。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