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40)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3)

第四,這里可以附帶說明的是,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並非等同於莫里斯·梅洛 - 龐蒂身體現象學意義上的“肉”。



按照梅洛 - 龐蒂的看法,世間萬物都與身體同質,表明一切都源於“世界之肉”的綻裂。我們在感受身體與世界交織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超越身體的問題:“在全部哲學之前,知覺信念被證實與一種混亂的整體打交道,在此全部事物是一個整體:身體和精神,還有知覺信念所呼喚的世界。”(25)



既然把一切納入整體思考,而非單純從唯我的身體出發,就應該有一種更基本更原始的力量,於是梅洛 - 龐蒂提出了“肉”。這是某種最核心最基礎的元素,因而也是某種具有普遍性的東西。



他堅持這一概念的原創性質:“我們所謂的肉,這一內在地精心制作成的團塊,在任何哲學中都沒有其名。作為客體與主體的中間,它並不是存在的原…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2)

其三,感覺與無器官身體在藝術審美中可以達成同一。德勒茲在《感覺的邏輯》一書中,一面認為培根的創作就是無器官身體的形成過程,繪畫中的形象就是無器官身體的表現;一面也強調繪畫的目標就是“感覺,就是被畫出的東西”。



這說明在德勒茲那里,感覺與無器官身體在藝術當中具有親密的聯系。在德勒茲看來,培根在作品中畫出了感覺,而這種感覺就存在於無器官身體當中,這意味著感覺超越了身體的有機組織,而到達並存在於去機體化的身體層面,與無器官身體上起作用的各種力量相遇,並直接訴諸神經的波動或生命的悸動,從而形成一種真實的強度,貫穿在無器官身體當中。…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4, 2020 at 3:59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1)

行文至此,我們發現,正是在以上有關無器官身體的論述之上,德勒茲演繹出了自己的身體美學。盡管德勒茲的《感覺的邏輯》主要討論培根的繪畫,但他從無器官身體出發,對繪畫藝術與身體形象問題的論述仍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總體來說,德勒茲通過無器官身體這一維度,建構起了有層次的身體美學構想。這一構想雖然散見於以《感覺的邏輯》為代表的幾部不同的著作中,加之語言飄忽晦澀,給後人的理解造成了困難,但仍然可以在這里對其做一番嘗試性的勾勒與說明。

其一,藝術就是促使無器官身體得以展開的過程,無器官身體在藝術中體現的是本原性的身體、形象和力量。…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31, 2020 at 4:43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0)

培根 1944 年創作的《三聯畫:以耶穌受難為基礎的人物習作》這幅作品中,人的正常軀體被痙攣的線條抹去了,肉處於極度變形的狂暴之中,唯有那張開的“嘴”在嘶吼中依稀可辨。



“形象就身體”,(20) 德勒茲抓住了培根繪畫的獨特之處:培根創造了一種身體的運動,在培根的畫中,形象就是身體的表現,那些痙攣的、吶喊的、不完整的人,意味著通過強度的貫穿瓦解了有機體的身體,培根畫中的人被抽掉了清晰的五官與線條,變得面目全非,繪畫不再需要清晰的人物與環境,自由身體作為純粹的在場得到承認,這時的身體在培根看來才是現實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30, 2020 at 9:31a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9)

三、無器官身體的藝術實踐與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



從塊莖思維、欲望的生產到強度的貫穿,這些都在不同角度和層面上,推動了德勒茲意義上的無器官身體的形成。無器官身體的主旨是身體的去機體化運動,最終目標是創造真正自由的遊牧身體,德勒茲將其作為我們身體的現實。



這說明,德勒茲並不把日常時空環境下的身體,作為身體哲學的思考對象,也並不完全像福柯那樣,描寫身體被制造的情狀,進而揭示背後的
話語、知識和權力譜系,而是將身體的自由生成這一主題,作為身體哲學所要描繪和論證的對象。…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1, 2020 at 12:24a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8)

分子線呈現了從主體中斷裂的力量,克分子線中的嚴密等級已經開始動搖,同一性被多種逃逸路線分散。



德勒茲以教師為例:在克分子線中,一名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退休時間也與別的教師無異。然而,落實到教師的具體教學過程,每個人的方式都是不盡相同的。



有的教師上課就像是開一
場音樂會,教學手段豐富,這樣的教師具備了個性育人的特征,是在逃逸線上工作的,這當中,具備以上特征的“教師”或許是同一人,或許在教學過程中,經歷了照本宣科到寓教於樂的教學能力轉變。



這轉變的過程,可以稱之為分子線的運動。





但是,分子線處於傳統與新生的斷裂地帶,既可能生成進一步的逃逸線,也隨時可…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0, 2020 at 11:53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7)

在欲望生產的第三種模式——結合性綜合體中,伴隨著欲望生產的完成,無器官身體作為成熟的身體形態得以存在,之前的聯系仍在不斷更新和展開,不斷生出多樣性和新的無器官身體,即形成主體,只是這裏的“主體”不屬於形而上學的理性主體,而是德勒茲創造出來的“遊牧主體”,遊牧主體是無器官身體的表現形態,屬於後結構主義視野下的主體觀念,理性主體在這裏被欲望的身體所取代,遊牧主體不再將人視為最高的一切,不再將人的行動理解為建構世界的秩序,而是旨在形成一個多樣性、差異化、無中心的主體。…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6, 2020 at 2:43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6)

德勒茲與福柯對身體的看法類似,都認可身體不再是主體性的身體,它就是事件本身。不過,福柯的身體是與權力聯系的,它可能淪為性與毒品的承擔者;但德勒茲不同於福柯的地方在於,他認為身體是正面的欲望,欲望是積極生產的。這個觀點拒絕了西方傳統的“欲望匱乏說”,也是對精神分析學派的匡正。



德勒茲認為,精神分析始於發現欲望和無意識,
其初衷值得肯定,然而在另一面,德勒茲也認為精神分析依賴於家庭三角關係的結構,力比多被一再簡化為家庭生產的模式,欲望被簡化為無意識的系統,積極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2, 2020 at 5:51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5)

由此,德勒茲將塊莖視為無器官身體可以自由“遊牧”的平面。遊牧指從事畜牧人群居無定所、四處移動放牧的生活方式,德勒茲在此解釋為非主體、非整體、非基礎、解結構、破層級的塊莖式思維。



為什麽塊莖可以與無器官身體發生聯系?根據上文關於無器官身體的解釋,可以發現,無器官身體指身體是自由流動的,它反對強力主體,拒絕生成中心意義,同時無器官身體不是具體的“身體”,它可以是任何具備這種條件的物體,比如一本找不到常規敘事線索的書、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絡,而這正是塊莖的特征。





在這個意義上,德勒茲將無器官身體與塊莖相聯系,說明了塊莖便是對無器官身體的比喻和像征,無器官身體也就在塊莖這個概念上獲得了極為形象和充分的呈現,而塊莖之所以能夠被視為支撐無器官身體遊牧的平面,是因為塊莖原本就具有平面性。



德勒茲在《千高原》中提出,平面就是“無器官身體”,(10)…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 2020 at 11:01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4)

德勒茲認為傳統西方哲學具有這種樹狀的知識構成方式:“心靈按照系統原則和層級原則(知識的分支)來組織關於現實的知識(由鏡子所提供的),而這些知識都紮根於堅實的基礎(根)之上 。”(6) 也就是說,西方哲學知識的來源如同樹葉樹枝的來源一樣,都源自於統一的根基,奠基在根基之上的樹也就像征了哲學的知識形態,有主幹和分支,其中分支圍繞著主幹生長,即圍繞樹根(主幹)建立起了不可撼動的哲學系統運作機制。



樹狀思維,就是指對這種穩定的樹狀哲學知識結構的認知與思維。可見,樹狀思維其實是一種中心化、等級化和系統化的思維方式。然而,德勒茲認為,樹狀知識體系難以與多元化、多樣性的真實世界實況相對應。《千高原》以“塊莖”做導論,認為假如要具有破除中心化也即解轄域化功能,就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思考
範式,也即塊莖思維。…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7, 2019 at 10:27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3)

需要明確的是,“無器官身體”並非德勒茲首創,它來自於法國先鋒戲劇大師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的說法。阿爾托提到:“身體 / 它是獨一的 / 而且不需要器官 / 身體永遠也不是一個有機組織 / 有機組織是身體的敵人。”(5) 在阿爾托那裏,無器官身體指逃脫組織的身體狀態,是無機體。德勒茲援引阿爾托的話論證無器官身體,並將其轉化成自己身體美學中的主題。可以看到,無器官身體,並不是沒有器官的身體,而是根據強度生成的自由的身體。無器官身體反對的不是人的“具體的器官”,而是“成為有機體的器官”。…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5, 2019 at 3:30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2)

少數不是指數量上的多寡,它始終處於積極逃逸的形成路徑,產生的是尚未陳舊的文學形式。少數文學是一種類似於用外語寫成的文學,它尋求創造性而非認同性,“一旦一個詞語變成了表達性的詞語,而不是創造性的詞語,它就變成了多數主義的認同。”(2) 這也是無器官身體的要義:身體始終是創造性的,它不是陳規與教條。最後,“無器官身體”也是無政府主義化的身體。(3) 德勒茲積極投身於法國學生運動及文化政治變革的思潮,在尼采的身體哲學與法國先鋒戲劇作品中的身體權力思想的影響下,德勒茲將無器官身體作為從社會現實原則的約束中逃逸出來、體現著極端自由程度的概念。…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3, 2019 at 9:32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

一、無器官身體的提出

身體美學緣起於身體哲學。傳統上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是身體被輕視與敵視的歷史,例如,柏拉圖在《斐多篇》記錄蘇格拉底的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身體的死亡。柏拉圖以後,西方身體哲學均不同程度地側重於放逐身體,因而身體的地位是輕微的。到了近代歐洲思想時期,身體稍微擺脫了以往被束縛的地位,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形而上學體系的轉變從討論純粹意識現象開始。



笛卡
爾宣稱“我思故我在”,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思維的重要性,而身體始終是被流放的。笛卡爾對心靈和身體之間的界線存在含混,一方面他認為身體與精神一樣平等,…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2, 2019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王立秋譯·莫里斯•布朗肖《閱讀》(5)

在此意義上,閱讀比創造更為主動,更富創造性,盡管它什麽也不生產。它分享決定,它輕盈而不負責任,它是純潔的決定(innocence of decision)。它什麽也沒做,但一切也都因此而完成了。



在卡夫卡那裏,恐懼,未完成的故事,浪費生命、背棄使命帶來的折磨,每個日子都成為一次流放,每個夜晚都被睡眠驅逐,有這一切的存在,最終,也就有了這樣一種確定性:“《變形記》不可讀,它根本上就有缺陷。”



但對卡夫卡的讀者來說,這恐懼就變成了輕鬆與快樂,過失的折磨,則轉化為純真,在每個文本碎片中,都有著充滿的快樂(delight in the…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17, 2019 at 3:24pm — No Comments

王立秋譯·莫里斯•布朗肖《閱讀》(4)

這,就是“開啟”的獨特本質,而閱讀,則由它組成:只有那更為緊閉之物,才開啟;只有那生就暴虐,無連貫性之虛無,才獲准進入自由、歡樂的“是”之輕盈。但這不是說,文學作品與對攪亂日常理解的晦澀的追求,有什麽緊密的聯系。這只是在已在那裏的書本和永不事先在那裏的作品之間,在作為隱藏作品的書本,與只在其隱藏的厚重——厚重使其存在——中確證自身的作品之間,建立一種粗暴的決裂:它建立起一種粗暴的決裂,以及,通道,從一切都有不同程度意義的世界,從有光有暗的世界,到本質上說一切尚無意義的空間,但即使如此,一切有意義之物也會據其起源,向此空間回歸。 

但這些談論也有欺騙我們的危險,如果它們看起來說的是,閱讀是從一種預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清道工作,或需要主動性(initiative)、需要努力的大膽的一步,以及,對障礙物的征服。對閱讀的接近,可能是一種艱難的快樂,然而,閱讀,卻是世上最容易的事,它是無勞作的自由,在“直接”(the…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13, 2019 at 9:56pm — No Comments

王立秋譯·莫里斯•布朗肖《閱讀》(3)

閱讀的天性(nature),其獨特性,完美地闡釋了“它使作品成為作品”這個表述中動詞 “使(to make)”的獨特意義。這裏,“使”一詞指的,並非生產活動:閱讀不制造(make)什麽,也不添加什麽;它任事物是其所是(lets be what is);閱讀即自由——不是那種予奪存在的自由,而是一種接受、贊成的文學,它說“是”且只能說“是”,並在這個“是” 開啟的空間中,允許作品令人驚異的結果(decision)得到確證:它(作品)就是這樣——僅此而已。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5, 2019 at 12:03pm — No Comments

王立秋譯·莫里斯•布朗肖《閱讀》(2)

造型藝術作品與言語藝術作品相比,有種特定的優勢:它能夠更加明顯地表現那種排外的空虛(exclusive void),在這種空虛中,顯然,藝術作品想要遠離人們的注視而持存。羅丹的《吻》允許自己被觀看,甚至因飽受觀看而茁壯成長;他的《巴爾扎克》則回避視線,是件封閉沈睡之物,專心於自身(absorbed in itself,自我吸收)到了消失的程度。這個決定性的分離,而這,正是雕塑的要素,正是它,在空間的中心設定了另一個,反抗的(rebellious)空間——設定了這樣一個空間:它同時是隱藏、可見並受到隔離的,也許不可變,也許永不靜止——在這種受保護的暴力面前,我們總會感到格格不入,而這種暴力,看起來不會在書中出現。…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5, 2019 at 11:54am — No Comments

王立秋譯·莫里斯•布朗肖《閱讀》(1)

閱讀:在作家的旅行日記中發現這樣的供認毫不奇怪:“寫作時,總是如此地害怕… …”當洛馬佐(Gian Paolo Lomazzo)談到利奧納多試圖作畫時,攫住後者的那種恐懼時。我們也能對此表示理解;我們感到,我們能夠理解。 

但如果一個人向我們透露,“閱讀時我總是焦慮萬分”,或者一個人很少而只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閱讀,又或一個人擾亂其生活,宣布放棄整個世界,先行在世界上的作品與…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5, 2019 at 11:43am — 1 Comment

藍江:解域化的語言:口吃與風格——德勒茲的語言哲學(5)

在《千座高原》里,德勒茲和瓜塔里語言的典型特色是其獨特的創造性,德勒茲也尤其欣賞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那種將文字和語言同特殊和新奇的東西進行連接的創造力,他特意提到了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在梅爾維爾的小說《代筆者巴特貝》中的巴特貝的神秘的語言正好是對德勒茲用於對語言解域化的“口吃”的活生生的說明。巴特貝的經常重復的一個句型是“我願不去……”(I would prefer not to),正如德勒茲引述梅爾維爾的話說,“一個憔悴而蒼白的人總說的一個句型讓所有人都發瘋。”[6]P68德勒茲認為,這個句型結構非常奇特,在語法和句法上,句型沒有問題,但其尾部帶有的那個“not to”的結構卻開放了其可能性。這種奇特的語言效果的作用在於沖擊了傳統的語言用法和社會規則,德勒茲寫道,“這個柔和、平穩而從容的聲音扼殺語言,這個形成的毫無聯系的模塊,完全孤立的發音,讓人無法接受。因而它徹徹底底地扮演了一個非語法的句型。”…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rch 14, 2019 at 11:34am — No Comments

藍江:解域化的語言:口吃與風格——德勒茲的語言哲學(4)

三、語言的解域化:風格和口吃



語言真的是一個讓我們徹底放棄希望的領域嗎?德勒茲可沒有那麽悲觀,對他而言,語言並不是單向度的,即只有語言通過轄域化達到對我們思想和社會生活鉗制的目的,同時語言必然還存在另外一個向度,即一種新的語言生長並突破轄域化的穩定性,最終脫出的解域化的語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rch 1, 2019 at 10:54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