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6)

歐陽應霽《放大意大利》序

一向尊崇視作啟蒙導師的意大利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於1966年完成的經典電影《BlowUp》,來到中文世界有三個譯名——

一是直譯作《放大》,另兩個分別是《春光乍現》和《春光乍泄》,又現又泄,像加了鹽,又再下醋。

把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放大再放大,竟是春光無限。

電影中男主角是個攝影師,無聊而又好事的他在陽光明媚的公園中遇到一對神色異常的男女。出於好奇,攝影師偷拍了這對男女的一些親熱照片,想不到卻引來那位女子找上門來百般糾纏,甚至不惜獻身以索回菲林。由此生疑的攝影師馬上把這照片放大數倍,終於被他發現照片裏樹叢中竟躺著一具男屍,而不遠的樹旁更有一個持槍男人。…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52pm — No Comments

林語堂《中國傳奇》白猿傳(下)

我們都贊成探查一下這條進路。

我們敲了幾下門,沒人答應,仔細一聽,遠處有女人孩子說笑的聲首。我們又邦邦打了幾下,又喊了幾聲。大約二十分鐘以後,巖石上面露出了一個人頭,問我們是什麽人。王參謀用本地土話告訴他說,我們是一群獵人,找路往南方去的。那個人頭縮回之後,不久,裏頭一片嘈雜。等我們仰頭一看,有十三支箭已經向我們瞄準。將軍告訴他們我們並無惡意。請他們開門。…

Continue

Added by Taklamakan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37pm — No Comments

林語堂《中國傳奇》白猿傳(上)

本篇為太平廣記第四四四篇,作者不詳。原題名‘補江總白猿傳’。江總(五一九~五九四)將白猿之子隱藏,救得其性命,據稱唐大書法家歐陽詢(五五七~五九四)貌醜如猿,本文之作,蓋以諷詢也。或傳詢節即自猿之子。據此,本篇當寫於第七世紀之初。

重編本篇之時,余將歐陽將軍失妻於白猿做為本篇之主題。所增番人風俗材料得自唐宋三本誌書:一為唐段公陸之背葫籚,一為宋範成大之‘桂虞衡誌’及朱復之‘七蠻叢夏’。

清平山堂叢書中,亦有一中國將軍在廣東山中失妻故事,名為‘陳巡檢梅嶺失妻記’。

* * *…

Continue

Added by Taklamakan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37pm — No Comments

林語堂《中國傳奇》虬髯客傳(下)

不過,實際上,這局棋並非像道士說的那麽不可救藥,但是他顯然已經決定不再白費氣力。他從坐位上立起來,嘆息了一下。

‘一個人的骨相氣色,是他個性的表現。眼睛、嘴唇、鼻子、下巴、耳朵、臉上的神情和氣色,以及氣色的深淺和濃淡──樣樣都能表現這個人的遭遇和成就,就如一本書一樣清楚準確,只要你會讀。一個人是強、是弱、狡猾、誠實,或是果斷、殘忍,或是機敏、詭詐──全可以一目了然。這種學問最深奧。這是因為人的個性,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各式各樣綜合相雜的都有。’

‘那麽跟他聯合。’

李靖不願多問,跟道士回到洛陽。…

Continue

Added by Taklamakan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35pm — No Comments

林語堂《中國傳奇》虬髯客傳(中)

‘李先生,你說,我們女人能幹些什麽呢?’她帶著點哀傷說。

‘鍋裏煮的什麽?’虬髯客問。

李靖仔細打量這個女郎,覺得她的美貌,還不如她的逃走計劃和她的智慧、遠見,更為動人。他也知道,一旦戰事波及京都,楊素逃走或是被擒之後,像她這樣一個女子會有什麽遭遇。那就是如不被亂兵所執,遭遇汙辱,就會被賣為奴婢的。

她的身材心頎長苗條,兩眼稍偏左右,因此比常人的眼微微長些;顴骨略高,但配上微長的臉蛋,卻顯得更動人些。…

Continue

Added by Taklamakan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34pm — No Comments

林語堂《中國傳奇》虬髯客傳(上)

本篇為唐代通俗故事,以人物描寫深刻,對白明快,燴炙人口。作者料系杜光庭(紀元八五○~九三三年),杜為一傑出之道士,著述甚豐。本篇載於太平廣記,為第一九三篇,但仍有其他版本,文字小異,或稱作者為張說。稗史中多有抽寫李靖故事,本書中‘龍宮一夜宿’亦記李靖布衣時事。太原店中若幹細節系本人增入者。

* * *

那是個豪俠冒險,英雄美人的時代,是勇心決戰和遠征異域的時代──奇人奇跡,在大唐開國年間,比比皆是。那個偉大時代的偉大人物,說來也怪,都是身材魁梧,想像高強,心胸開闊,行為瑰奇的英雄豪傑。由於隋朝衰弱日甚,豪傑之士,自然蜂擁而起。人們不惜冒大險,賭命運,巧與巧比,智與智鬥。而且有偏見,有迷信,有毒狠,有赤誠。但也時或有一兩個鐵漢,具菩薩般心腸。…

Continue

Added by Taklamakan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34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4 蛻變(下)

我們第一次看到他的樣子是在那張名為《生命中的精靈》的磁帶封面上,習慣了真正有才華的歌手其實都跟我們長得差不多之後,在他那長相普通穿著平常的樣子中竟也看出了味道,屬於一個成熟男人的味道。那時候資訊不發達,不太可能在電視上看到他,無法想象十多年後他會站在北京的舞臺唱起那盤磁帶裏的歌,甚至無法想象十多年後的我們會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聽著某一首歌,突然想起那個叫李宗盛的人,想起我們聽那首歌的時候,曾經那麽年輕。

滾石有三位音樂教父,李宗盛是其中之一。如果說李宗盛是最能代表整個臺灣流行音樂歷史的音樂人,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從最早的民歌運動時期他就是參與者,可以說臺灣真正有自己的流行音樂開始,他就是創造歷史的音樂人之一。雖然他的作品沒有羅大佑般醒世與批判,但卻因為更接近平凡人的內心而更準確地切入聽眾的要害。…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14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4 蛻變(上)

(1980年代的國語流行音樂)一生中也許還會去許多地方,生命的場景也許還會不斷轉換,你我的故事,有著各自的開端和結束,但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會唱同樣的歌。

我們有同樣的溫度,我們並不孤獨。

--音樂人蘇來…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13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3 綻放(下)

長期居於幕後的馬兆駿出版的個人專輯並不多,從17歲便開始投身於音樂創作的他,在民歌時代曾創作過《風中的早晨》、《散場電影》、《七月涼山》、《季節雨》等經典作品,尤其他為楊慶煌創作的《會有那麽一天》,直到今天依然被傳唱。馬兆駿19歲進入滾石擔任制作人,是迄今為止滾石歷史上制作人的最低年齡紀錄。2007年,因心臟病突發,馬兆駿意外離世,年僅48歲。…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12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五)

1974年,24歲的胡德夫首次在臺北舉辦"美麗的稻穗"民謠演唱會。2006年,56歲的胡德夫首次在內地公開演唱,同時榮獲第6屆內地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臺上臺下同唱《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的情景,令他淚濕眼眶,不能自己。

《匆匆》的唱片封面上寫著"音蕩的靈魂,回家的旅程",秉承著最初的誓言,胡德夫仍在唱,他要像郭英男那樣唱到84歲。

下篇:校園歌曲一、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相遇在民歌輕揚的季節裏,試圖用音樂創作來寫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拿起吉他自彈自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寫寫歌分享自己的心情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8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三)

中國現代民歌在一連串的抨擊炮火中,原本高層文化文藝界中的支持力量漸漸有改變立場的跡象,直到商品化的校園民歌席卷全島大專院校時,以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為代表的支持力量都轉向離去了。這也是為什麽評論認為商業介入是民歌運動終結的原因,但校園歌曲是民歌運動的傳承這一事實,使高層文化的轉向只是支持力量的變更,並未改變年輕人"唱自己的歌"這一初衷的延續。

中篇:淡江--《夏潮》一、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多年來的教訓,使我曉得該把"中國"和"傳統"分開了,該把"現代"和"西方"分開了,我想登高一呼:"中國就是我,現代就是我!"--民歌手李雙澤李雙澤1949年生於福建晉江,父親是菲律賓華僑。他幼年隨家人來臺,在中學時代開始畫畫,學吉他和唱歌。在淡江文理學院數學系畢業之後,曾經分別到西班牙、美國學畫。在西方音樂的熏陶下,他在回臺後每周定期在臺北哥倫比亞咖啡廳演唱西洋歌曲,被譽為"臺灣的鮑勃?迪倫"。…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7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二)

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71年11月,創辦人洪建全先生基於關懷社會的理念創辦了此基金會,由洪敏隆夫人洪簡靜惠女士運籌帷幄。創辦之初,他們希望通過教育、出版、公益等活動從事長遠且不易推行的文化紮根工作,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福祉、建立一個人文社會。"面對臺灣三十多年來的社會變化,基金會持續堅持原創精神,積極主動地響應時代潮流及社會趨勢,出錢出力,並從參與中體會"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使命感,展開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文化推廣工作。…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5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一)

(1970年代的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疆界本身的阻隔感,在這穿梭過程中逐漸變得通透;而疆界與疆界之間的野地,也長出一些花花朵朵,可能不起眼,但,那是生命出發的地方。



—紀實影像導演《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作者張釗維



1970年代是臺灣社會最動蕩的年代,也是臺灣文藝思潮發展與反省的年代。

臺灣的經濟剛剛開始起飛,雖然在經濟上擁有傲人的成績,但在政治地位上卻面臨迷失自我、飽受打擊的困局。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到1978年的臺美斷交,以及陸續與日本等30多個國家斷交,臺灣社會呈現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其中包括蔣介石逝世。…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5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3 綻放(上)

(1977-1983年的民歌小孩)

如果沒有金韻獎,可能就不會有木吉他吧。

如果沒有木吉他,我們可能就聽不到《散場電影》https://youtu.be/wjiA8JQeeQ4那麽好聽的歌吧。

如果木吉他沒有成功,李宗盛可能就不會持續寫歌吧。…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六)

那個時候,民歌排行榜是靠聽眾寄明信片來統計,真的就有聽眾號召周圍的同學多寫明信片投給心儀的歌手。買不到或買不起唱片,學生們就自己跟著電臺的節目翻錄一卷卷的錄音帶,而"代客錄音"的業務也相應出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創作歌謠排行榜"一開始本以民歌為號召,《民生報》記者涂敏恒為此還寫了一篇現代民歌發展小史,提到黃曉寧、洪小喬、胡德夫、楊弦、李雙澤與"淡江事件",並特別強調其中的"民族情感",然而後來主辦單位根據音樂學上"民歌"的定義,為免混淆,把此一票選活動定名為"創作歌謠排行榜",其宗旨即為"鼓勵創作,以期提高歌曲的水準"。…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四)

當時西洋民歌演唱會也有在戶外演出的,如假日公司自1975年起一年一度舉辦的"假日鄉村民謠演唱會"。但在中文現代民歌演唱會方面,淡江的這一場可以說是第一次。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他們一再重復地叮嚀/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他們一再重復地叮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一再重復地叮嚀/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裏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這裏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美麗島》詞:陳秀喜改編:梁景峰曲:李雙澤李雙澤對於"中國現代民歌"代表人物楊弦"表示欽佩,但他不喜歡楊弦的做法,因為所謂民歌就是要大家都能上口,不能加進太繁復華麗的旋律,太具西洋音樂的色彩"(呂欽文,1976)。…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1 往事(上)

【第一章】 往事

(1975年前的臺灣流行音樂)你不要對流行歌曲毫無敬意,持有成見,你以為人類的情感,已經由那些古典大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表達凈盡了嗎?——音樂家盛家倫



臺灣在日本侵占時期(1895-1945)的流行音樂主要包括傳統民歌(南管、北管、歌仔戲)、日本侵占時期被稱為"那卡西"(走唱)的日本風格音樂及1920年代至1940年代流行於內地的"時代曲"。

臺灣唱片的普及是在1925年,每片只賣三五角的小型唱盤開始發行,材質采用厚紙板塗賽珞珞。…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8:3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1 往事(下)

唱片公司也開始培養本地第一代詞曲創作人才。1960年代末期,臺灣樂壇上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詞曲創作者,他們對於本土原創作品的關注和努力,使得流行音樂又重現生機。他們當中的代表者—莊奴、左宏元、劉家昌、孫儀、湯尼也是從那段時間開始受到大眾的矚目。



                                                       (台灣影壇三代女神[左起]林青霞、甄珍、胡因夢)…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8:30pm — No Comments

劉煥雲·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發展之研究─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7)

在推廣陶藝方面,陳俊光老師可說不落人後,除了苗栗縣政府或其他政府政府單位會定期邀請甕之鄉舉辦的活動外,甕之鄉窯業仍不斷的從事陶藝的教學,提供民眾一個了解陶藝文化的學習場所,使得苗栗傳統陶瓷技藝得以繼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苗栗陶藝所蘊藏的客家文化之美。

從以上葉昌玉與陳俊光的創意範例可知,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必須結合文化與創意,並具有在地特色,才能把握文化創意產業永續發展之契機,以及營造在地品牌。…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8:17pm — No Comments

劉煥雲·文化、創意與地方產業結合發展之研究─以客家工藝產品為例(6)

二、陳俊光的陶瓷工藝作品

陶瓷工藝是從原始時代土器發展而成,中國傳統土器在西元 5000 年前已經出現在黃河流域地區,土器上又繪以彩紋而成為彩陶。《考工記》提到「搏植之工:陶。」其中陶,指的就是陶瓷工藝。工有陶(即是製陶),各工匠各司其職,以為民器。可知,陶藝之起源甚早,乃是順應人生活之需求而生。無論是黑陶、灰陶,加上天然釉藥,而變成陶器,豐富了陶瓷之色彩與種類〈高橋宣治,1988,12〉。…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8:17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