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 要:整部《金瓶梅》在處理紛繁覆雜的人情世故內容,縱橫上下的社會各個層面勾連,都能結構得絲絲入扣,鋪陳得井井有條,以至於雖有一些對其他作品抄襲“鑲嵌”其中的情節,也不能夠亂其宗旨,擾其主線。這與笑笑生采用對比互襯,多維度視域設置,以及敘述視點轉換移動的敘事思維構成,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正是采用了“熱”與“冷”的視域設置上的交替與對比,並運用熱中含冷,冷中有熱,冷熱互襯的敘事方略,產生了閱讀視點焦距的多次重合,成就了閱讀視野的開闊,成功塑造了立體可感的眾多文學人物形象,才有了生動感人的小說故事的流傳。一部說不盡的《金瓶梅》,笑笑生敘事技巧的成功經驗,已然是後來中國章回小說巔峰時代行將出現的一個先兆。
作者簡介:曾慶雨(1961-),女,四川成都人,雲南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和研究。
…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22, 2017 at 8:11pm — No Comments
其二,依照“熱”的視域設置,笑笑生在很多對財與色的情節鋪敘與人物行為描寫中,大多是以第一敘事主體為主的講述方式來進行。諸如,王婆為西門慶勾搭潘金蓮定下的“挨光”計策(第三回);以及更多涉及到官場上的行賄交易情節的描寫等,諸如西門慶賄賂相府為己脫罪一節(第十八回)。尤其是以“偷窺”、“偷情”一類的高熱視點掃描,來寫情色之欲的難以控制和易於利用。並以此為支點,輻射到對整個故事內容的編排,情節線索的推進,人物心性及個性的刻畫等諸多方面,可謂是慧心獨具的一種敘事方式。關於這一方面,已有學者做出如此論述:“《金瓶梅》中的偷窺與竊聽描寫與偷情故事一樣具有敘述策略,不僅具有文學意義,而且具有文化意蘊。”[9]p149…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22, 2017 at 8:10pm — No Comments
● 記者張瑩琦
每隔兩三年,格非都要將《金瓶梅》拿出來重讀一遍。20多年來,光筆記就整理了100多遍。格非說,《金瓶梅》是這樣一部作品,它等著讀者成長,只有你成熟了,才能跟書裏的某些東西完成對話。
格非第一次與《金瓶梅》相遇是在1987年。適逢《金瓶梅》刪節版“內部發行”,學校通知,有研究需要的教師可以提交購書申請。23歲的他當時還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寫作教研室的助教,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打了報告,沒想到獲得批準。由於此書過於“珍貴”,拿到手後,格非並沒有坐下來好好閱讀,而是忙著四處向人炫耀。一群人興奮的目光投過來,兩個月後,書失竊了。…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22, 2017 at 8:09pm — No Comments
等級控制也是我們由來已久的傳統了。中國特權政治的基礎,是身份倫理(status…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5, 2017 at 11:31pm — No Comments
二、中國目前的社會意象
中國目前盛行的社會意象,無疑是相當混雜的。社會意象最常體現在話語之中。現今中國至少存在著三套與社會意象有關的話語,一是官方的,一是民間的,一是學術的。官方話語固然體現了主流意識形態,但本身也處在“與時俱進”的重塑過程之中。民間話語既有世代相傳的慣常想象,也有當下體驗凝聚而成的常識感覺。學術話語則集中了學者基於抽象學理的探究而傳播開來的觀點和看法,其中不乏舶來的理念。…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社會意象是社會成員理解和期待自身社會存在的方式,既是事實性的,也是規範性的。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必須形成和構建與之相應的現代社會意象。目前中國盛行的意象,無論是社會叢林型的,還是編戶齊民型或階級沖突型,抑或是差序格局型的,多有不適應現代社會運行的複雜機制之處。本文在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意象的關鍵問題之後,圍繞著現代社會治理的願景,提出建構適合中國價值的現代社會意象的核心理念維度,即以權利制約權力、以功能替代等級、以道義整合利益,並認為社會生活內在正當性的建設乃當務之急。
一、社會意象的視角…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3,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18 再賦予人性的精神醫學 (Psychiatry Re-humanized)
良久以來(事實上已有半世紀之久了)。精神醫學試圖以機械作用的觀點來解析人類心靈,因而對心理疾病的冶療,也光是從技術上著眼。我相信這場夢已經過去了,現在地平線上隱約可見的,已是人性化的精神醫學,不再是心理學化的醫術了。
一位醫師如果仍然認為,自己的角色主要是一個技術員 (technician),那麽他應該坦白承認他所看到的病人只不過是一部機器,而無法看到疾病後面的人。
一個人並非許多事物中的一件事物,事物是互相牽連決定的,而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March 1, 2017 at 11:00pm — No Comments
17 精神醫學的信條
我簡直無法想像,會有一個人是完全被制約住而沒有絲毫的自由存留。因此無論是神經官能症甚或精神病患者,都會有殘餘的自由,不管所存留的自由有多少。
事實上,即使是精神病,也不能觸碰到一個人最深的人格核心。
我記得有位大約六十歲的病人被帶來看我,他罹患聽幻覺已有數十年之久。 當時,我面對著一個衰敗的人格 (personality)。不出所料,他四周的人都認為他是白癡,但我卻發現他身上輻射出一種多麽奇異的魅力! 他從小就想要作神父,然而他卻只能享受到星期天早上在教堂唱詩班中唱聖歌的快樂。陪同他一起來看我的姊姊訴說,他有時會非常激動,但最後總是能恢復自我控制。
我對這個病人非常的精神動力很感興趣 (underlying…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6, 2017 at 9:00pm — No Comments
郁達夫可能並不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但卻屬於最有性情、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作家。魯迅之外的五四小說,到了郁達夫才真正傳達出某種令人心靈悸動的力量。《沈淪》稱得上是除了魯迅《狂人日記》之外五四時期最值得關註的小說,它最早透露了郁達夫的感傷情懷和頹廢美學,同時氤氳著一種萎靡不振的陰柔氣息,這種陰柔氣息的形成最終可以追溯到作者孱弱多病的身體[1]。…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14pm — No Comments
從這個角度說,《沈淪》最終生成的是與民族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現代自我和主體。郁達夫在無意識中與民族國家所需要的意識形態達成了吻合。或者說,郁達夫的主體是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所“質詢”的結果。阿爾都塞在其著名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一文中指出:“借助主體的範疇的作用,總體意識形態將具體的個體當作屬民招呼或質詢。”[10]這種“質詢”類似於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字眼“召喚”,所謂祖國在召喚,人民在召喚,“總體意識形態”正是通過這種召喚,使個體變成自己所需要的主體。正像有研究者所進一步闡釋的那樣:“整個意識形態的落腳點是主體(社會中的個體),將人建構為主體是意識形態的任務。”[11]所以看上去郁達夫的《沈淪》似乎寫的是個體感性的覺醒,其實證明現代自我從一開始就與民族國家的詢喚結合在一起。魯迅同樣自覺地響應著故國的召喚。這就是《自題小像》(1903年)中袒露的心跡:“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即使“荃不察”,仍無怨無悔。…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13pm — No Comments
三、愛欲以及壓抑中的主體性問題
《沈淪》也標志著郁達夫在現代文學中最早涉足了“愛欲”這一畛域。正是郁達夫對愛欲主題的獨特處理,構成了使郁達夫與五四其他小說家區別出來的重要特征。
伊藤虎丸曾認為郁達夫的《沈淪》“是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最早提出了性的問題”[28]。但是郁達夫是在什麽意義上提出了“性”這一問題,他又是怎樣建構了“性”的話語,伊藤虎丸卻語焉不詳。事實上,郁達夫的小說中絕少對“性”的問題進行直接探討,也缺乏赤裸裸的性描寫,甚至不像茅盾早期小說那樣直接涉獵“性”。與其說郁達夫“最早提出了性的問題”,不如說他觸及了“愛欲”。郁達夫小說中的“性”也由此可以置換成“愛欲”。或許只有借助於“愛欲”的話語,伊藤虎丸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理解。…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12pm — No Comments
郁達夫的主體之建構,也正與壓抑相關。他正是在壓抑的話語中生成愛欲的主體。壓抑在他並非一種歷史的負面因素,恰恰是主體建構的機制。首先,正是壓抑使郁達夫發現了欲望,由此這種“欲望的發現”便呈現為一種悖論般的情境,恰如柄谷行人所說:“所發現的肉體和欲望,乃是存在於‘肉體的壓抑’之下的。”這種肉體的壓抑,最終則轉化為主體和柄谷行人所謂“內面(主觀)”的一部分。這種壓抑的內化是基督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層面。據《馬太福音》,耶穌說:“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奸淫了。”這與毛澤東時代“狠鬥私心一閃念”異曲同工,其實是把懺悔和自省內在化的一種形式。這種壓抑的內化過程同樣存在於郁達夫的小說中。…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12pm — No Comments
福柯把諸如“性”、“主體性”以及現代性的裝置都看成是一種話語以及話語的歷史實踐,卡勒指出:“在福柯的理論中,‘性’是由與各種社會習俗和實踐聯系在一起的話語建構起來的:就是醫生、神職人員、行政官員、社會福利人員,甚至小說家們用以對待他們認為是性行為現象的各種話語。但是這些話語把性描述為先於其本身而存在的東西。”[39]而福柯則認為“性”是被建構出來的。福柯告訴我們是先有了關於性行為現象的各種話語,然後才建構了性。但人們通常都會覺得肯定是先有了性,然後才有關於它的話語。這種常識式的認識就是柄谷行人所謂的“顛倒”。而更重要的概念則是主體。西方的主體概念經歷了許多歷史階段和許多重要人物。而福柯與拉康,則是人類理解主體性的歷史進入20世紀的關鍵人物。有研究者指出:“福柯相信主體不是起源,而恰恰是產品和結果。……他一再強調,人和主體的概念都是學科建構起來的,是學科建構起來的知識。”[40]福柯顛覆的正是我們已往對人類的一些重大精神命題——比如性和主體問題——的認識。…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11pm — No Comments
四、身體性與審美主體的創生
疾病的文學意義之一是使作品中的人物意識到自己原來是身體性的存在。郁達夫發現了疾病的同時也就發現了身體。這一發現具有現代感性發生學的意義:現代小說最初的創生就與身體性建立了直接的關系[48]。…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09pm — No Comments
現代化時期的三個最偉大的“美學家”——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大膽開始的正是這樣一項工程:馬克思通過勞動的身體,尼采通過作為權力的身體,弗洛伊德通過欲望的身體來從事這項工程[59]。
可以說,現代性是重新塑造身體的過程。在馬克思那裏,美學的批判的重要性因此在於,揭示人的感性領域的異化處境,從而真正實現人的感性的解放。審美問題之所以值得關註,正是因為它與人的解放、價值理想、終極關懷等問題都有密切關系,“審美是價值問題重建自己的家園的地方”[60]。…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09pm — No Comments
這種“走”,很容易被引申為精神的旅程以及主體的歷程。郁達夫的主體,確乎是一種漂泊的主體,中心離散的主體,外在的形式是“感傷的行旅”,內在的形式則是在個體、愛欲與家國之間找不到主體的位置的生成。這種“感傷的行旅”往往是與疾病主題聯系在一起的,這也使郁達夫的主體同時具有畸零的特征。因此,有研究者用“畸病的作家”來概括郁達夫[69]。
而更有意味的話題是:郁達夫筆下畸零和漂泊的主體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種美學形式。從歌德的少年維特到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張看者,從蘭波本人到王爾德小說中的道連葛雷,從托馬斯曼筆下的疾病藝術家到黑塞小說中的哥爾德蒙,一系列畸零和漂泊的主體支撐了美學現代性。所以現代文學中的主體需要我們關註的一個層面,即是審美化的主體。《沈淪》中的主體同時也是經過了審美現代性洗禮過的主體,這種審美的範疇在主體性建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9:30pm — No Comments
今天的中國沒有可供朝拜的聖地,沒有提供心靈棲所的靈山;亦沒有建設社會所去往的方向,沒有共同感知的高尚與崇高。我們今天生活在哪裏?西門慶的後院裏,清河的繁花似錦裏。只是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欲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麽?
中國的媒體有一種奇異的功能,舉世罕有:即“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中央電視台年年都有的“感動中國人物”,似乎是一場舉國盛宴,而選中的人物,自然正面完美。
這種官營媒體的特殊動作,似乎也廣為社會所接受。在網絡上的體現,即“最美”。例如近日出現一系列的最美人物,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勇救學生,最美司機吳斌忍痛停車,最美路人托舉哥周沖救下幼童等等。他們不僅僅在官營媒體之中被高調列為英雄,在微博、論壇等公共網絡平台中,也多受到普通公眾的頌揚。…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31am — No Comments
今天的中國沒有可供朝拜的聖地,沒有提供心靈棲所的靈山;亦沒有建設社會所去往的方向,沒有共同感知的高尚與崇高。我們今天生活在哪裏?西門慶的後院裏,清河的繁花似錦裏。只是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欲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麽?
中國的媒體有一種奇異的功能,舉世罕有:即“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中央電視台年年都有的“感動中國人物”,似乎是一場舉國盛宴,而選中的人物,自然正面完美。
這種官營媒體的特殊動作,似乎也廣為社會所接受。在網絡上的體現,即“最美”。例如近日出現一系列的最美人物,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勇救學生,最美司機吳斌忍痛停車,最美路人托舉哥周沖救下幼童等等。他們不僅僅在官營媒體之中被高調列為英雄,在微博、論壇等公共網絡平台中,也多受到普通公眾的頌揚。…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5, 2017 at 10:29am — No Comments
16 泛決定論的批判 (Critique of Pan-determinism)
精神分析時常為人所詬病的即其所謂的泛性主義 (pan-sexualism)。但我懷疑這樣的譴責是否正當。因為我認為其更錯誤與更危險的是所謂的泛決定論,泛決定論忽略了人面對任何情境時有采取立場的能力。人並非完全被制約及被決定的,而是他自己要決定向情境屈服還是與之對抗?換言之,人最後是自我決定的。人不僅僅是活著而已,他總是要決定他的存在到底應成為什麽?下一刻他到底要變成什麽? …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2pm — No Comments
15 集體性神經官能癥 (The Collective Neurosis)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集體性的神經官能癥,同時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它自己的心理治療法以應付之。現時代的集體神經官能癥可以說是存在的空虛。存在的空虛是一種個人性的虛無主義(nihilism),而虛無主義可界說為生命沒有意義。如果現時代的心理治療學無法脫離虛無主義哲學的撞擊與影響,那麽充其量它只代表了集體性的癥狀,而沒有治療的效果。這種脫離不了虛無主義的心理治療,通傳給病人的並非真正人的圖像,而只是一張漫畫而已,雖然它不是故意這樣做。
首先,心理治療學有一個危險,將人看成不過爾爾…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12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