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應該承認,他自命不凡的性格在其間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有學者認為他的悲劇從根子上說是性格的悲劇,“而不是什麽民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失敗”。[5](P287)
然而,縱觀全書,雖然吳蓀甫的性格給人留下了不凡的印象,但無論是從作者的意圖,還是文本呈現的人物的豐滿程度來看,很難將他視為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式的人物,也很難將他的悲劇視為性格悲劇。他與趙伯韜的殊死拚殺,和在生死線上死命掙扎的工人間的對抗根本不是純然的個人氣質間的衝突,而是充滿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
茅盾曾說,他的《子夜》稟有“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像的企圖”,最初它涉及的范圍包括“農村的經濟情形,小市鎮居民的意識形態……以及一九三零年的‘新儒林外史’,——我原來都打算連鎖到現在這本書的總結構之內”。…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5:18pm — No Comments
在傳統的文學史著作中,茅盾的《子夜》通常被認為是一部展現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廣闊畫面的史詩性作品[1](PP244-254)。在有的學者眼里,《子夜》開卷那段對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鳥瞰式的描寫具有強烈的隱喻性質[2],它昭示著“西方現代性的到來”及相伴而來的西方勢力的入侵。[3](PP3-5)然而,單從那頗富刺激性的感性景觀層面而言,這段文字以及散見全書的描繪都市景觀的段落給人似曾相識之感。但隨著閱讀的推進,這些推想被一一否定:他所讀到的《子夜》是一部完全不同類型的作品。…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5:17pm — No Comments
豈不知,這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在作祟。然而,約翰·迪利認為:“符號學意識帶動了人類責任的轉變,因為它知道有符號,也知道符號的活動即指號過程遍布自然界……而且還彌漫滲透於整個自然界。
從前,‘人類的責任’主要是從文化方面,從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動負責,或者依照個人的社會地位連帶的責任去設想。很明顯這種責任已經擴大到了整個生命,因為人類行為的後果事實上影響到了存活下去的條件,這不僅就我們這個物種而言,而且包括與我們的生存密不可分的其他物種。”[16]256…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5:09pm — No Comments
(二)從個人到集體做勇於承擔責任的符號倫理
人在消費社會中,已經被普遍接受的常識認為,不管消費對人類和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必須把它作為使我們自己就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國家方針來追求。這種假說深入人心[15]78。
基於這種假說,各種媒體極盡所能地安插各類廣告。例如,漫遊汽車(Range Rovers)在美國的主要雜誌上買下正版的廣告,懇求道:“買一些東西吧,當然我們希望你們買———漫遊車;但是如果不可能的話,就買一個微波爐,一隻哈巴狗,一張劇票,一個滾腳筒。總之,買一些東西。”…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5:07pm — No Comments
後福特主義給大眾的日常消費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一是非物質形態的商品在消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服務越來越成為了商品;二是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生產控制和操縱著消費趣味和消費時尚。正如Humphery所言:“購物,即使是日常用品的購買,現在都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了其作為一種活動的地位,而簡直變成了一種體驗。它失去了一種物質性,成了一種文化事件。”[13]
在如上背景的消費社會語境中,在以身體敘述傳達的美學標準和身體敘述語境的自然和諧為中心的符號體系和視覺形象的教唆下,消費大眾患上了購物癮,成為了消費狂。只有在物質商品的刺激下,才能確定自我的主體性———我買故我在。從符號學…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以女性身體敘述的廣告,經常制造著產品與自然的和諧神話。例如,Vichy藥妝廣告中,曼妙身姿的女性浸泡在海水中;Chanel香水廣告中,海灘上留下女性胴體的印跡;SK II彩妝廣告中,在女性身上隨意“撫摸”的光陰;寶馬汽車的Logo在女性嬌美的身體上,從一個部位駛向另一個部位,在一上一下、一凸一凹中恰似行駛在自然中,意在探究自然的奧秘。
在前三個廣告中,藥妝與海水、香水與沙灘印跡、彩妝與光陰形成了隱喻式修辭關係。寶馬汽車廣告,則通過女性身體與自然路況之間的隱喻式修辭關係,傳達了駕駛寶馬汽車的舒適感。…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56pm — No Comments
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或“不喜歡”如此之多,緣於消費主體落入了由身體敘述的“象徵界”中。在這里,確立主體性的“孩子與父母模型”讓位於“消費主體與各種模特以及影視明星模型”。模特和明星充當了“形象大使”或“形象楷模”的角色,他們的身材成為消費主體確立自我主體性的“理想身體”。
於是,這些“理想身體”成為了廣告商爭奪的“稀缺資源”,理想身體便被各類系列化、產業化、品牌化商品
所包裝,進而被組織進廣告中了。與此同時,與理想身體對應,也產生出了各類設計師和一整套工業設計。消費主體在這樣的“象徵界”中為確立主體性,勢必效仿模特或明星為了保證自己具有完全符合完美標準的形體,而利用各種化妝技術、整容技術以及其他商品以消除不完美性的做法。…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53pm — No Comments
在當今社會也應該有類似的兩種生活,一面是對生活的敬畏,另一面是對生活的盡情享受。可是,現代傳媒,特別是其中的廣告,過分通過身體敘述,與性打擦邊球,給人們制造了一種只有狂歡而沒有敬畏的庸俗化景觀,讓人們產生了消費社會就該如此這般生活的鏡像化認同感,只浸侵於消費的快感而疏忽了對生活的敬畏。
這是以廣告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對消費者的教唆,難怪學界提出了媒介素養的理論,試圖想通過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來實現消費大眾向真正的自我回歸。
二、廣告圍繞身體敘述組合商品體系…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50pm — No Comments
在廣告中,身體敘述的狂歡化甚囂塵上,“身體”成為消費主義青睞的對象,“身體”尤其是女性的身體成為一種重要的加工原料,在大眾傳媒中泛濫成災。電視、網絡廣告中,各種美女以種種魅惑的姿態和表等待著視覺的消費,冷不防就會被點擊、被下載、被發送到手機。
各種“寶貝”應運而生,例如,汽車寶貝、足球寶貝、籃球寶貝、彩票寶貝等,成為眾多商業活動招徠看客的一個載體,成為促銷的有效手段。
筆者參觀了2012年成都國際汽車展後,發出了與媒體一樣的驚嘆:“哪里是車展,簡直就是展人!”
讓參觀者駐足的不是汽車,而是美麗而光彩奪目的人體,而且都是女性的身體,她們反倒成了被審視、被評估的對象,汽車反倒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44pm — No Comments
這兩例說明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形容體貌甚至方位都是意境化的、非具象的。而莊子更提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是乃大道。”
直到魏晉開始有了文人敘事作品,出現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貴族文人集團,開始了對人體的審美。例如,曹植《洛神賦》描寫洛神其膚色如綠波芙蓉、朝霞初升,肩腰苗條,長脖秀項,牙齒潔白、嘴唇鮮紅,神態閑逸,暗香襲人。這是對人體近距的審視。爾後人體審美逐漸風行[2]。但是,畢竟還是處於“神態閑逸,暗香襲人”的異項(標出項)地位。…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38pm — No Comments
媒介是信息的物質載體。身體要表達喜怒哀樂、社會盛衰、時代特點,均在面相骨骼上有所反映,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而身體是元媒介[2]。梅洛·龐蒂認為身體“本質上是一個表達空間”,“身體是我們能擁有世界的總媒介”。美
國的社會學家約翰·奧民爾認為:“身體是我們賴以棲居的大社會和小社會所共有的美好工具。”法國社會學家讓·波德里亞基於當前的消費文化,提出:“身體的
地位是一種文化事實。而在當前的消費文化中身體已經成為最美的消費品。”[3]消費社會中的廣告正是運用身體這種元媒介進行創意策劃。…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摘 要:自尼采對身體問題敞開遮蔽後,身體超出了文學藝術的表現,成為大眾媒體的聚焦點。在當代消費社會中,消費在經濟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消費環節的滯後會導致經濟的蕭條。特別是廣告商把身體作為廣告敘述加工的原料,充分圍繞身體組織商品。廣告具有刺激消費的作用。因而產品商和廣告商極盡所能地合謀廣告創意。
從符號倫理學的視野,對廣告中的身體敘述詳密分析,可以揭示出其發展中潛藏的危機趨勢,即從符號泛濫到生物圈災變。
一、廣告中的身體敘述
(一)身體敘述的“正項”地位…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5, 2020 at 4:19pm — No Comments
《蛙》中的姑姑一生糾纏於“誕生與扼殺”,不能擺脫“泥娃娃”夢魘般的追逐,冥冥中似乎有因果報應的回聲。這些攝人心魄的描寫顯然征用了民間風俗和信仰,讓人浮想與體驗,你大概不會簡單地斷言這是“迷信”,寧可暫時放下唯物的理論武器,把它看作是一種民間文化,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其實,年歲大一點從農村出來的人可能會記得,在過去的鄉野生活中,神奇、荒誕的傳說與幻想本來就植根於現實,和現實混淆,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後來我們接受了所謂唯物的科學的教育,才逐步拋棄了這種民間文化,思維也變得光滑與徹底。…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4, 2020 at 10:36pm — No Comments
不過,莫言畢竟只是小說家,他大概並不想提供特別的“思想”或者“歷史觀”,他對歷史的“文學敘述”主要出於感覺,他時常放縱這種感覺,在人性與欲望的曠野里奔走,卻不能停下來做深入的思索與把握。莫言的敘史既酣暢又世故,卻未能給讀者類似宗教意味的那種悲憫與深思,而這正是中國文學普遍缺少的素質。如果結合閱讀感受來進一步思考,會發現莫言也有他的缺陷。也許我們會問,這位天才卻又有些任性的作家刻意回避對歷史的正面描述與規律的探尋,有意在“正史”模式之外嘗試“野史化”的文學寫作,是否無意間也迎合當下那些庸俗的虛無主義與相對主義?在當今“去革命化”和“去意識形態化”的氛圍中讀莫言,雖然痛快,卻也可能會引發某種無常與無奈之感。
再說說莫言“重口味”的風格。…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6, 2019 at 4:03pm — No Comments
新時期以來,隨著意識形態的世俗化,不少作家開始“告別革命”,嘗試走出“正史”式的文學敘事模式。如《白鹿原》寫一個鄉村的百年演變,不再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而是一系列的“翻燒餅”和“折騰”,是沒完沒了的歷史劫難。這部小說在試圖翻轉以往的歷史“目的論”,結果卻滑向了古老的“河西河東說”,盡管如此,這部宣揚“循環論”的作品還是獲得很高的評價,因為人們還是看重它的所謂“史詩”的努力,習慣於欣賞以文學中的“大歷史”。…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6, 2019 at 4:01pm — No Comments
——兼說莫言獲諾獎的七大原因
溫按:最近我接連寫了3篇關於莫言的評論(其中一篇是和葉誠生合作的),但願不會被看作“湊熱鬧”。其實我是力求對莫言創作的得失都有所領悟分析,不是一味捧場,也不是刻意貶損。這一篇最近刊載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上,其開頭部分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做了七個方面的分析。(此處刪節,內容可見本人新浪博客。…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6, 2019 at 3:59pm — No Comments
所以我把中國的政治體制總結了幾點:第一,只要共產黨能夠維持其政治主體的地位,多黨制不可能,但這是“開放的一黨制”。這跟多黨制不一樣,跟新加坡的一黨獨大也不太一樣。如果一個政黨被幾個家族、一些利益集團壟斷了,那就很危險了。那麼怎麼開放?我覺得中國有很多經驗。中國傳統上只有皇帝這個職位不開放,其他都是開放的,有很多的歷史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最高領導人也不是終身制,這個職位也是開放的。共產黨在不斷把新興社會階層吸納到黨內也促成了執政黨更加開放。 …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5, 2019 at 11:17pm — No Comments
我把西方稱為外部多元主義,它是先有市民社會後有國家的,它有不同的社會力量,所以一個國家可以有幾個政治過程,可以三權分立。但中國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就是皇權,秦始皇以後一直是先有國家後有社會,皇帝只能有一個,所以只能有一個政治過程。那麼怎麼做,才能讓統治比較有效?那就是把一個政治過程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決策,第二段是執行,第三段就是監察。這是漢制,確認了以後,一直到晚清。現在也是這樣,有點類似。那麼現在要解釋的就是,皇權怎麼轉變到現在的黨權?怎麼看我們這個黨?
共產黨其實不是像西方理解意義上的政黨。我的解釋是,“黨權”就是“組織化的皇權”。以前的皇帝是個人,是家庭,現在黨是一個組織。在這個轉型中,西方有些概念是幫助了我們的,比如“民族主義”、“主權”、還有列寧主義式的政黨。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正是表現在這些地方。這是馬克思主義真正的中國化。 …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4, 2019 at 10:48am — No Comments
中國除了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外,還有國有企業這個經濟部門可以調節經濟。
我認為全球經濟未來會越來越波動,所以中國怎麼做都不會放棄這個國有部門。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中國幾千年就是這樣。當然這三層資本之間,邊界在哪里,每一個朝代都在變化,每一個時代都在變化,改革開放40年里也有變化。現在要中國回到毛澤東時代,完全沒有民營經濟,是不可能的。現在就是政府跟市場之間取得平衡的一個問題,在中國就是混合經濟和諧的問題。
展望2035中國政治:開放的一黨制、以黨領政、三權分工…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4, 2019 at 10:47am — No Comments
展望2035中國經濟:“三層市場”論
中國是個文明國家,但是文明國家不是一種道德概念,就是說它一定是好的或者壞的。任何一個文明都有它的優勢劣勢,不光有好的。現在很多人要把中國模式叫做世界上最好的,也不科學。我們好多東西要重新回顧。中國未來30年,到2035、20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會怎麼樣?我覺得如果用中國自己的文明觀點來看,遠遠要比用西方的理論預測有效得多。
中國未來30年,經濟制度是什麼樣子的?現在中國講mixed economy(混合經濟),我覺得沒有講清楚。西方把中國看成是state…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4, 2019 at 10:36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