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圖:茅盾與左翼都市敘事中的欲望表達(1)

在傳統的文學史著作中,茅盾的《子夜》通常被認為是一部展現了上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廣闊畫面的史詩性作品[1](PP244-254)。在有的學者眼里,《子夜》開卷那段對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鳥瞰式的描寫具有強烈的隱喻性質[2],它昭示著“西方現代性的到來”及相伴而來的西方勢力的入侵。[3](PP3-5)然而,單從那頗富刺激性的感性景觀層面而言,這段文字以及散見全書的描繪都市景觀的段落給人似曾相識之感。但隨著閱讀的推進,這些推想被一一否定:他所讀到的《子夜》是一部完全不同類型的作品。

《子夜》是都市文學的另一種新樣式——左翼都市敘事的范本。它的敘述焦點不再是個體的精神歷程,而革命、階級、民族、歷史潮流這些大寫的字眼佔據了文本的顯要位置,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損害藝術價值為代價的。而且在下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審美上的缺陷並不是出於茅盾個人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是左翼都市敘事的必然結果。因此,《子夜》的敘述重心與新感覺派作家和張愛玲有了根本的不同。它由都市中的個人生活領域轉移到了有關中國社會的宏大敘事之中,集團和群體的意願在作家眼里成了至高無上的追求目標。這使得它對都市生活中欲望的書寫方式也相應地產生了一系列變異。


熟悉《子夜》的讀者會發現,由於敘述重心的變化,作品文本中所蘊含的欲望主體也發生了相應的置換。在它容納了宏大的社會畫面的敘述框架內,盡管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等出沒其間,他們有著各自形形色色的欲念和追求,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並不是茅盾關注的焦點。

在《子夜》中,欲望的主體不再是新感覺派作家和張愛玲的文本中那些深陷於塵世羅網之中的俗人,而是某種非人格化、非個人化的群體:準確地說,是效力於革命事業的無產階級,是向往顛覆現存政治、社會秩序的民眾。

在20世紀左翼的革命話語中,正是這一非個人化、匿名的民眾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佔據著價值階序中的顯要位置,並進而成為持久的革命激情與衝動的源泉之一。[4](PP259-285) 
從表面上看,《子夜》描述的是精明、強悍的實業家吳蓀甫的悲劇。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王超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2]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美國]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M].毛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陳建華.百年醒獅之夢的歷史揶揄——“群眾”話語與中國現代小說[A].“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