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剛·進入消費的“身體敘述”:一個符號倫理學分析(3)

這兩例說明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形容體貌甚至方位都是意境化的、非具象的。而莊子更提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是乃大道。”

直到魏晉開始有了文人敘事作品,出現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貴族文人集團,開始了對人體的審美。例如,曹植《洛神賦》描寫洛神其膚色如綠波芙蓉、朝霞初升,肩腰苗條,長脖秀項,牙齒潔白、嘴唇鮮紅,神態閑逸,暗香襲人。這是對人體近距的審視。爾後人體審美逐漸風行[2]。但是,畢竟還是處於“神態閑逸,暗香襲人”的異項(標出項)地位。


最後,在西方,自古希臘開始的人本主義傳統,使“身體”在其文化傳統中沒有被完全淹沒,盡管如此,在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的雙重力量下,身體也依然被壓抑或者懸置,身體的存在往往是不被思考的。

從19世紀末期的尼采開一直到20世紀,西方哲學
開始走上了對理性主義哲學反轉的道路。尼采開始關注到了被理性主義哲學忽略的身體存在,由此西方學界敞開了被埋沒的“身體”問題,哲學範式出現了由意識哲學向身體哲學的轉向。尼采、梅洛·龐蒂、福柯都是這一轉向的關鍵人物[5]

與之同時,大眾傳媒的圖像轉向,更使得身體敘述成為了大眾熱捧的文化類型。例如,各種明星充分運用婀娜身姿或帥氣外形代言廣告。

因此,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隨著圖像轉向,身體敘述從文字媒介轉向視像媒介,才真正加速了身體敘述從標出項向正項(非標出項)地位的翻轉。


(二)身體敘述的“狂歡”表征


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身體問題的翻轉,是一種符合歷史發展步伐的時代性進步,是人對自我的認同———這是身體敘述“狂歡”表征的思想基礎;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工作越來越以信息為基礎,職業和工作越來越白領化,休閑時間越來越多,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熱情高漲——這是身體敘述“狂歡”表征的社會基礎。

在這兩個基礎之上,傳媒迅速發展,符號領域大面積擴張,使得生活方式和消費主義話語變得流行,大眾傳媒成為了有閑有錢的消費大眾自我認同的鏡子。而且隨著媒介的圖像化轉向,這種趨勢愈演愈烈。



[2]彭逸林.對消費社會身體景觀的文化反思[J].重慶大學學報,2003(5).
[5]陳迎輝.大眾傳媒中的身體倫理[J].傳媒觀察,2012(5).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