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應當說,魯迅的確是中國現代藝術思想的先知先覺。“罪惡首受美而變形,又復被美所暴露”這句話說得雖然拗口,但是準確地比亞茲萊版畫美艷的反諷意義了:“美”因罪而得,因此“變形”,這種形式背後的意義,靠“美”而表現出來。這是反諷的“美”,只是我們在今日才能體會魯迅這一層深意,當時絕大多數唯美主義者,還只能欣賞其怪誕與神秘。也難怪,中國文藝界當時還停留在贊美泰戈爾式的溫情甜蜜之中。當年喜歡用“琵雅茲侶”“翡冷翠”“曼殊菲兒”等雕金鏤玉譯名的徐志摩,並不覺得他的譯法艷俗,更沒有覺得他在嘲弄自己的艷俗,今天用“翡冷翠之遊”名義做生意的旅遊廣告商,才是在坎普。
因此,本文的結論是:洛可可與唯美主義並非西方坎普的前驅,三十年代以月份牌美人為象征的唯美傾向,也不是中國坎普的先行者,雖然他們都可以成為今日坎普的資源。魯迅對比亞茲萊的敏感分析,是當時學界的獨響,倒是我們今天理解坎普的楷模。…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8, 2021 at 11:23pm — No Comments
20世紀高迪在巴薩羅那的幾棟建築,的確有意仿洛可可,堆砌過度,可以說開了二十世紀坎普建築風的先例,實際上今日的後現代建築,包括鳥巢、水立方、央視大樓,都得益於某種程度上“技巧過度”的坎普風。在建築上,在工藝美術上,坎普不一定會讓觀眾覺得可笑,因為現代城市千篇一律的方盒子建築實在太多了。有時候蓄意坎普,是必須以艷俗才能吸引人,這就是為什麽奢侈品名牌廣告特別熱衷於坎普風,否則在整個百貨店大堂的滿目琳瑯中,無法吸引目光。
至於19世紀唯美主義,其典型人物王爾德,幾乎被捧為坎普的大聖人。王爾德頭戴天鵝絨黑帽,身著有蕾絲滾邊的衣服,穿黑絲長筒襪,胸前佩了一朵玫瑰,有意招搖過市。這是否坎普?應當說是,當時是,今日也是。坎普在歐美的興盛,與一個文化背景,就是同性戀運動中的變裝風格。因為這是與“變裝皇后”(Drag…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7, 2021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坎普並不是諷刺俗藝術,坎普諷刺賣弄俗藝術,因此坎普在某種程度上對俗藝術保持尊敬。現在瘋狂流行的“抖音”文化不會是坎普,只是俗的展示,會有藝術家出來拿抖音作坎普。開心麻花人物的名字聽起來像西方人(夏洛特、愛迪生、李茶),拿崇洋風開心的坎普風,對觀眾的外語知識有起碼的要求。因此據說他們的熱心觀眾“90%以上是……都市中有品位,有購買力,有影響的精英達人”。
…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4, 2021 at 11:00pm — No Comments
3 坎普期待被誰欣賞?
文化學者徐賁把坎普譯成“敢爆”,他認為坎普“是一種亞文化政治的體現,它也是一種邊緣者因易受傷而以自損求自保的生存方式”。[5]把坎普看成邊緣群體的文化鬥爭工具,無助於我們理解坎普。張法譯成“堪鄙”,他認為坎普是當今藝術界對大眾文化的一種新的把握。[6]他們都是從文化政治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實際上坎普拒絕讓人當真的,它使用艷俗來反艷俗。坎普是個風格學問題,針對的不一定是值得“爆”或“鄙” 的重大文化政治問題。早在伊舍伍德已經把坎普分成“低坎普”(low camp)、“高坎普”…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1, 2021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我們可以再舉幾部電影的例子。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坎普電影,做得非常迷人,在他1989年的電影《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又譯為《情欲·色·香·味》),演技與戲劇化長鏡頭調配,裝腔作勢達到了華麗的極致,但卻把食欲與性愛這種電影套路狠狠做過了頭。塔倫提諾的電影《低俗小說》(Pulp Fiction)可以說是坎普智慧的傑作,它把美國電影好幾種太常見的類型(黑幫片、強盜片、兇殺片)做得一本正經,對這些俗文化的英雄類型做了色彩華麗的風格性調侃。最新的坎普電影,不能略過《死侍》系列。反英雄,調侃性髒話連篇,風格獨特,成為漫威電影中的一個奇葩,深受喜愛。…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8, 2021 at 11:00pm — No Comments
2 什麽是坎普?
各種詞典,包括以精密準確著稱的《韋伯斯特詞典》,越解釋越糊塗:“平庸、陳腐、誇張等,達到如此極端,以至於變成好玩,或有一種變態的複雜的吸引力。”這話大致能懂,但究竟如何做到卻語焉不詳。既然桑塔格警告在先,我們論證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尤其是因為坎普經常搞砸:不管是開心麻花的失敗之作(剛出品的《李茶的姑媽》尤其如此),還是D&G,需要“過頭”的坎普真的過了頭,讓觀眾覺得討嫌。這也讓筆者明白:坎普的定義必須更準確,不然後果嚴重,不僅鬧個觀眾不開心,藝術產業經濟損失慘重。…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rch 24, 2021 at 11:00pm — No Comments
1 坎普在中國越來越多
“坎普”(Camp),是一個非常細膩微妙的風格學問題。這本是個老題目,它在當今中國藝術中也已經成為常見風格,只是國內藝術界不太清楚他們見到的是坎普,甚至創作的是坎普。為此本文考察國內外坎普藝術的實例,並且做一個關於坎普的根本機制的分析。西方有關“坎普”的研究從20世紀五十年代起,已經有大半個世紀;中國學界也有許多嚴肅的探討以及一般的漫談。但由於這概念過於精細,一直沒有說清楚,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也平添了不少困惑之處。…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March 18, 2021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原題《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重返自然的啟示
城市—鄉野,人造形象—自然景物,艷俗—平淡,這些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揭櫫了文化的轉變和人性的兩極。從城市化的人形象符號的重壓中逃脫,轉向質樸的原生態的自然,就是抵制人為視覺的暴力和壓制的一種策略。隨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生態的惡化,這種策略的重要性日漸彰顯。因此,我們不得不從視覺文化的角度,來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6, 2021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原題《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都市化的社會,媒介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特征,必然轉向一種對形象化生存的訴求。從社會學角度看,這種社會與文化形態內在地要求形象作為一種符號化環境;反之,形象的生產和消費,又反過來強化和維系著這樣的社會與文化的內在要求。兩者是辯證的互動關係。…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3, 2021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原題《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從以上趨勢性的發展來看,一個結論是合乎邏輯的,那就是,當人類社會越來越都市化(現代化),我們的視覺對象越來越複雜多樣,而我們的視覺經驗也越來越複雜敏銳時,在歷史比較的意義上說,現代人與古代人相比,他們的視覺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就好像人對美食的需求隨著飲食水平提高而攀升一樣(所謂“食不厭精”),人的視覺需求也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日益提高。我們已經不滿足於那些單純的自然形態的視覺形象,在其複雜性、視覺沖擊力和聯想等方面,現代文化已經走得很遠了。只要我們對當代視覺文化稍加注意,就不難看出這個傾向。舉電影為例,電影在視覺效果的發展方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無論的畫面的逼真性,還是場面的視覺沖擊力等諸多方面,都已達到了傳統文化難以想像的地步。在這個意義上說,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高科技電影,不但創造了新的視覺現實,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對電影的視覺需求。…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1, 2021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原題《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內容提要]本文討論了當代視覺文化的一種悖論性現象:人為設計的視覺形象的膨脹和自然形象的匱乏。於是,人們從刻意策劃的人為形象文化中逃避出來而親近自然,便成為一種潛在需求和衝動。通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分析,作者認為這是現代文化的都市化過程中必然的現象。因此,作者提出,視覺文化的生態和諧,是一個必須注意的文化問題。
視覺與生存…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29,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貢布里希認為,畫家心中有某種“圖式”制約著畫家去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即便是同一處風景,不同的畫家也會畫出不同的景觀,因為他們總是“看到他要畫的東西”。假如說畫家的眼光還有點神秘難解的話,那麽,用庫恩(Thomas S.Kuhn)的科學哲學的術語來說明便很簡單了。庫恩認為,科學理論的變革與發展實際上是所謂的“範式”的變化。
在他看來,“範式一詞有兩種意義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著一個特定的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另一方面,它指謂那個整體的一種元素,即具體的謎題解答”[4](P175)。…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5, 2020 at 5:00am — No Comments
另一種看法認為,視覺文化研究集中在視覺性上。英國學者海伍德(Ian Heywood)和塞德維爾(Barry Sadvwell)就提出,視覺性的研究可依據視覺現象的四個不同層面來分析:
第一,在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實踐層面。在構想“他者”的政治和倫理實踐中,在每天的社會體驗中,這種意義實踐確立了我們的經驗結構,也建構了從藝術、新聞到人文科學等活動中的視覺範式。
第二,晚近出現的解釋性問題結構(關於看的不同方式的種種理論敘事),它帶有某種探索視覺秩序的社會學和政治的經驗性承諾。…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3, 2020 at 11:17pm — No Comments
視覺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最為突出的現象乃至於模式,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學者如波德里亞、德波、詹姆遜、費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當深刻的論述;我們國內的一些著名學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將視覺文化,作為其主要的研究內容。
美學界近來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爭論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其實也是視覺文化所帶來的審美方式的嬗變。關於視覺文化,已有了數量眾多、影響廣泛的論著,那麽,我們這個討論是否還有其獨特的意義?我們談論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又在何處?…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3, 2020 at 11:15pm — No Comments
3.總結和討論
分析“哪咤鬧海”的目的,是為了探尋中國人俄狄浦斯情結和心理發展的特點。有必要從紛亂的材料中跳出來,總結一下提出的假設,並和類似研究作比較:
第一個假設是中國人的幼年關係中母親的重要作用。這影響到中國人各期的發展都延長。這一點有些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曾文星總結提出,[24]中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有這些特點:“口欲期”延長,“性蕾期”繼續享受“小孩”階段,“潛伏期”社會要求的突然增加,“潛伏期”和“青春期”的階段都較長,緩慢進入“生殖期”。徐靜也指出:…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7, 2020 at 5:35pm — No Comments
《淮南子·地形訓》:“正土之氣,禦乎埃天。埃天五百歲生缺,缺五百歲生黃埃,黃埃五百歲生黃澒,黃澒五百歲生黃金,黃金千歲生黃龍,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陰陽相迫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黃海。“龍的變化性體現在本身是千變萬化的,並無固定模式,固定形態、固定形象。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龍概括為“八能”;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能潛能飛。對龍的變易無窮的本質特征,講得最透底、最充分的首推晚年孔子《易傳》,特別是新發現的帛書易傳。在帛書易傳《二三子》的一開頭,孔夫子一連三次講了“龍大矣”,作為龍德的顯著特征,實質上是逐層深入地闡發了“龍變易無窮”的基本觀念。二是六位時成,待機而動。中國的“龍之易”有二重性:龍既是變易無窮的,又有變化有道的;龍的變化之道與時機、機遇是緊密聯系的。…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7, 2020 at 5:34pm — No Comments
這實際上也是俄狄浦斯情結的一種形式,弗洛伊德曾經提到過,[21]“來自於母親的性吸引力不久會在對她的生殖器(他以為那會是一個陰莖)的渴望中達到頂點,直到後來他才發現女人沒有陰莖。……然而,他的強烈渴望固定在女人的陽具這一對象上。……盲目地崇拜女人的腳和鞋表明他僅把腳當作了他曾經崇拜過的、後來又失蹤的女人的陽具的替代性象征;這也是清楚的,喜歡剪女人頭髮的反常者,扮演了閹割女性生殖器的行為者的角色。”
當然,拉康在這方面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理論認為,…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6, 2020 at 12:27am — No Comments
一般來說,上面的假設只適用於主流文化或曰強勢話語。而按通常的觀念,太乙真人和他背後的道教文化實在算不上主流文化,許多人認為中國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是這樣的嗎?
首先,道家和道教是有分別的,兩者的學說有很大的出入,一個是哲學,一個是宗教,[15]而道教的來源有許多複雜的成分,總的來說,有幾個部分:古代的民間巫術,神仙傳說和方術,荊楚文化的道家哲學及黃老思想,漢代陰陽五行化了的儒家經學和讖緯神學,[16 17]其次,在中國文化中,文化主體一向是“兩家(儒家、道家)、兩教(佛教、道教)構成,四者以儒為核心形成一種共同體。”…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2,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1, 2020 at 3:53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