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 | 論坎普:艷俗的反諷性再生 (6)

坎普並不是諷刺俗藝術,坎普諷刺賣弄俗藝術,因此坎普在某種程度上對俗藝術保持尊敬。現在瘋狂流行的“抖音”文化不會是坎普,只是俗的展示,會有藝術家出來拿抖音作坎普。開心麻花人物的名字聽起來像西方人(夏洛特、愛迪生、李茶),拿崇洋風開心的坎普風,對觀眾的外語知識有起碼的要求。因此據說他們的熱心觀眾“90%以上是……都市中有品位,有購買力,有影響的精英達人”。

 

這不一定是智力問題,而是看解釋者是否能出乎這個文化群體之外。解讀的配合,是坎普的主要關鍵。舉個易懂的例子:抗戰時重慶有一道名菜炸雞塊,稱作“轟炸東京”;近日筆者看見重慶一道外賣炒手撕包菜,稱作“手撕前男友”。前者不是坎普,抗戰時中國人認為這菜名過癮;後面這個例子,是坎普的好例,而且證明中國普通人已經在欣賞坎普,因其名而點此菜的人還真不少。不過尚在懷念前男友的女孩子不會點此菜,她們被悲傷拖累,尚未“出乎其外”。筆者奉勸她們吃一道,在品嚐美味中解開心鎖。拿桑塔格的話來說,坎普“不能被全然嚴肅對待,因為它‘太過了’”。[1](p327)

這就是為什麽時裝設計師孫海濤,在國際時裝秀上出演的設計,過分濃妝,奪人眼目,在國際上屢屢得獎。2017年起,他在國內把這種過分張揚的風格,很聰明地轉為童裝秀,非常成功。但是坎普風消失,因為“童服無忌”,大可想象飛揚,怎麽華麗多彩,也不算“出格”。

筆者在此總結一下上面再三舉例說明的坎普標準:

1. 並不是以艷俗為玩笑,而是拿艷俗作品的內容開玩笑;

2. 坎普是一種特殊的反諷。創作者苦惱有意也苦惱無意反諷,關鍵是當下的解讀者看到意義是否反諷。

3. 到底什麽是坎普?說簡單一些,是某些觀眾見的實在太頻繁的場合(例如廣告,或演唱會),正經顯得古板,花哨或成輕佻,坎普是嚴肅的輕松,反而可以躲開任一極端,讓觀眾覺得很有智慧。

 

4 坎普期待被誰欣賞?

我定義坎普是“反諷艷俗”,這就引出一個原則問題,即是否坎普,要看觀眾的反應。而觀眾的反應必然與時代、與文化背景有關,最主要的是與作品面對的文化的“闡釋社群”有關。桑塔格在“論風格”一文中,有一個關於藝術的絕妙比喻:“藝術是引誘,不是強奸……藝術如果沒有體驗主體的合謀,則無法實施其引誘。”[1]因此,沒有絕對的,形式上就決定了的坎普,也沒有永遠保持坎普趣味的作品,因為面對的解釋社群在變化。

這就決定了:某些歐美文化中的坎普,在中國觀眾看來不一定是坎普。D&G的坎普風廣告(一個打扮過分的華人女子出洋相地用筷子吃披薩),弄出大風波,得罪了中國人民,經濟損失巨大。不過D&G一貫如此,也得罪了其他人種,可算求仁得仁。很多歐美觀眾認為這是中國人“過度解讀”,恐怕任何坎普創作者都必須明白,他們面對的是怎樣一個解釋社群。這也就是為什麽桑塔格列出的幾十種坎普風作品,我們大多數人已經不明白為什麽它們是坎普,除非非常明顯的例子,例如當時影星的套路:時髦女子劉海斜披蓋住一個眼睛。

這也牽涉到坎普的歷史問題。西方理論家一般都認為坎普有兩個重大的歷史先例,即17-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19世紀的唯美主義。包括伊舍伍德與桑塔格這樣對坎普的理解做出極大貢獻的理論家,都如此認為。筆者看法不同:沒有反諷,也就沒有坎普。洛可可時代的建築、王室與貴族的家居、服裝過分雕琢修飾,瓷器的“中國風”(Chinoiserie),只是我們今天看來俗艷過分,當時的觀者十分欣賞,因此並不能算開坎普的歷史先例。芭蕾是當時宮廷藝術中發展起來的,桑塔格認為芭蕾是典型坎普,這只是歐美現代舞蹈界如是觀。十九世紀時俄式宮廷芭蕾並非坎普,是很美的藝術。至少對於中國觀眾而言,芭蕾至今都不是坎普;幾年前俄羅斯人驕傲地用來做奧運會開幕式,他們也不認為這種藝術已經是俗套。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