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勝·柏格森:生命自由的探索者の綿延是自我意識的本質 (下)

問:這種意識的綿延狀態很像現代文學創作中的意識流。

 

答:是的。許多研究柏格森的人,都提到普魯斯特和喬伊斯的小說創作手法,和柏格森所說的那種意識的綿延狀態非常相似。比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流年》這樣一部厚厚的,翻成中文有六卷的小說,就沒有一個敘述故事的順序。主人公的感覺是各個時態的重疊,一個場景和一個場景互相交織,你不細心體會,幾乎分不清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我們舉這部小說中最著名的段落,普魯斯特品嘗馬德萊娜小甜點,當帶着點心渣的小勺放到嘴裡碰到他的上顎,他一下子感覺全身都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他覺得自己超凡脫俗,飄然出世,甚至覺得看看人生過去和未來,榮辱得失都淡淡如水。他就開始想,這強烈的快感是從哪兒來的,它意味着什麼?然後又疊加另一個場景,是他在貢佈雷的姨媽家吃這種小點心,這種小點心的滋味一下子喚醒了他全部的生活經驗,讓他感覺這些氣味、滋味、口感,比事件更能保持一個持久的記憶。他說:“他們仍然對依稀往事寄託着回憶、期待和希望,他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這些說的就是生命的印跡,在意識中的純粹綿延,這樣的自我意識提供出一個豐富有機的生命過程的整體圖像,這個圖像中又可能包含許多其他的圖像。柏格森特別喜歡用image 這個字,所以羅素說,柏格森的思想有視覺效果。我們知道1900年柏格森在法蘭西公學做公開講座時,普魯斯特曾去聽課,他還認真讀過柏格森的名著《質料與記憶》,在書上做過詳細的評註。當然我們不能說,普魯斯特的小說是柏格森式的,但他無疑受到柏格森的強大的影響。

 

問:看來柏格森的哲學為藝術創造開闢了新路。

 

答:是這樣的。比如有美術史家,像英國的美術史大家佛萊曾經研究過塞尚的畫作和柏格森思想的相關性,也有不少美術史家指出柏格森對二十世紀先鋒派的藝術,有很大的影響。我想,這些影響其實只在一個關節點上,就是當柏格森把人的感覺從時間、空間框架中解放出來,當他論述直覺對把握實在的極端重要性,當他把記憶、形象這些藝術創造的基本要素,也當作哲學要素來闡釋時,他實際上是打開了自由的新維度。所以他的著作《論意識的直接材料》在翻譯成英文出版時,英文譯者普格生結合書的內容,徵得柏格森本人的同意,把書名改為《時間與自由意志》,由此我們知道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是為了張揚人的自由之至高無上。因為他的哲學反覆強調,人之所以是自由的,因為他永遠在創造。人的進化,不像植物和動物的進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人的進化是永遠在創造中,永遠在生命的綿延中,開拓着新的地平線。所以他把他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叫做《創造進化論》。也就是這部書,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柏格森看來,傳統哲學那種把時間與空間混為一談的認識方法,會帶來決定論,因為這是一種研究科學的方法,服從的是因果律,而人不是物,他是活生生的生命,每一分鐘都在變化着,所以研究人的哲學必須從活生生的生命出發。他認為綿延這種狀態,就象徵著自由的可能性,因為我們的人格是在創造中成長、形成,它是不可能被事先規定好的,自由不可預見,不可規畫,自由是一切創造的可能。所以柏格森說:“自由乃是具體的自我,與它的行動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不能被規定,因為我們是自由的。我們能分割廣延的東西,卻不能分割綿延”。好,柏格森的思想很複雜,為了便於聽友們抓住他的思想實質,我僅抽出時間、綿延、自由來講,也是掛一漏萬,請聽友們多多包涵。

(珍藏自:http://www.rfi.fr/tw/)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