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Don E.Gibbons, Ph.D.
Then next time you read a good novel, or see a quality motion picture, stage play, or television performance, what I am about to tell you will set in motion a number of changes in your artistic sensitivity and responsiveness; and these changes will greatly enhance you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you experience, multiplying your enjoyment many times over.…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23, 2016 at 9:59pm — No Comments
Suggestions for Artistic Expression
Don E. Gibbons, Ph.D.
Indications
These suggestions are designed for somnambulistic, deep trace subjects whow is to enhance their creativity as artists. Gibbons suggests that the subject beseated ready to paint when the hypnosis…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8,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旅行,不只是身體在空間裏的位置的變化,也包括心理能量的醞釀與爆發。某些新事物、新想法穿透我們自己,在順暢的穿行。遊走之間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體味。新鮮陌生的當時當下,連同天地在呼應。
瞬間溝通不僅發生在人與我之間;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之間;也發生在我與環境之間。過去的我的經歷,一下子完整來到當前的我。一切都清楚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刻,忽然,一切匯集到一塊。你不知道它是甚麼,怎麼來的。你只知道你有滿足之感,然後,很驚人的,一切都簡單順利起來。
覺得自己越來越有能力,超越日常經驗的一種欲望。同時也感覺得自己內在越來越富足。擁有較多的情緒自由,不需要非得到別人的贊美不可,或一直透過同意別人,粉飾別人與自己來尋求保護。…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5, 2016 at 1:30pm — No Comments
賞識智能(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賞識智能是從一顆橡果,看見一株雄偉橡樹的能力;當刻看見內在具有生命力的正向潛能。面對一顆橡果,有的人看見的,是囚禁在核裏的果仁;而有的人卻能超越眼前的卑微存在,看見大樹的枝幹不斷在分叉茁壯,無數的葉子在抽長繁茂。就像許多人雖然身處同樣的情境,少數人卻看見了,潛藏著的一等人才,下一代明星產品,對於未來價值非凡的發展方案。
賞識智能建基於社會認知神經系統的跨領域研究(social cognitive neurological…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2, 2016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克拉克史川德的《由一顆樺樹的種子開始》(陳蒼多譯,1998,臺灣三雨出版社),是一部可以從年頭念到年尾,一年復始又繼續念的書。在這部談俳句詩的散文集裏,史川德引述班妮迪妲修女的一首作品(71頁):
我們的教堂
有樹與石的生命
樺樹的種子
再讀一讀史川德的詮釋――
“情景是很簡單的,一顆樺樹的種子經由教堂的門吹進來,散布在地板上。種子上面以及四周是一間女修道院教堂的聖像,而這間修道院是是祈禱與靜思的地方。…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7, 2016 at 10:10pm — No Comments
在《禪茶》這篇文字中(135-136頁),史川德寫到――
有一次,我去看一位學禪的朋友,他說他要泡茶給我喝。可是他走進廚房時卻發現茶袋用完了。所以他就拿兩個茶杯,把一個茶杯放在我前面,簡單的說了兩個字,“禪茶。”我們兩人都笑了。
也許你以前聽過這種笑話。這種笑話是利用一般人對於茶的了解:“空”。我的朋友是在取笑這種想法。他實際上很抱歉沒有茶給我喝,所以只好開這個玩笑。…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5, 2016 at 6:53pm — No Comments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臺灣《天下雜誌》(16.8.2006,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
“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2, 2016 at 6:46pm — No Comments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臺灣《天下雜誌》(16.8.2006,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
“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30, 2016 at 6:09pm — No Comments
7.文化產業人才問題:黃河流域各省文化與自然資源附加價值的開發與研究的力量急需加強。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的不足,是制約該區域文化產業騰飛的關鍵,這個問題河南、山西、河北、青海等地同樣存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是如此)。《山西省建設文化強省發展規劃綱要(2003-2010年)》,就強調了文化產業發展人才的重要性,要求選拔和重點培養有發展前途的人文科帶頭人30名,在全國有影響的理論、新聞、出版、影視、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尖子人才各20名;懂專業、懂市場、會經營、善管理的文化企業家和文化經紀人100名。在人才格局上,要重點抓好以“華夏文明看山西”為特色的文化旅遊策劃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以“第三次文學創作高潮”為特色的文學創作人才隊伍建設;以戲劇歌舞為重點的表演人才隊伍建設;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的文化精品制作人才隊伍建設;以重點人文學科為代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競爭實力和國內外的學術地位。…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21, 2016 at 11:28am — No Comments
知覺 Perception
(1)泛指感覺輸入的連貫性和統一性的各種過程。這是知覺這個詞最一般的含義,包括呈現物理刺激到現象學上經驗到這個物理刺激的整個順序。這裏包括物理的、生理的、神經的、感官的、認知的和感情的成分。由於這個詞具有如此廣泛的含義,因此需要對其具體說明和規定如下:
(2)對一切機體過程的知覺。這個含義把知覺看作一種意識事件。即對某些外部的或內部的刺激引起的一連串(機體)過程的實際體驗。
(3)感覺元素的綜合或熔合。這一含義見於構造主義(1)「見Structuralism(1)」的用法中。…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18, 2016 at 10:37pm — No Comments
《五星級香港――文化狂熱與民俗心靈》(陳雲博士,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1頁)提到,“鑒諸往日香港普及文化制作之成功因素,不外三者:舊學根底、生活寫實與哲理深度。舊學根底可以引用傳奇史事,賦予新意,跨越華人世界,甚至日韓歐美都有人欣賞。生活寫實,則拉近作品與俗民距離,批判現實,弘揚正氣,引起共鳴。哲學深度可以提振民眾,觀照人生,需知普及文化,亦是文化也!電影中之李小龍開口就說:“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但現實之李小龍,武庫器材之盛,書齋藏書之豐,足令我輩汗顏。“(40頁)……民眾方面,共同經驗(shared experience)和共同話題越來越少,各人化為原子化…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13, 2016 at 1:30pm — No Comments
在1680年左右,一位在德國工作的法國物理學家柏平(DenisPapin)――因為他是基督徒,所以被迫離開法國――設發明了蒸汽機。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創造了蒸汽機,可是他的確設計了一部,而且確實組合了第一個活瓣。在1712年,英國的紐卡門(ThomasNewcomen),首次把蒸汽機用到采礦上,很多煤礦因而得以開發――在那之前,英國的煤礦總是為水患所苦。紐卡門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蒸汽時代。往後兩百五十年內,機械成為科技的模式,有機燃料迅速成為主要的能源。至於動力的最終過程,則是太陽這顆恒星在1712年的原子分裂和幾年後的核子融合,復制了太陽產生能源的過程。以後,人類至今沒有再超過這個極限。以機械性的宇宙為模式的時代在1945年結束。一年以後,第一部電腦ENIAC開始運作,開啟了以資訊為工作的組織原則的時代。資訊是一種類似生物過程而不是機械過程的基本原則。……一個新的文明也從那個時候開啟了。…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8, 2016 at 7:42pm — No Comments
一項任務或一個組織的適當規模為何,這個問題必將成為一個主要的挑戰。在傳統的機械系統裏,把規模擴大就可以提高成果;動力越大,產出越多。而且,越大等於越好。可是,這在今後的生物系統裏並不正確。對生物系統而言,規模視功能而定。蟑螂變大了對它反而礙事;大象變小了對它同樣不佳。正如生物學家喜歡說的:“老鼠曉得如何才能成功地當老鼠。到底老鼠是不是比人聰明,這只是一個愚蠢的問題,就如何才能成功的當老鼠而言,老鼠勝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其他的動物。……唯有在任務無法以其他方式完成時,“大”才是“好” (292頁)(《新現實》NewRealities(英文版1989), 結論 《新世界觀》,彼得杜拉克,黃志典譯,臺北長河出版社,1990)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August 31, 2016 at 11:46am — No Comments
……管理所關切的是行動和應用,而成果正是對管理的考驗;就這一點來看,管理算是一種科技。可是,管理也關心人、人的價值、人的成長與發展;就這一點而言,管理又算是人文科學。另外,管理對社會結構和社區的關切與影響,也使得管理算得上是人文科學。事實上,每一個曾經長年與組織裏的管理人員相處的人(就像本書的作者)都曉得,管理深深涉及一些精神層次上的關切問題――像人性本善或本惡。(262頁)
管理因而很像傳統說的“學藝” (Liberal…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August 25, 2016 at 10:32am — No Comments
有關資訊科技對物質文明、產品、服務和企業所造成的沖擊,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可是,資訊對社會的沖擊也同樣重要(事實上可能更重要)。其中的一項沖擊已經廣受註視:科技變遷觸發了創業精神的爆發。(288頁)
……社會創新同樣需要“創業精神”,而且也同樣重要。工業革命時期的一些社會創新――像現代的軍隊、公務員制度、郵政制度和商業銀行――所造成的沖擊,顯然跟鐵路及蒸汽船所造成的一樣大。同樣地,在這一次的企業繁榮期,社會創新――尤其是政治政府教育和經濟上的創新――將和任何新科技或新產品一樣重要。(289頁)(《新現實》NewRealities(英文版1989),結論《新世界觀》,彼得杜拉克,黃誌典譯,臺北長河出版社,1990)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August 10,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知識社會中的知識必須高度專門化才具有生產性,這包含兩個新的要求:
1. 知識工作者要以團隊的方式工作。
2. 知識工作者必須進入一個組織,就算他們不是一個組織的雇員,至少也要從屬於一個組織。
“建立團隊”已成為美國商業界的一個口號,但結果並不令人激賞。”“這些公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都普遍認為只有一種形式的團隊。而實際上有三種,每一種在結構。對成員的要求,本身的優點弱點、局限性以及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大的不通不同,在於這個團隊能做甚麼,以及應該怎樣加以利用。”(101頁)…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25, 2016 at 12:45pm — No Comments
……我們正向知識型社會邁進。……知識是個人乃至整個經濟的主要資源。土地、勞力和資金,這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傳統生產因素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現在變成了第二順位了。只要有專業知識,這些因素都可以獲得,而且很容易獲得;然而專業知識本身並不能創造財富,只有將知識與工作結合才有生產力。無論商業組織還是非商業組織,每個組織的目的與功能,都是整合專業知識成為一項普通的工作。這同時說明了,為什麼知識型社會也是組織型社會的原因。(082頁)…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17, 2016 at 1:03pm — No Comments
知識創造了世界經濟,而且是高度競爭的世界經濟,這已經成為二戰後世界經濟轉型的基礎。日本的崛起就是基於知識的運用;而這些知識的運用,主要是二次大戰期間為美國所提出來的管理和訓練知識。這個過程是在1950或1952年以後才開始的,但是到了1960年,它所產生的日本經濟已經能夠憑自己的能力產生領先世界的公司了。幾年以後的韓國走的,也是這條路子。(266頁)
現在要像日本人和韓國人那樣做,已經是不可能了。低的產業工資,加上高的生產力,已不再能夠為建立經濟實力提供足夠的競爭優勢,但是如果將原先用來創造低工資、高生產力的過程用於產生先進知識――無論是在工程、行銷還是研究領域――都可以在短時間產生同樣的競爭優勢。(266頁)…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9, 2016 at 8:30am — No Comments
……資訊現在是跨國的,跟資金一樣,資訊也沒有“祖國”。由於資訊不受國界限制,將來會形成新的“跨國”社區。在這個社區裏,人們雖然沒有真正見過面,可是卻因為彼此溝通而有心靈之交。事實上,世界經濟,尤其是資金與信用組成的“象征經濟”,已經是一種沒有國家之分的跨國社區了。(290頁)
要有效溝通就必須同時有資訊和意義,而意義也需要溝通。如果有個操我不懂語言的人打電話給我,他傳達的訊息即使再明顯不過,也不能為我所了解。除非我了解對方所用的語言,否則,“意義”不會存在――氣象學家所了解的信息,對化學家而言只是胡言亂言。可是,人數一多,溝通效果必然不佳。溝通需要不斷地確認彼此的訊息;溝通也需要詮釋的能力;溝通更需要有一個共同的社區。“我知道這訊息的含義,因為我知道我們東京人,或倫敦人,或北京人的想法。”在這裏,“我知道”正是把“資訊”轉換成“溝通”的觸媒。(…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4, 2016 at 7:16pm — No Comments
臺灣《天下雜誌》這麼形容新加坡:“即使小,新加坡依舊無可替代,因為它懂得如何爭取全球腦袋、深入全球口袋。”(208頁)“三十年前,新加坡國土約六百平方公裏,人口約250萬人。今天,新加坡土地多了一百平方公裏,人口多了快200萬人。連國家土地都會變大,這個國家還有甚麼不能做到?”(216頁)
“新加坡提出人口宏願,要在2020以前把人口從目前的不到450萬人提高到650萬人。只要可以找到月薪超過2500元新幣的工作,就可以取得工作準證,攜帶家眷前來。”“五年來,淡馬錫的外籍員工比例,便從1%增加到27%。其中高階層有將近四成是外國人。”(214頁)
“新加坡最新的使命是,要當全世界的新加坡(World Singapore)。寰宇新加坡,正在匯集全球資源,為全球提供服務。”(208頁)…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2, 2016 at 10:1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