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俳句大師史川德·體驗:禪茶

《禪茶》這篇文字中(135-136頁),史川德寫到――

有一次,我去看一位學禪的朋友,他說他要泡茶給我喝。可是他走進廚房時卻發現茶袋用完了。所以他就拿兩個茶杯,把一個茶杯放在我前面,簡單的說了兩個字,“禪茶。”我們兩人都笑了。

也許你以前聽過這種笑話。這種笑話是利用一般人對於茶的了解:“空”。我的朋友是在取笑這種想法。他實際上很抱歉沒有茶給我喝,所以只好開這個玩笑。

我的朋友所取笑的那種空禪,其實在美國俳句詩中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一位知名的詩人有一次在一張紙頁的中間印了一個字,稱它為俳句詩。這首詩在美國俳句詩詩人之中引起相當的討論。有人說它是俳句詩,有人則不以為然。真正令人驚奇的地方是:居然有人討論。凡是了解俳句詩的人都應該很清楚,那只是一種玩笑。

重點在於,你第一次被奉上禪茶時,會覺得很愉快;然後你就只會感到失望了。

仁者:果仁也


《命即將萌芽》

儒家文化中,孔子和孟子最喜歡談的一個字就是“仁”,甚麼是仁?

現在常看到的解釋“慈悲善良”是仁,“對別人好”是仁。就像將“仁”這個字的結構拆解為一個“人”和一個“二”,可以解讀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善待別人”大概就是仁的本意吧。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們啃傳統的零食白瓜子黑瓜子時,需要先將外面的硬殼咬開,才能吃到裏面的瓜子“仁”,那麼“仁”最早的意思,應該是指種子裏面最柔軟要發芽的那個部分,也就是生命萌芽的起點。孔子將“仁”解釋成“先生”,就是生命必須生長,這一個簡單的解答其實就是指生命生長的快樂,可見儒家重視的是種子。是“仁”這個字;所以儒家較少談到花朵的燦爛,而是希望我們去觀察硬殼裏包含著的一個柔軟、即將發生生命的種子。

如果自己試著來讓種子發芽,譬如吃完西瓜,將吐出的西瓜籽放在一個容器裏,給一些水粉一些光,過沒多久就會看到嫩芽突破了硬殼,開始伸展它的生命。我一直很希望能多帶領年輕的孩子分享這種發芽的喜悅――因為年輕的孩子就像正在發芽的種子,也在努力展開自己的未來。

對種子發芽的觀察,也許是最早的教育裏談到“仁”時的解釋;可是久而久之,我們好像脫離了這個部分,把“仁”變成抽象的哲學概念,變成用來讀書考試的的一個知識,它再也不是智慧了。不知道這樣的比喻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我們在學校讀論語>>,背誦“仁”的解釋大意,考試時能夠清楚回答,還可以寫就洋洋灑灑的作文,可是這個“仁”與我們的生命無關。

也許反而是鄉下的一位農夫,他知道如何培養稻谷發芽,他知道秧苗如何在最嫩綠最健康的時候移到田裏插下,然後靜待它們抽長、茁壯。(蔣勛,2006,美的覺醒,臺灣遠流出版社,174-179頁)

Views: 1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