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賞識智能(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賞識智能是從一顆橡果,看見一株雄偉橡樹的能力;當刻看見內在具有生命力的正向潛能。面對一顆橡果,有的人看見的,是囚禁在核裏的果仁;而有的人卻能超越眼前的卑微存在,看見大樹的枝幹不斷在分叉茁壯,無數的葉子在抽長繁茂。就像許多人雖然身處同樣的情境,少數人卻看見了,潛藏著的一等人才,下一代明星產品,對於未來價值非凡的發展方案。
賞識智能建基於社會認知神經系統的跨領域研究(social cognitive neurological studies),包括智力、積極心理學與積極組織行為,綜合了有關知覺、社會評價、重新檢定與直觀的複雜過程。被試對象都是高賞識智能的領袖,他們成功地對現狀正確設定視角與重新評估,挖掘人或事物正面的潛在價值,同時,在未來與現今之間,看出可行的實際行動。(155頁)
(Source:https://pixels.com/featured/4-oak-tree-abstract-mark-chandler.html)
高賞識智能的人,更常聽見機會的敲門聲,更願意去開門看看是甚麼運氣上門,所以更常驚嘆地說“啊哈!”。他們發揮三種綜合能力:重新設定視框;積極的肯定;觀察未來怎樣從現在開展過去。這些元素像是三腳木凳,缺少任何的一環元素,賞識智能將不存在。
重新設定視框是我們觀看、詮釋、設準與再設準視角或視框的能力。當我們觀看這世界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看見的人、事、物或情境,刻意納進一個獨特的覺知角度。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對於半杯水的“見解”:杯子裏有多少水,是客觀的現象。有人看見“多”,而說“還有”“半杯水;有人看見“少”,而說“只剩”半杯水。同樣的現象,不同的角度產生了相異的看法;相異的看法,使我們選擇去關註不一樣的事物,面對不一樣的結果。
積極的肯定是選擇與判斷正面價值的能力。在英文中,appreciation有多重的意義,既是對於人或行為的賞識,也是對於人或事物的欣賞;另一個意思是:增值。賞識智能高的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能欣賞、辨識個人、事件、處境、障礙、產品或某個概念中的良好價值。
觀察未來怎樣由現在展開:“積極的肯定”意味著,在現有的人、物、事或境況中,存在著有用的、可期待的潛質。可是,這些潛質必須敞開或實現。高賞識智能者懂得,怎樣挖掘、把握眼前處境的生命力,然後將它與渴盼的結果連接上來。
洞察、體悟(Insight):透過新的、積極的視框,我們敞開腦袋與心胸,在不同的概念、人、事、物與境況之間,看見有意義的連接。當我們忽然看見以前不曾想過的新關系,可說是被靈光一閃的灼見或體悟擊中。許多成功的領袖說,他們克服挑戰或困難的動力,常常是來自瞬間的直覺。根據心理學家斯騰博格(Robert Stenberg)和大衛遜(Janet Davidson),洞察力涉及一連串的智力過程,包括設定視框、覺知、樣式辨識、以及對於環境的評估。它發生於猜謎與解決問題;理解一個情況;以及商業、藝術、科學與現實活動中的創意。
通過實驗室的EEG和 fMRI測試,John Kounios & Jung-Beeman已經發現到,直觀或靈感主要發生在右腦的superior temporal gyrus前部;與腦子裏的Amygdala(杏仁核)、the prefrontal cortex、theorbito-frontal cortex密切有關。(154-155頁)
陳明發註:賞識智能與“欣賞”有關,參考臺灣商周出版《腦內藝術館》,看看腦子裏“觀賞”的部分及其功能。
Kounios & Jung-Beeman 2004年的研究也發現到:在真正動腦筋去解決問題之前,人們的腦子早已做好選擇,進入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狀態一,是有利於用洞察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狀態二,是有利於用非洞察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此外,他們也發現到,用洞察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錯誤的機率比較少;美中不足的是,需要消耗更長的時間。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不知道在甚麼時候,靈感會怎樣出現。而透過非洞察的方式,總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時正確,有時錯誤,有時對錯參半;不像洞察式那樣,若有答案,絕大多數是正確的,可是,靈感不來,則完全沒有答案,哪怕是半對半錯的。
令人感到興奮的是,科學發現只是故事的開始,不是結局。在上述發現的基礎上,兩位心理學家加進新的探索層面,而進一步了解到,一個情緒樂觀積極的人,與情緒悲觀低落者比較,真知灼見出現的頻率更高。這說明了,高賞識智能的男女,更能洞察出人與事物當中不凡的一面。也讓領導人在“洞察式”與“非洞察式”之間爭取平衡的當兒,能集中關註培養個人與團體的賞識智能,讓內在的積極體驗,成為直感的泉源。
(陳明發参考/發展自Appreciative Intelligence: See the Mighty Oak in the Acorn, Tojo Thatchenkery & Carol Metzker, 2006, San Frnscisco: Berrett-Koehler)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