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1680年左右,一位在德國工作的法國物理學家柏平(DenisPapin)――因為他是基督徒,所以被迫離開法國――設發明了蒸汽機。我們並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創造了蒸汽機,可是他的確設計了一部,而且確實組合了第一個活瓣。在1712年,英國的紐卡門(ThomasNewcomen),首次把蒸汽機用到采礦上,很多煤礦因而得以開發――在那之前,英國的煤礦總是為水患所苦。紐卡門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蒸汽時代。往後兩百五十年內,機械成為科技的模式,有機燃料迅速成為主要的能源。至於動力的最終過程,則是太陽這顆恒星在1712年的原子分裂和幾年後的核子融合,復制了太陽產生能源的過程。以後,人類至今沒有再超過這個極限。以機械性的宇宙為模式的時代在1945年結束。一年以後,第一部電腦ENIAC開始運作,開啟了以資訊為工作的組織原則的時代。資訊是一種類似生物過程而不是機械過程的基本原則。……一個新的文明也從那個時候開啟了。(288頁)
科技所指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科技影響的不是工具,而是人的工作方式。事實上,科技也同樣影響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和達爾文一起發現進化論的華力士(Alfred Russell Wallace)說過一句名言:“人是唯一能從事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動物,因為人會創造工具。”可是,正因為科技是人的延伸,基本的科技變化總是表達了我們的世界觀,也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觀。(294頁)
電腦可說是柏平那時候(十七世紀末期)興起的機械論世界觀的最終表現。哲學家兼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柏平的朋友――發現,所有的數字都可以用“二進位制”)就是0和1表示,而電腦就是建立在這基礎上。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懷海德(Alfred Whitehead)在他們合寫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在1910到1913年間陸續出版)中證明,任何觀念如果加以具體化、加以資料化,都可以用0和1表示。換句話說他們把萊布尼茲的分析從數字推廣到邏輯上。這種推廣促成了電腦產生。(294頁)
雖然這是柏平的老師笛卡兒(Rene Decartes)所創造的分析及概念模型的勝利。可是電腦卻也迫使我們超越這個模型。“資訊”的確是分析性、概念性的,但資訊也是一種生物過程的組織原則。現代的生物學已經發現,生命是蘊含在基因密碼中,而這些基因密碼本身就是有規劃的資訊。事實上,唯一不需要訴諸超自然力量的生命定義是,生命是由資訊所組織的物質。可是,生物工程並不是分析性的。在機械現象上,整體等於部分的總和,因此機械現象可以借分析來了解。可是生物現象全都是“整體”,它們並不等於各部分的總和。資訊的確是概念性的;可是意義卻不然,意義是種感覺(Perception)。(295頁)
在數學家和哲學家的世界裏――這是柏平和他當時的人所創下的――感覺就是“直覺”,是抓摸不到或不存在、很撲朔迷離、很神秘的東西。當時的科學家並不否認它的存(有很多科學家的確否認它的存在)只是否認它的合理性。重視分析的人認為,“直覺”是既不能教,也無從訓練。機械性的世界觀認為,感覺並不值得我們“重視”,感覺只是我們生命裏的一些比較精致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可以割舍的東西。我們在學校裏,也是把藝術欣賞當成快感的浸淫;我們並沒有把藝術當成是藝術家所認為的很嚴謹、要求很高的學科。(295頁)
可是,在生物論的世界觀裏。感覺卻是重心。而且感覺是可以(其實是必須)訓練和發展的。我們聽到的是cat(貓),而不是c、a、t三個字母。套句現在的術語來說,c、a、t是電腦的位元(bits),是一種分析。事實上,除非電腦超越了“位元”的層次,否則電腦沒辦法做任何涉及意義的事情。這就是“專家系統”的意義――專家系統企圖把了解一件工作或主題得到的整體經驗和感覺,轉變成電腦邏輯和分析過程。(296頁)
其實,早在電腦出現以前,我們就已經在朝向感覺發展了。在1980年代,全型心理學(Gestalt)首先發現,我們聽到的是貓,而不是c、a、t;換句話說,全型心理學發現人是在運用感覺。此後,幾乎所有的心理學――不管是發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或是醫療心理學――都從重視分析轉為重視感覺,即使是後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也開始轉變為“心理感覺”(psycho perception),而且試圖去了解一個人的動機,而不是機能。另外,在政府和企業的計劃上,我們也逐漸在談以感覺為出發點的“情節”。(296頁)
當第一所美國大學――佛蒙特州的班寧頓(Bennington)――大約在五十年前,開始把藝術習作(繪畫、雕刻、陶藝、樂隊演奏)當成學藝教育的一部分時,這是獨樹一格、打破一切學術傳統的大膽做法。現在,每一所美國大學都在這麼做。四十年前,社會普遍排斥寫實的現代畫;現在展覽現代畫家作品的博物館和畫廊都擠滿了人,而這些畫也往往創下歷史性的賣價記錄。現代畫之所以“現代”,是它企圖表現畫家所看的世界,而不是看畫者所看到的世界。它表現的是意義,而不只是描述。(296頁)
三百年前,笛卡兒說過:“我思故我在。”現在,我們必須改成;“我看故我在。”自從笛卡兒以來,大家的註意力一直都放在概念上。逐漸地,我們將在概念和感覺之間取得平衡。事實上,本書所討論的各種現象既要感覺,也需要分析;例如,新的多元主義所引起的動態失衡;多層面的跨國經濟體系和跨國生態;現代社會所急需的“新知識份子”。本書一方面要我們去觀察,另一方面也要我們去思考。(297頁)
從笛卡兒和他同時代的伽利略創下機械論的科學基礎,到康德開創了將這種新世界觀具體化的形上學,總共歷時一百多年。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對西方哲學的支配超過一個世紀之久。這本書甚至還替反對康德的人)像尼采(界定了許多有意義的問題。事實上,康德甚至還在本世紀上半期,替未根斯坦界定了“知識”的定義。可是,當代的哲學家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康德的關切上;現在的哲學家探討的是現象――訊號與符號、形態、神話、語言。他們所探討的是感覺。從機械論的世界轉變到生物論的世界,最後還是需要新的哲學整合,康德或許會把它稱為《純粹感覺批判》(CritiqueofPurePerception)。(297頁)(《新現實》NewRealities(英文版1989),結論《新世界觀》,彼得杜拉克,黃誌典譯,臺北長河出版社,199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