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他批評之前的「地方」概念,過度重視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以及一個人一生歷時性的脈絡,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作某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性闡釋,但這些關注 都不足以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因此,地方感經常被視為自由漂浮的現象,既不會受到歷 史特殊權力關係所影響,也不會受到那些受社會、經濟限制的行動和思想所影響。
普瑞德(Allan Pred) 在他的論文〈地方是歷史偶然過程〉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1984) 中,批判地方「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僵滯布景…….是個惰性的、 為人所經驗的場景」(Pred, 1984;279)。普瑞德主張,必須強調改變和過程的地方概念, 地方因此從未「完成」,而總是處於「流變」…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6,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3. 克利遜.諾伯舒玆──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著名的建築現象學家克利遜.諾伯舒玆(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與瑞夫一樣深受海德格的影響,代表作為《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1979)。他的基本立場是: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探究重點在於建築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的層面。場所有其精神,而建築就是場所精神的形象化、具體化,建築師的任務在於創造有意義的場 所,幫助人定居。 諾伯舒玆指出場所的界定,他認為場所不僅是抽象的區位而已,包含了物質的本質、…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另外他在《空間與地方》中,談到可見性(visibility)與地方的關係時,認為: 「我們可以說,受人深愛的地方不一定要我們或別人眼見為憑。地方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突顯:和其他地方的抗爭與衝突,視覺上的醒目,以及藝術、建築、儀式和典禮的感動力量。人類的地方經由戲劇化而顯得栩栩如生。地方認同的形成, 是透過個人與群體生活之期望、需要與功能性韻律的戲劇化而達成的。」(Tuan, 7 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511-512。 8 筆者採用: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737-738。 18 1977: 178)
段義孚強調:經由人的住居,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親密性及記憶的積累過程,、意象、觀念及符號等等意義的的給予、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4,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第二節 地方與地方感理論
八零年代之後,對於「地方」及「地方感」的關注,在「新人文主義地理學」中, 居於核心。受現象學及存在主義等重要思潮影響,新人文主義地理學者以各種不同的關懷來描述「地方」 (place)。 本研究先就「 地方」此一概念之探討做簡要回顧,整理地方感相關之文獻,以了解不同學者主張之理論著重,及其與本人研究對話之可能。
一、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研究
「地方」一向是本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核心,但各家說法與著重點略有不同。茲就三…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3,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元代所用鈷料來自波斯,古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含鐵量高,富發散性,燒制後的青花在積釉處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斑點處下凹入胎,呈色濃郁翠艷,視覺效果極為鮮明。
2017香港蘇富比拍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明十五十六世紀 青花孔雀洞石牡丹紋盤…
Added by Place Link on December 16,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在陶瓷歷史上,各朝青花瓷上不同的藍釉色調,皆有其獨特之處。唐代(618-907)為藍釉陶瓷的濫觴,青花瓷在此時初見雛型,至元代(1279-1368)大放異彩,更於明(1368-1644)、清(1644-1911)兩朝持續發展,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燒制規模最大的品種之一。其中,不同種類的鈷料的應用,可謂青花發色至為重要的關鍵所在。
鈷料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據知當時在西亞便以其作藍色呈色劑。但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只自戰國(公元前475-221)時期的文化遺存始,有少量玻璃珠及玻璃器上有鈷藍燒熔的痕跡,根據器形、工藝來看它們極有可能來自西亞,而不似中土制造的東西。
明萬歷 青花海馬龍紋梅瓶明萬曆…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December 14,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詩路文化有獨特魅力
也有人提出,長期以來,浙東唐詩之路「叫好不叫座」,大費周章搞建設有必要嗎?這同樣是記者的疑問。在浙江、安徽等地采訪,每次采訪記者都會問對方一個問題:「您覺得詩路建設的目標是什麽?」多數采訪對象會楞一下,然後開啟一番關於「文旅融合」的宏大敘事。其中,馬駿的回答頗為有趣,他覺得詩路建設承擔著讓傳統文化進入更多人心中的使命。記者調侃他:「會不會一下子拔得太高了?」…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18, 2022 at 10:11am — No Comments
唐詩之路提出後,隨即在學術圈引起熱議。僅在1991年,就先後有2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織團隊實地考察,並聯名致函紹興、寧波、臺州、金華四地政府,倡議挖掘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古代水路形成的環狀旅遊線,開發「唐詩之路」旅遊項目。此後,沿線城市的旅遊部門也紛紛跟進做過文章,可就是叫好不叫座。時至2001年,浙東唐詩之路仍未成國內旅遊熱點路線,甚至沒有一家旅行社正式推出過。…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12,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長遠來看,浙皖間的詩路還可以探索相連、貫通。從更大範圍來看,長三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未來可以將長三角各地的詩文資源整合起來,打造類似於「詩畫江南」的長三角詩路文化品牌
如今,站在安徽省蕪湖市天門山景區的長江岸邊,似乎很難將眼前的場景與李白詩中「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壯麗景色聯想到一起。傍晚時分,登高而望,夕陽的余暉在江面上倒映出粼粼波光,江上運輸繁忙的船只與遠處視線盡頭的馬鞍山長江大橋相映生輝,悠揚的汽笛聲反而襯出景區的落寞。…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11, 2022 at 6:32pm — No Comments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用一件件實物模型、一張張珍貴照片,生動詮釋了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十年。觀眾在這條特殊的時光長廊中,感悟十年來的非凡歷程和輝煌成就,汲取奮進力量。
在中央綜合展區第五單元展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張遊客在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村」安徽省黟縣西遞鎮下轄的西遞村享受綠水青山和傳統文化浸潤的圖片格外顯眼: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粉墻黛瓦交相呼應,孩子們牽著風箏嬉戲於青石板路。…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11,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涉南海話語權建設是堅定維護我南海權利和主張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涵蓋歷史、地理、地圖、法律、傳播和新媒體等多方面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從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起步,以歷史視角全景式還原南海爭議產生的背景、原因及演變過程的真實面貌,對近年來西方輿論和學術界反復炒作的「中國改變南海現狀」「中國違背公約」「中國應放棄斷續線」「中國應遵守裁決」等荒謬言論和錯誤觀點進行有說服力的批駁和回應,已經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14, 2022 at 3:10pm — No Comments
日前,美國借美菲即將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聯合軍演,以及美印太司令部司令誇大中國在南海島礁的軍事建設,再度炒作南海議題。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來國際輿論和學術界出現了一些否定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和「斷續線沒有國際法基礎」等奇談怪論。尤其是美國國務院在今年1月發布的體現政府立場的《中國南海主張》第150號「海洋界限」報告,指稱中國在南海的斷續線及歷史性權利主張不符合國際法,應該放棄。
這些貌似正確的言論雖只是某些聲索國及美國等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為了達到全面否定中國南海權利主張的法律基礎、為自身在南海地緣政治利益或單方面主張及行動而虛構的一套說辭或所謂的「理論依據」。但這一現象警示我們,在南海問題上即使我們有非常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如果沒有相應的國際話語權支撐和配合,久而久之,別國的謊言和一面之詞就會慢慢成為「真理」。…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9, 2022 at 10: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une 26, 2021 at 12:14pm — No Comments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直播賣書、直播演唱會、直播賣劇本……在互聯網時代,直播成了最時髦的傳播方式之一,相對小眾的“非遺”亦加入其中。
在2020年6月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口紅一哥”李佳琦參與的一次專場直播帶貨甚是火爆,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冷門”的非遺,正在更接地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一場“把非遺帶回家”的專場帶貨直播節目火了。…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February 28, 2021 at 2:20pm — No Comments
1970–80年代兩岸流行歌的交織,臺北高原的作用力開始增強,逆轉過去長期上海高原的支配作用,原創的校園歌曲或國語流行歌,從過去被支配的流行空間發展出具備特色的流行歌,反向輸出至上海等音樂洄流“上層”形成“地下地上化”、“邊陲中心化”的現象。
本文以兩岸近代三次歌流傳為例,探討地緣政治中權力與空間所形塑的音樂流行輪廓,擴張“洄流迴路”論意涵。整體來說,從1930–1980年這五十年間,兩岸宏觀政治對於音樂流的截斷從來沒有停過,卻都無法抵擋兩岸人民對於這些直接觸及人們心靈與生活感情的“平民音樂”的熱愛,這些都在在證明聆聽與流傳歌的欲望量子流永不止息,創造流行音樂逃逸線始終是千高原“洄流迴路”的最高維度。…
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28, 2020 at 5:05pm — No Comments
就兩岸歌流傳而言,臺語(閩南語)作為屬於福建南部漳州泉州一帶的語種,屬於大陸語系的方言,使得臺語歌曲的傳播幅度有限,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從“小歌片”的收集與研究發現,除了鄧麗君的歌穿透兩岸敵對狀態的魅力外,國語歌曲、校園民歌與臺語歌曲的翻唱都在文革後成為大陸人民日常聆聽的喜愛歌曲,少數在臺灣火紅的臺語歌曲,如〈一支小雨傘〉等也成為“小歌片”在其中。事實上,冷戰時期臺灣歌謠的歌的語種量子流強度相當強,但循環的地理位置不是向中國大陸,而是日本,如寶島歌王洪一峰與文夏,和許石、郭一男等。這些歌手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除了個人魅力強能用臺語充分表達主體性與歌曲外,更重要的是都能講和唱流利的日語,這與他們都是戰前出生受過日本教育有關。…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November 20,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1970–80年代兩岸流行歌的交織,臺北高原的作用力開始增強,在後文革時期對於大陸的日常生活聆聽甚有影響;臺北逆轉了過去長期上海高原的支配作用,不論翻唱、混合來自上海與東京的流行歌,或原創的校園歌曲或國語流行歌,均產生自己的特
色,被支配的流行空間也發展出自己的、具備特色的流行歌,甚至反向輸出至居於大陸流行洄流“上層”,形成“地下地上化”、“邊陲中心化”的現象。我們將“地下迴路”與“洄流迴路”關連看到流行歌層級化空間,因為洋流般週而復始運動,充滿結構性的跨界、跨語的流行能動性,其中有著個別地域的特殊發展產生了差異文化,讓邊陲的、“地下”的空間具備翻轉其流行歌位置的潛能;本文中的臺北高原的作用力是最好的例證。以下將以《圖八》總結本文千高原“洄流迴路”的理論觀點與臺灣流行歌流傳大陸的過程。…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56pm — No Comments
流行音樂要能流行,主要還是要透過廣播電臺。大陸只有少數沿海地區可以收到臺灣跟香港的電臺,像廣東,剩下的就是靠民間。當時在《怎樣鑒別黃色歌曲》出版後,各地的廣播電臺是不允許播放流行音樂,電視更不可能。這個壓制流行狀況,在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55,之後明顯有所鬆動。雖然官方表面上反對,但在翻唱版的臺灣流行歌逐漸流傳後,開始有廣播節目專門同步介紹臺灣民歌,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濟臺的何紅柳。
在1987年到1993年“改革開放”熱潮期間,她所主持的《音樂茶座》會在每次節目中接受聽眾來信點歌,將聽眾所推薦的歌曲逐一推薦出去,或者提供各式歌曲拷帶給來信的聽眾。56…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43pm — No Comments
唱的〈一支小雨傘〉。鄧麗君在華語樂壇有著崇高的地位,〈甜蜜蜜〉是華人世界膾炙人口的名歌,收錄於專輯《難忘的一天》,1979年由臺灣歌林唱片發行;在香港部分由香港寶麗金唱片發行,收錄於鄧麗君同名專輯《甜蜜蜜》當中。49 另一“小歌片”〈一支小雨傘〉,演唱者陳美玲是香港歌手,其實是以國語翻唱臺語的歌曲。
1982年發行的〈一支小雨傘〉,是當代臺灣知名流行音樂歌手洪榮宏(他是1950年代寶島歌王洪一峰的兒子)的成名曲,也是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此外,圖七下方的兩張“小歌片”,是和大陸人民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1949至文革前流行的電影與歌曲:〈我的祖國〉和〈共產兒童團歌〉。前者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於1956年上映的電影《上甘嶺》的插曲;其故事內容是1952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事蹟,此歌極具愛國意識,迄今仍然被熱烈傳唱。50…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36pm — No Comments
戰後,這些歌一度絕跡,卻又於1980年代復甦,一些港臺歌星演唱的歌曲裡重新翻唱了30年代的上海老歌,而且迅速流行,最著名的就是上小節本文談過的,鄧麗君翻唱金嗓子周璇的〈何日君再來〉。
而《怎樣鑒別黃色歌曲》的出現有其歷史脈絡。1978年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內部仍有分歧意見。1981年1月23日,胡喬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講話中開始批評胡績偉的“黨性和人民性”的言論,成為了“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前奏。當時高壓環境下,流行歌曲也被成為“靡靡之音”的“黃色歌曲”。…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4, 2020 at 5:2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