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那天晚上,我在陽台上納涼,突然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有如地震一般,幾乎晃動著整個樓層,簡直驚嚇了我的魂魄,老婆旁邊解釋說是炸玉米花的,我的心平靜了許多。多少年沒吃上玉米花了,也沒聽過炸米花的聲響,沒看過炸米花的人,更沒有感受炸米花的情境了。
我走下樓梯,來來到小區門口,現場看到斷斷續續的來去炸花的老人或者孩子,熙熙攘攘的老奶奶捂著孫子的耳朵,站在炸米花的旁邊指指點點。看不出很擁擠,看不出熱鬧的氣氛。炸花的人穿得衣衫襤褸,滿臉布滿灰塵,他嫻熟地一手搖著炸桶,一手推著風箱。通紅的火苗映紅了他淳樸而很風霜的臉龐,姿態和古銅似的臉色昭示了他的老實與寒酸。有時他還停下來等候,神態上看得出他因為生意慘淡而顯得焦急。目睹此景,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上世紀70年代炸花的人和炸花的熱鬧氛圍。…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7, 2017 at 11:08pm — No Comments
摘要:“網絡狂歡”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第二生活”,網絡狂歡現象也顯現為網絡社會生活的重要景觀。在以網絡事件、網絡流行語等為核心凝聚紐帶的網絡狂歡中,人們聚到一起,享受狂歡活動帶來的群體同在感與共同感,形成網絡狂歡共同體。包括狂歡共同體在內的諸多網絡共同體的出現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共同體需求,反映了個人與共同體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在傳統共同體逐漸消解的形勢下日益原子化個體尋求的網絡團結,是風險社會視域中個體群體歸屬感在網絡空間中的顯現。同時,這些網絡共同體的出現,也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中共同體對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撐和維系。…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7, 2017 at 11: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3, 2017 at 9:47pm — No Comments
話歸正傳,我問這位月台上萍水相逢的青年大學生,你喜歡什麽流派的詩歌,他說,他們有他們一代人的想法與思考,還說不出什麽流派來。粗看起來,他似乎與南部農村來讀書的青年差不多,仔細觀察,在他身上還能依稀感覺到那麽一點南國文學青年的氣質。厚厚的眼鏡下面,是一對有幻想力的單純的眼睛。…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27,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前言:兩年以前的春夏之際,我應邀在台灣訪問一個月,其間,乘火車南下,單身一人從台北到花蓮、台東、台南、屏東、苗栗等地旅行了一周。每到一地,就會有一位當地朋友按預先的約定,到火車站接待我,帶我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第二天,我繼續乘火車南行。下一站又有一位新朋友應約在車站等候著我。於是新的一天旅程又開始了。這些都是我的一位熱心的台北朋友C先生的精心安排。我於是享受到一個漂泊者的旅行感受。我每天用手提電腦把當天的新鮮感受寫下來,於是就有了以下這篇一萬多字的台灣南行日記。…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27,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4.“齊天大聖”和人定勝天…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7, 2017 at 9:54am — No Comments
所有想成佛的人都想修到“本心”,有些調皮的就想找捷徑,中國一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5, 2017 at 10:4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3, 2017 at 8:43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3, 2017 at 8:42am — No Comments
在完成了人類歷史寫作和人類歷史資料匯編之後,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人性的形成過程,以便在新的時代(也就是在現代)條件下更好地培養和發展人性。於是,一部涉及到人類心靈的歷史著作也就被赫爾德列入了寫作計劃,赫爾德稱之為《人類教育和基督教教育手冊》(Ein Buch zur menschlichen und christlichen Bildung),計劃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人類對自我(肉體和靈魂)的認識。赫爾德指出,人類從內在到外在,每一個器官、每一種天賦都恰倒好處,不容缺失。人應當學會順其自然。這裏,赫爾德把盧梭的回歸自然奉為圭臬。…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4pm — No Comments
赫爾德就是這樣帶著一腔希望踏上了人生的不歸路。但是,從赫爾德的記述當中我們不難發覺,他是在一片茫然和一陣沖動之下離開裏加的。希望之於他,不過是一種自我激勵和自己安慰。在匆匆踏上旅程的時候,赫爾德顯然沒有自己的明確目標:
“6月3日,我離開裏加,6月5日,上了船,我並不知道我要去哪裏。我們一生的大部分都是偶然決定的結果。我就是偶然才到了裏加的,又偶然得到了神職,在偶然的情況下又放棄了它。同樣,我在偶然之中踏上了旅程”。
按照赫爾德自己的隨機設想,他應當先到丹麥的哥本哈根。赫爾德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去拜訪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9, 2017 at 5:52am — No Comments
18世紀70-80年代,在德國文化史上被稱為“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時期。當然,這是泛泛而論,不同的學科,還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比如,在政治學上叫做“專制主義時代”;在經濟學中則有“重商主義時代”一說;在思想史上則成為“啟蒙時代”,而在美學史上還有“天才時代”的美名。
人們常說,山雨欲來風滿樓。按理說,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到來,總該有些前兆吧。可是,不論我們如何翻閱德國歷史,我們都很難發現,1769年或更早的一些年頭會有什麽特別值得註目的地方。這些年裏的確發生了不少事情,但究其本質似乎都和“狂飆突進”這個名字沾不上邊。按照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我們多少會感到有些黯然沮喪的。
然而,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專門研究“狂飆突進”的德文著作,該書的其他論述都很平平,惟有一個觀點令人叫絕,它把德國思想家赫爾德(Johann…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9, 2017 at 5:51am — No Comments
時下,文學與藝術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發展,文明進程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一般只稱為現代性)、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十分奇怪地糾纏在一起,混淆,混亂到了荒唐的地步,真個變成了"荒誕派理論"了。
例如在有的論述中,把啟蒙理想,主體性和理性至上等現代社會的現代性特征等同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以此來區別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反啟蒙,非理性,消彌主體的特征。
而其實,現代性(主義)社會與現代主義文學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後現代主義社會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關系相對密切一些,但也絕不可混淆。
我們有必要用一種相對統一的邏輯把這些澄清一下。…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1:36am — No Comments
潛藏在人的內心的精神世界裏,構成一種情結性的本體體驗的觀念,是最根深蒂固的,它不動聲色,不聲不響地蹲伏在那裏,卻制命地制約著人的一切行為;它是那樣的頑固,具有那樣可怕的穩定性和滯後性,哪怕這世界的外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的內心裏的,體驗中的精神傾向和精神結構,卻很可能長時間裏一如既往。
人們可以已經認識到宇宙無絕對"中心",卻未必能保證人們去改變政治的絕對"中心"觀念和狀態;人們即使以改變了政治生活中的絕對"中心"觀念與狀態,卻也未必能去除人內心體驗中的絕對"中心"傾向。而不從內心的精神世界中根本去除絕對"中心"傾向,人們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徹底地改變政治生活中,認識領域中的絕對"中心"狀態的。人們是如此習慣性地在任何地方都要尋個"第一",都一定要理清"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系等,便可資明證。…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2, 2016 at 11:12pm — No Comments
1、
從藝術上說,我不很喜歡卡夫卡的敘述風格,可從精神上講,卡夫卡卻對我極為重要。
當然,卡夫卡對許多現代作家,尤其是對大多數自覺為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作家,都非常重要。然他對不同作家我想有不同的重要之處。
作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家,卡夫卡對相當多數的作家來說,也許主要是他那"能引起人憤怒的明了性"(盧卡契語)的獨特的隱喻與象征,是他的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他的把捉潛意識的現代小說形式。…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22, 2016 at 6:30pm — No Comments
伊萬·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1870-1953)是俄羅斯文學藝術大師之一。盡管他在十月革命的槍聲下,懷著恐慌、憤懣和悲戚的感情逃離自己的祖國,但他的寸心直到臨終都為眷戀俄羅斯而日夕憂傷。他給俄羅斯文學所作的貢獻,使蘇聯文學界和一切有識之士都能原諒他當時所犯的錯誤。怎樣評說這一位作家的功過,卷首譯出的蘇聯著名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評介,讀者可作參考。…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6, 2016 at 10:36am — No Comments
那是我就讀中學四年級時的事。那年秋季,學校舉辦三夜四天的畢業旅行,預定遊覽日光到足尾那一帶。學校頒發的油印紙註意事項中,明記著:上午六點三十分在上野車站候車室集合,六點五十分發車……。
當天,我顧不及吃早飯就沖出家門。從我家到上野車站,搭電車不須二十分鐘即能抵達。……明知不會遲到,卻仍心焦氣躁。佇立在月台紅柱子下等電車時,也焦急萬分。
不巧,天空滿布烏雲。讓人情不自禁擔憂那些響自各處工廠的汽笛聲,會驚嚇到大氣中的鉛色水蒸氣,使其整體化為蒙蒙細雨飄落下來。在如此郁悶的陰天下,高架鐵路上有火車在行駛。運貨馬車也在趕路駛往被服工廠(譯註:制作陸軍軍服的工廠,位於現東京都墨田區橫網町)。街上的商店大門逐戶被打開。我等車的月台,也不知何時多了二三人。每個都掛著一張睡眠不足的臉,沈悶地佇立著。今天實在很冷。…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3, 2016 at 4:17pm — No Comments
1 民間壓力集團
1998年春夏之交,我在美國各地訪問 , 估計正式見到的美國受訪者不下一百人。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對美國公眾的政治態度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想,我的回答是,美國政體被一種更深的政治文化習慣無形地支撐著,那就是:人們從根本上不信任政府與官員。…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3, 2016 at 3:55pm — No Comments
當互聯網被推上國家戰略,成為全民追求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欺瞞、惡性競爭,當互聯網逐漸娛樂化,成為全民狂歡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角色,搭班唱戲登台表演。
這不,作為互聯網巨頭級的阿裏巴巴,不僅造了一個節(雙十一),還搭了一個台,請了吹鼓手(馮小剛),準備唱一出大戲(雙十一春晚)。據說,這雙十一春晚,還請了很多大牌明星,尤其總導演是知名賀歲片導演馮小剛,規模陣勢可堪比央視春晚。
雙十一,本來什麽都不是,後來被叫成了“光棍節”,阿裏硬是把這天搞成了購物節,結果光棍節變成了情人節,斷手節。那雙十一春晚,不應該是單身派對嗎?…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3, 2016 at 3:37pm — No Comments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似乎用狄更斯的這句話作為開頭來評論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再合適不過了。技術改變生活,讓社會進步,但我們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也必然失去了一些東西,遇到了一些麻煩。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從印刷機時代講到了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時代,從以文字為中心的信息傳遞講到了以圖像為中心的傳播。作為一個技術悲觀主義者,他在不斷地歌頌技術的偉大,只不過歌頌的是過去的技術,而非未來的技術。
其實,從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來看,從機械時代到電子時代這種技術解放人類的進步無可厚非。把覆雜的事物簡單化始終是我們的剛性需求,無論是基於圖形交互的Windows取代DOS,還是如今微信的成功,無不驗證著這一必然的趨勢。…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13, 2016 at 3:35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