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岱:《西遊記》與中國的第一次“西化” 2

《西遊記》宣示的人生哲理 

1.“緊箍咒”與頭痛病。

我們有時候會頭痛,頭痛大體上有幾種情況,一個是感冒發燒了頭會痛,這是最簡單的一種;另一種是腦子裏生什麽東西,就是生理上出問題了;還有一種是用腦過度,想問題想得太厲害、太專註了、太用勁了頭會痛。領導人經常說為了什麽什麽頭痛,溫總理現在肯定對黑煤窯頭痛,讓溫總理頭痛的事情應該還有不少,現在貧富懸殊之類的東西他也頭痛。那時候講朱镕基對農業問題最頭痛,總之什麽問題難、我們要花的腦筋多頭就痛了。頭痛在醫學上解釋是一種警告,是對身體的某種警告。由此我們可以想,孫悟空有時候也頭痛,他為什麽頭痛?他不聽話。唐僧就要念動“定心真言”就是“緊箍咒”,一念“緊箍咒”孫悟空就頭痛得滿地打滾,不敢再調皮搗蛋了。這是什麽意思呢?“緊箍咒”究竟是什麽?唐僧的“定心真言”到底是什麽?我們把它化為日常生活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唐僧對悟空發出某種警告,“你不要胡來,你不要亂搞,你不要跟我調皮搗蛋,你得老老實實的跟我去西天取經”。其實我們仔細想想它就是這個意思,唐僧念動“定心真言”“緊箍咒”來警示悟空,就像我們的頭痛警示我們一樣,“你別再想了,你再想腦子就出問題了,就會出現失眠和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腦子不保生命就不保”。

悟空是需要唐僧念“緊箍咒”來警示他,孫悟空在《西遊記》中表征著什麽呢?我們從《西遊記》中仔細去讀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西遊記》經常講“心猿”二字,《西遊記》的標題、文章中經常出現“心猿”二字,它指的就是悟空。悟空是一個猴形,猴在我們看來是動物中最有智慧、最靈動的。如果我們仔細體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的“心猿”是什麽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都非常地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一個“心猿”,那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是什麽樣的狀態?它恰恰就和猿猴一樣,整天地川流不息,蹦蹦跳跳,一會東一會西,尤其我們的念頭具有聯想功能。我在這講的西遊,可能我現在腦子裏多少萬分之一秒就會想到我兒子小時候看西遊,他說我就是悟空了。然後我就想到我兒子現在在幹嘛,又會想到他談戀愛沒有,又會想我當年是怎麽談戀愛的。我對廣州第一個最美好的印象就是流花公園,七十年代的流花公園到處碧綠的垂柳,我當時看到一個年輕的男孩子躺在椅子上,頭枕在女孩子的身上,那個時候就是這個畫面吸引了我,我也想浪漫一下。你們坐在下面恐怕也會想著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的念頭。孫悟空一個筋鬥就十萬八千裏,恰如我們的念頭一樣,一個筋鬥就海闊天空了,時間可以上下五千年,空間可以上天入地。我可以想昨天美國發明一種衛星,一剎那什麽都可以想起來。孫悟空騰雲駕霧不像別人,別人騰雲駕霧是老老實實地站在一片雲頭上,孫悟空不是,他一定是翻著筋鬥雲走的,筋鬥雲就是我們念頭的象征。所謂悟空就是心猿,心猿就是念頭。

念頭就是我們的聯想,聯想與我們的心,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腦有關系。在古代說心,佛家的說法叫“識心”,道教叫“識神”。所謂“識心”在佛教中指的就是人的認識之心,就是我們的理智之心。孫悟空在《西遊記》裏的功能是什麽?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功能就是火眼金睛、看穿妖魔,什麽妖魔鬼怪他一看就明白了,不管是扮作美女還是慈祥的老婦人,他一眼就能看穿。唐僧看不穿,但是悟空能看穿,能看清楚事物背後的原因,能看到事物的本質,什麽都能夠看穿,這就是人的認識之心、理智之心,說白了其實就是人的理性。在明代的時候,在還沒有接受西方科學理性之前,所說的理性還是比較樸素的,還是沒有分化的,但是它的功能已經在《西遊記》這部小說中相當充分地體現了出來,火眼金睛、辨妖識魔、開山探路無一不是靠悟空,實際上無一不是靠人類的理性才能做到這些。所以說一部《西遊記》要講的故事就是關於人“識心”的故事,也就是關於人的認識之心、理智之心和理性的故事,是我們中國人在明代十六世紀的時候所認識的理性。那個時候西方也不怎麽認識理性,中國人就已經相當深刻地洞悉了人類理性的意義。人類的理性由萌發到反抗到成熟,孫悟空就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到他的反抗到成熟、結成正果成為菩薩,一部《西遊記》講的就是悟空的故事,就是“識心”的故事,就是認識之心、理智之心,也就是人類理性的故事。

 

2.“唐僧肉”與立地成佛。

關於唐僧有兩個謎,我小時候看《西遊記》就老想不通這個問題,無用的唐僧為什麽要管理和領導萬靈悟空呢?唐僧什麽優點也沒有,幹嘛要領導無所不能、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呢?這好像不合理,唐僧何德何能?這就是一個大疑問,我小時候老想這個問題。第二個疑問是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要吃唐僧肉,說吃了唐僧肉可以成佛和長壽,為什麽吃豬八戒的肉不能成佛和長生,咱們天天不是吃豬肉嗎,其他的肉也行,為什麽非得吃唐僧肉?所以我老想不通這個問題。所有的文學史和文學評論都沒有解釋這個問題,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想通了以後特別高興。

百無一用是唐僧,沒有火眼金睛,什麽都不會幹,就是念兩句經,還老是做老好人,弄到悟空受委屈。我兒子小時候看電視劇的時候,一看到悟空受委屈他就哭,覺得唐僧就是一個糊塗蛋。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唐僧也有他的可愛與可敬之處,唐僧面目端莊安詳,內心一定非常地清凈、坦蕩,這些都是他的可愛之處,這些內心的清凈坦蕩都會浮現在臉上來。而且他永遠面帶微笑,我們看到的如來佛的形象也就差不多是這樣。更重要的是,雖然表面上看上去他是柔弱無功,但是他意志如鋼,他向佛取經的意志百折不撓,無人可比。不管什麽樣的困難,不管什麽的誘惑對於唐僧來說全都不在話下,就是一心取經。如來有一句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唐僧就做到了這一點,他什麽都沒有,什麽欲望都放得下,什麽樣的困難他都不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西天取經,所以唐僧雖然是百無一用,但是同樣具有他的可愛可敬之處。

唐僧在《西遊記》裏的這樣一種形象——面帶微笑、面目端莊安詳,這樣一種狀態是什麽?很顯然這就是信仰之心,在佛教中有一個詞,叫“本心”,“本心”與“識心”是相對的,是一個二元結構。唐僧就是“本心”,他就是“本心”的象征,唐僧是向佛之心、信仰之心,甚至他就是佛本身,什麽是佛?我心即佛,你具有堅定不移地向佛之心你就是佛,唐僧就是佛。“本心”是佛教修行的終極目的,佛教修的就是“本心”,就是修信仰之心、向佛之心,修成佛。東方宗教沒有唯一神,任何人都能成佛,這是東方宗教的特點。你只要有向佛之心你就是佛,我們在座每一位只要你們有向佛之心,你們就是佛,問題在於你的意志是否足夠的堅定。在了解了這些之後,兩個謎就解開了。

在人類中世紀(廣義上西方有中世紀,中國也同樣有),中國在現代化和啟蒙之前,我們的信仰、信念是高過我們的理智、認識和理性的,我們的理智、理性永遠是信仰的奴仆。當然中國的信仰比較覆雜,它不僅只有佛教,我們也不一定非要把唐僧看作是佛教的信仰,可以看作是中國各種各樣的信仰都可以,不一定要單一的去看這個問題。在中世紀來說,不管是西方的中世紀還是中國的中世紀,還是中國現代性發動之前的時代,信仰永遠是高居於理性之上的。儒家信天,天的代理人就是天子,信天子、信皇帝就是信天,再有智慧也是天子的奴仆,所以再怎麽無用的唐僧都必須是萬靈悟空的領導。

Views: 1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