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70-80年代,在德國文化史上被稱為“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時期。當然,這是泛泛而論,不同的學科,還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比如,在政治學上叫做“專制主義時代”;在經濟學中則有“重商主義時代”一說;在思想史上則成為“啟蒙時代”,而在美學史上還有“天才時代”的美名。

人們常說,山雨欲來風滿樓。按理說,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到來,總該有些前兆吧。可是,不論我們如何翻閱德國歷史,我們都很難發現,1769年或更早的一些年頭會有什麽特別值得註目的地方。這些年裏的確發生了不少事情,但究其本質似乎都和“狂飆突進”這個名字沾不上邊。按照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我們多少會感到有些黯然沮喪的。

然而,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專門研究“狂飆突進”的德文著作,該書的其他論述都很平平,惟有一個觀點令人叫絕,它把德國思想家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的《1969年遊記》(Jounalmeiner Reiseim Jahr 1769)稱做“狂飆突進的大憲章”,認為這本遊記不但改變了赫爾德本人一生的思想軌跡,也為整個“狂飆突進”時代乃至後來的古典文學和浪漫派奠定了思想基礎。看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有時侯並不需要驚天動地,思想家的一聲嘆息或一次旅行,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現在就讓我們循著赫爾德的足跡,看看他是怎樣觸動歷史脈搏的。

1764年12月8日,赫爾德從科尼斯堡神學院畢業之後,應聘到了北方重鎮裏加(Liga)的一所教會學校任教,後來又成為當地教堂的一名牧師。憑著自己出色的社交才能和文學天賦,赫爾德很快就在裏加的上層社會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辛勤工作之余,赫爾德還筆耕不綴。在出版商哈特克諾赫(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的幫助下,先後出版了《關於近代德意志詩歌的斷想》(Fragmente über die neueredeutsche Literatur)和《批評之林》(Kritische Wälder)兩部著作,影響很大,使得只有25歲的他聲名鵲起,少年得志。

赫爾德的這兩本書基本上都是一些隨筆性質的短文,目的都是在呼應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堅力量“柏林學派”。所謂“柏林學派”,其領袖人物是萊辛,還包括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尼古拉(Friedrich Nikolai)和阿布特(Thomas Abbt)等。在萊辛的發起下,“柏林學派”於1759年創辦並於1765年出版了刊物《關於當代文學的通訊》(Briefe,dieneuerste Literaturbetreffend),對德國文學、法國文學、英國文學以及一般的美學理論問題發表評論,力求以此促進德國的民族文學和民族文化。起初,赫爾德用筆名發表自己的著作,但不久就暴露了身份。當然,在聲援“柏林學派”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問題,有不少後來還成為赫爾德理論探討的核心內容,比如,語言的歷史和影響、語言與思想的關系、民族傳統和國際傳統的關系、模仿的問題等。很快,赫爾德就獲得了“柏林學派”的好感和認可,成為了他們的編外成員。1766年,赫爾德認真拜讀了萊辛的《拉奧孔》,深受啟發。可以說,正是在萊辛的激發下,赫爾德才開始撰寫《批評之林》的,一發而不可收拾,一下子就完成了四部(其中,第四部為未競之作,後來才陸續完成)。

從早期的這兩部著作來看,赫爾德盡管對萊辛的美學概念和創作方法還有許多的保留意見和批評看法,比如,他堅決反對理性主義的詩學概念,主張突出語言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中的地位等,但是,赫爾德對萊辛還是充滿尊重和景仰的,他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位虔誠的“萊辛主義者”,畢竟,萊辛當時在德國文學界和思想界是一塊牌子。

所謂樹大招風。就在赫爾德志滿意得的時候,也招致了許多的麻煩,有外來的,也有內訌的。外來的當以與哥廷根的克洛茨教授(Klotz)的爭論為例。赫爾德與克洛茨發生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想充分表白自己對於萊辛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是出於對萊辛的尊重,是為了捍衛《拉奧孔》的美學史地位。為此,他還在自己的《批評之林》的扉頁上特地註明“獻給萊辛”。

名槍好躲,暗箭難防。如果說外面的爭論赫爾德還能應付得來的話,那麽,內訌就不那麽容易糾纏了。成名後的赫爾德時刻都能覺察學校和教堂裏的同事對他態度上的微妙變化,這當中,有嫉妒,也有猜忌,更有說不清楚的疏遠。赫爾德幾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裏加看來是呆不下去了。1766年,赫爾德就開始對裏加這個商人城市發出抱怨,希望最好能“擺脫一切,像一只孤獨鳥生活在教會學校的上空”。1768年,赫爾德曾對他的一個朋友說過這樣一段話:

“除了改變現狀外,別無它法,這種不滿真使我苦不堪言。不管上什麽地方去,不管去做什麽,只要能離開此地都能使我高興,沒有東西能阻止我抓住每一個機會去認識更多的國家和人們”。

終於,1769年5月5日,赫爾德拿定了主意,向裏加的有關機構遞交了辭呈。1769年6月5日,在出版商哈特克諾赫的資助下,在好友貝倫斯(Gustav Berens)的陪伴下,赫爾德搭乘帆船,悄悄地離開了裏加。雖然赫爾德在臨行前曾珍重許諾他會回到裏加重新履行他在教堂的職責。但明眼人還是能夠看出這只是遁詞,為的只是一個面子問題。為了慶賀自己能逃離裏加,赫爾德還賦詩一首,詩中寫道:

不要絕望,朋友!看哪,我們頭上有藍天,

藍天也在你的頭上!

一切都會消失,希望卻不會!

帶著希望,我登上了漆黑的死亡之船。

Views: 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