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創造力手冊》(劍橋,1999)中,讀到威廉姆斯和拉娜楊引述一句很有趣的話:“要制造一個好的捕鼠器,首先知道那裏是否有老鼠出沒,對你有好處。”(373頁)
這句話,使人想起莊子的《屠龍之技》―― 朱平漫拜支離益為師,散盡家產學習屠龍術。三年後學成下山,卻發現普天之下,根本就沒龍可殺。
一般人習慣了制造業的思維方式,對捕鼠器與《屠龍之技》的含義,很自然的就想到:沒市場的事物,就是沒用。
這想法沒錯。只是,面對文化創意體驗紀元,很顯然的,它不夠完整,應付不了更深層的生活盼望;對於傳統市場沒用的東西,在新興市場卻可能變成大用。…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23, 2016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最近,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光臨吉隆坡,在〈全球資本市場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媒體後來問他,有關馬來西亞經濟轉型與競爭力的事。他的回答很有趣:“大馬的教育及基建,有足夠能力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目前卻看不見這個情況。”
無所謂。反正在同一個場合,負責經濟策劃事務的首相署部長諾莫哈末,似乎也看不出,馬來西亞真正的潛能再那裏。
內出血式發展
納吉組閣四個月來,多次說明,馬來西亞只是一個低收入的社會;他要推動叫著“創新經濟”的“新經濟模式”,讓大家都有高收入。…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21,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馬來西亞創意人,今年有了自己的節慶。八月八、八月九,投身創作的人,還有支持原創精神的朋友,請到Centro廣場來過“巴生創意節”。
詩人、教師、農人、軍人、婦女、母親、父親……,每年,都有一個圈出來的日子提醒社會:“瞧,我們又努力了一年,請記得我們的付出。”
創意人帶給大家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廣播、攝影、出版、盛事、遊戲、玩具、建築、美術、設計、生活提案、手工藝品、電腦軟件、深度旅遊、學習項目……,我們也應該慶祝本身的努力。
樂、學、忘我、美感與蛻轉…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9, 2016 at 3:30pm — No Comments
阿輝對老爸黃大肥說,他計劃和阿榮的千金珍珠,合作開一家特色肉骨茶館。黃、榮二人私下邀了老趙,說是到直落昂吃海鮮,其實是要向老趙請教,何謂“特色”。
“特色,就是掏出創造力,創造只是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老趙一面剝奶油蝦的殼,一面吮手指說道。
“創造力?創造力是什麽?”大肥很莊重的問道,連碗筷都不敢碰。…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7,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大家在談美國何時復蘇,以便我們的制造業恢復往昔的榮景。美國專家偏偏無精打采的說:“恐怕再過幾年,我們也不會有好日子,別指望我們了。” 許多人也在期待,中國成為救市的火車頭。中國領導人卻坦蕩蕩的說,我們救得了自己,救不了世界。
還是自己想辦法,開拓新市場吧。“市場”這概念,不能只限制於地球表面一個特定的地點;中東、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之類。在挑戰重重的時刻,更實際好用的市場概念,是思考在整個消費體系中,拿出什麽產品、服務給消費者。…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4, 2016 at 9:00am — No Comments
老趙有意搞個創意節,周日早晨約了一票人,在巴生城南橋底肉骨茶老鋪開會。凱德琳從Facebook的活動欄獲悉這事,乘電動火車到來參與。偏偏大夥兒頻頻張望,就是沒看見她的蹤影。
接通了電話,凱姑娘說,我已經到了火車站。老趙說,那好,你走出車站,拐右沿著戰前店屋走兩分鐘,到街尾那家店,就看見我們了。 …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1,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里德:藝術家的新發現
(2006年12月29日日記)“當一位藝術家在畫一幅景觀畫時(對任何藝術家都適用),他並不想表達肉眼可見的形象,而是想和我們說說一些與其相關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只是一個觀察到的現象或一種情緒,我們可以附和藝術家方向,但往往涉及藝術家的的新發現,使他很想和我們溝通。這個新發現愈具獨創性,我們便會給他愈多的榮譽和聲望,當然我們已經假設這位藝術家具有充分的技巧,能夠清晰有效地傳達他的新發現。”(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212頁)…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10,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2006年12月29日日記)“赫伯特里德在《藝術的意義》(233-237頁)中談到梵谷:
“一位天才在這個冷漠又不被接受的世界中,變得瘋狂並導致自殺。這是一個極憂傷又令人沮喪的記錄(按:指梵谷給弟弟的三大冊書信),然而,從中卻出現了一種在精神上極大掙紮下所產生的崇高榮耀,一種由無盡的耐心所獲得的勝利,和一個永恒的美麗成就。……不欣賞梵谷的人,會說他終生只是一位草圖畫家,他畫畫的方式,就像人們寫生的草圖。”
他在失戀後開始畫畫和閱讀聖經,認為“人類生存在世,並不只是要快樂,他生存的目的是要誠實,為人類完成一些偉大的事跡,獲得高超的情操,超越那些幾乎所有的生命都深陷於其中的凡俗。”…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6, 2016 at 12:58pm — No Comments
(2006年12月30日日記)“沒有人否定藝術家和社區所存在的深刻的互動關系。藝術家依賴於社區。做為社會的一個成員,他要從中獲取從事藝術時的情調、節奏和強度。然而在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中所具有的個人特征,更有賴於某種成就造型的意誌力(Thewill-to-form)。這股力量來自藝術家的個性,這種對適當造型所具有的直覺,是任何重大藝術都不可或缺的。(HerbertRead,2006,造型意志,見<藝術的意義>,318頁,臺灣遠流出版社)…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5, 2016 at 9:54pm — No Comments
(2006年12月29日日記)“當一位藝術家在畫一幅景觀畫時(對任何藝術家都適用),他並不想表達肉眼可見的形象,而是想和我們說說一些與其相關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只是一個觀察到的現象或一種情緒,我們可以和藝術家方向,但往往涉及藝術家的的新發現,使他很想和我們溝通。這個新發現愈具獨創性,我們便會給他愈多的榮譽和聲望當然我們已經假設這位藝術家具有充分的技巧,能夠清晰有效地傳達他的新發現。”(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212頁)
“如果藝術的功能是記錄大自然的表象,那麼那些最能模仿大自然的作品,便該是最令人滿意的藝術作品,那麼繪畫便該很快地被攝影所取代。”(同上,211頁)…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5, 2016 at 8:00am — No Comments
(2006年12月26日日記)“拜占庭藝術基本上是一種宗教藝術,也是基督教中最純潔的宗教藝術形式……一種神聖的藝術,盡管其中有許多是對皇帝的推崇,但那時相信皇帝是授權於神力,這種在地面上對皇帝的推崇,正好恰當地反映出對天堂榮耀的推崇。”(HerbertRead,2006,智拜占庭藝術,見<藝術的意義>,147-148頁,臺灣遠流出版社)
“除了宗教層面,以及教條式或僧侶式的特征,拜占庭藝術中其實含有‘抒情特征’,……直接訴諸感官的感受,不論是造型或顏色,或是那種不明確的性質,有時我們無可奈何地稱之為一種‘氣氛’ (atmosphere)”…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anuary 3, 2016 at 9:22pm — No Comments
《惠安案例――關掉電燈重現繁榮》從保守自閉到擁有繁榮的旅遊業,惠安的轉變是一個典型。這個人口六萬的越南小鎮在三百年前是一座港口兼貿易中心,多種文化在此交匯,然而在二十世紀的多數時間裏,惠安被遺忘了,歷史塵封,未來暗淡。
但今天,到惠安旅遊的人數從1993年的16萬躍至1999年的165萬,並且仍在攀升中。惠安如今被譽為“光榮之鎮”以及“一件珠寶”。惠安是如何轉變的?其他城市可以從這個戲劇性變化中學到甚麼?…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30, 2015 at 8:00am — No Comments
(2006年12月27日日記)“……這些東西,不但給你們作極大的樂趣,如果你們研究得法,還可以得到一個很重要的教訓。它們將告訴你們,一流的藝術家達到他們的效果,並不用很多東西。兩三個人物、一張床、一把椅子、一扇窗戶、一扇門、一面墻,一棵樹的樹梢,就足以說明一切,人人都可以理解。”(房龍,談喬托的畫,見<人類的藝術>,1999,衣成信譯,臺灣米娜貝爾出版公司,第19章,328頁)
“雖然一位藝術家所選擇的媒體,會使得他表現的範圍有所差異,但這並不會改變它的品質;一位天才就是拿著掃帚畫畫,也能比一位擁有美麗畫室和所有充沛資源,但卻被人誤導的業余畫家,更為出色這種特性有時我們稱為天才,有時稱為個性,最終他總能突破任何正規批評的偽裝性;從梵谷和其他人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其中的真諦。”…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26, 2015 at 5:28pm — No Comments
喬托 (1266-1337)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中,喬托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文藝復興的種子”。這主要是因為喬托在使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具有現實感和人情味方面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哀悼基督》
“推陳出新,在於他將生活氣息賦予了哀悼的畫面,使之成為現實場面。”
“人物衣飾與現實生活一致,衣紋線條的流暢生動、人們的質樸純真完全不同於中世紀聖像畫的程式,擺脫了歌德式美術因生硬、拉長而顯出的過於莊嚴,這都傳達出人文主義的全新面貌。”
“創作完阿雷納禮拜堂的壁畫後,喬托的盛名四處流傳,各地都想請他去作畫。佛羅倫斯的人們以他為自豪,人們不僅喜愛上他的壁畫,也記住了他的名字,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26, 2015 at 5:09pm — No Comments
蔡依林上某節目,從髮型、衣飾到舞姿,都抄襲日本的安室奈美惠,馬上被網民圖文並茂地揭發了出來。歌迷只接受唯一的蔡依林,不接受安室奈美惠第二。勤上網絡“學習“的人,毋忘別人可也不懶。(13-8-2006 南洋娛樂)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24, 2015 at 8:14am — No Comments
海明威說:「巴黎,是一場永不停息的流動饗宴。」
深有同感的人想必不在少數,可是,就算你逛拉丁區像在逛自家花園一樣,一年四季也總要上上丁香園去坐坐,可屬於你的那場花都饗宴,怎麼也不可能跟海大師的是同一場。
我並不討厭巴黎,只知道自己的饗宴不會在那裏開,大部分人們生在哪兒就很自然地定在哪兒安分耕耘一輩子,但我總覺得,就好像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一樣,在這個地球上,你也應該有自己真正最「對味兒」的地方,那個地方不見得是出生成長的家鄉,姑且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是你的「盛宴」。當找到了生命中那個正確的「開席」地點,在只屬於你的這場人生宴裏,每一個日子,每一輪晝夜,都會過得真正有味道。即使最平淡的無奇一日,也會流逝以神清氣爽逍遙之姿。…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22, 2015 at 11:43am — No Comments
“經濟學以前談比較利益,是比較生產成本,但現在是談比較生活條件、生態條件。如果要談生產比較利益,我們就會一直把工廠搬到成本低的地方…….”“可是看LV,有十一個工廠,都在法國,為什麼不搬到便宜的地區去?因為它不需要,它需要的精致藝匠精神,只有法國才有,不能搬到外國去。這就是生活條件的比較利益。”(臺灣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2006,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見《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22頁,臺北天下雜誌)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19, 2015 at 11:10am — No Comments
Niche一詞,英文原意是供放神像的壁龕。延伸開來,則指山壁凹進的地方。你可以想像,攀巖手就是靠著這些縫縫隙隙,找到一個一個的著力點,踏腳抓手爬登上去。值得註意的是,這些縫縫隙隙是否有用,要看個別攀巖人的身手而定。手腳大小長短,軀體肥瘦高矮,力度強弱敏鈍,都有關系。niche還有科學上的蘊涵,是指生物可能生存的起碼生態。
把niche market中譯成“利基市場”,具有利潤基礎的市場,挺有意思。企業眼裏所看見的“利潤”,對於顧客而言,叫著“利益”。“利”者,價值也。顧客得到商品或服務後,假如不覺得自己有何“益”處,企業主臉上就別奢想有“潤”色。利之基礎何在呢?答案就在英文所衍生的種種圖象中:夾縫生存、拾遺補缺的立足點;仔細區隔的定位。攀巖手沒找到穩靠的立足點、使力處便輕舉妄動,後果當然不堪設想。…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17, 2015 at 11:10am — No Comments
組織創造力體現在以下各種形式:
1 實質創造力:關於產品、工藝、系統與策略方面的點子或概念;
2 擴展創造力:關於管理方面新鮮而獨特的點子;
3 表達創造力:關於業務方面傳達、溝通、公關或形象的點子;
4 存在創造力:提高職工同人生活素質,激發其潛能的點子;
5…
Continue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16, 2015 at 6:51am — No Comments
生活風格 (Lebensstil)
生活風格乃個人經過思忖後(亦即經過不斷考慮、非一時沖動,而做出的決定)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它為獨立的個體借由象征性的東西(如其穿著、遣詞用字、價值觀及說話方式等)來表達其政治理念、文化概念及審美觀。社會總有一群人其生活風格極相似,其行為也跟彼此非常一致。生活風格是將社會區分成不同團體的一種標準,它所象征的是身份及認同,並將一群體與其他群體分出,比如托斯坎納派別(譯註:指的是向往意大利休閑生活的人,源自三十多年前的運動)、宜家宜居時代等等。(文化管理A-Z,臺灣五觀藝術管理,296-300頁)(德國藝術管理學者阿閔克來恩教授 Prof. Dr. Armin Klein,維納漢利希教授 Prof. Dr. Werner Heinrichs)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December 16, 2015 at 6:24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