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82》2010大馬創意與創新年

在科學、工藝與創新部的一項會議上,某長官說,政府已在兩年前完成了《大馬創新大藍圖》。我猜想,它應該是《2010大馬創意與創新年》的重要依據,便向該部門高級官員查詢,可否拿到一本參閱。

幾位在場的人士,你問我,我問你,眾說紛紜,答案卻很一致:“我們本身也沒看過這東西;好像只在前兩任部長的研討會幻燈片中,粗略見過其大綱。”

信息甚至無法在內部傳播開來,我們能期望全國上下眾誌成城嗎?一無完整正確的資訊,二無深入的探討與交流,民眾在認知上少了清晰的理念,意識上少了意義的認同,就談不上創意與熱情的參與。一個創新的馬來西亞?誰會當真!

灼見發生於互動

我想起小時候,和同學沿著街頭走,一家一家店鋪去討舊信封,為了剪下上面的郵票。最快樂的時刻,就是湊齊一整套的收藏品。

後來當記者,見識到有些同行的“意識流采訪法”,心理充滿了猜想――那些問與答,若是“連連看”的虛線圖,要怎樣貫串上來,才可能成為一幅有意義的圖象?因為他們的每一道問題,都是“1”,沒有連接下去的2、3、4…… 99、100。

譬如,初訪本地的外國學人剛下飛機,就問他:“你對吉隆坡有何印象?”客人禮貌的答道:“機場是很幹凈……。”低頭盯著問題條子的訪員,好像面前沒人在說話似的,忽然就九十度拐個彎:“第三世界國家的民主進程緩慢,教育程度低落,令人擔憂,你同意嗎?”

對於受訪者的談話,猶如鴨過春江不留痕,也就不跟隨其後找線索,接下去提問相關的事物,而把話題一轉又搭上:“美國校園暴力嚴重,種族關系緊張,你是否覺得,東方文化應該挺身而出?”

針對最後的問題:“大家都說我們得天獨厚,相信你也感受到吧?”外賓說:“我發現,你們興趣廣泛,腦筋彈跳力好……。可惜,我是學物理的,無法給你們其他方面的見解!”

采訪,比收集郵票困難多了。受訪者不是舊紙堆,更不是只懂得點頭或搖頭的機械人。郵票是有形的物質,事前就存在,今天沒收集齊全,明天還可能找到。創想與灼見卻不一樣,是智力與性靈無形活動的結果,事前並不存在。只有在良好的互動中,它才發生、綻開。過了那一刻,它可能永遠都不再流現。給新察識、新產品、新社會工程接生的探索,也是如此。

給知識城堡砌塊磚頭

在國立南澳大學做博士研究時,我的論文題目是《組織創造力的決定因素》。此前,我為企業帶領組織發展、企業文化、知識管理、創造力與創新等培訓已多年。就像大部分進研究院的人士,我想建立自己更完整的一套體系;送到專攻創造力課題的教授們面前,去接受考驗與認可。因為,只有他們才可能鑒別,我所發現或建構的學問,足以給知識的城堡增添一塊磚頭,而不是一根稻草。

當然,我得先擱下原先的經驗。上圖書館與電子資料庫,無畏老之將至地,鉆進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與教育學等領域的文獻,沈浸在有關創造力的各種研究結晶;各種假設、驗證與爭辯中。

閱讀,不僅是我與新知識打打交道;為了顯示誠意,我還把自己的腦袋,借給各門各派的高手達人辦論壇。雖然,偶爾胡扯嬉鬧得像失控的咖啡座,激蕩中,倒冒出許多有趣的新鮮話題。有的,恰好讓另一位學人解答了;而有的,居然始終沒人嘗試去思考。

我想,這大概就是一個學術缺口吧;一幅大拼圖缺少的那一塊。此時,過往的專業體驗會開口提醒我,餵,這塊拼圖沒啥意思。也許過幾天,真正值得去搏命的題目會出現。

我不斷嘗試將自己的摸索,扣連成關系清楚、過程具體的脈絡圖。畫了又撕,撕了又畫。某個早晨醒來,發現脈絡中的一小點,原像海上的一塊礁石,忽然浮出 水面成為一個大島嶼。上頭寫著“組織創造力”。我知道,那是值得我透過實證過程,去努力挖掘的新礦脈。我也意識到,在大海的最深處,這礦脈最終將貫穿“文化創意體驗”的板塊。

個人要開發創意知識體系,都那麼麻煩;一個創新的馬來西亞,豈能建立在東一麟、西一角的口號或概念上?(陳明發2008年8月26日《創意無價》專欄稿)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