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94》新加坡美食為何更出名?

肉骨茶、海南雞飯聞名世界。一問起,這美食源自何方,不少人說“新加坡”,我們聽了很不是味道。可是,怪誰呢?

每當國賓蒞訪,新加坡領袖就捉緊機會,考量客人及隨行媒體的飲食習俗,帶他們去享用民間小吃。國際媒體一次又一次持續傳播以後,世人得到一個印象:肉骨茶=新加坡,或椰漿飯、辣椒螃蟹=新加坡。


不只是一部戲,更是軟實力

好幾年前,他們還特別協助香港的電影公司,在新加坡拍了一部《海南雞飯》(見上圖)。海外觀眾看到的,不只是一部戲;在傳統美食的背景下,還看見了兩代人的掙扎。東西文化的對話、糾纏與體諒。好比說,大都市的男女、男男關係。

大家在離開觀眾席前,“噢”的一聲明白了,新加坡這個繁華但保守的社會,開始大方的探討敏感的議題。於是便覺得,她其實也不是那麼的“壓抑”、“沒味道”。文化創意策略,推了新加坡的美食、旅遊產業一把,更為他們的軟實力加分。

何止肉骨茶、海南雞飯?早在十幾年前,他們就已經處心積慮把味蕾資源,提煉成旅遊資產。可是當他們聲稱,亞洲的好東西都能在新加坡找到時,面對的卻是很誠懇、很真實的回應:你有印度餐,但比不上印度;你有中餐,但比不上港臺、大陸;你的馬來餐,也不比印尼的好吃!

是啊,講亞洲文化的根,傳統與純凈度,新加坡實在沒優勢。可是,所謂創想,有時需要把腦袋180度掉回來使用――回頭往後看,能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探頭向前瞻,則能把握本身“能做什麼”。換句話說,論各族文化的枝幹花葉,未來與新潛能,新加坡的機會更大。

舉個例子,新加坡印度料理,或許真的沒印度的道地;中華料理,也沒其他華人社會標青。可是,印度和中華兩大菜系有緣碰上,顛覆彼此原有的東西,或互襯你我的拿手好戲,創作出舉世無雙的廚房新經典,這恐怕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做到的。


名廚聯手推動新亞洲料理

於是,他們每年舉辦美食節,禮聘十個國家的頂級名廚到來各顯神通,一方面培訓新加坡本土的廚師,一方面借重他們的名望吸引全球旅客。並且,設計了新意冒泡的美食之旅。享受了各大名廚聯手獻藝的佳肴後,投進五光十色的夜生活。

沒幾年,新加坡廚師便開發出“新亞洲料理”(New Asian Cuisine),從前菜、主餐到甜品,融合了日本、中華、法國、印度等菜系的精華元素。考慮到新加坡的市場畢竟有限,他們更積極的往外推廣、開店。遠在北美,現在也看得見新加坡餐廳了。

臺灣旅遊業、酒店業“教父”嚴長壽在《我所看見的未來》(2009,34頁)說,“我斷定,新加坡主導的‘新亞洲料理’,將可能成為亞洲美食的耀眼新星。” 

品牌就是這麼一回事,只存在於消費者的心裏;存在於行家衷心的肯定中。奠定了地位,誰也沒法子取消;掏不出文化創意,沒法子牽動人心,消費者不買賬,再多的廣告、口水戰也枉然。


致力文化創意基礎建設


可喜的是,大馬一小部分飲食業者,開始走上文化創意的路。逛街看看,隨時都碰得上一家“概念餐廳”、“主題小吃館”。文化創意的雛形已浮現。說是雛形,因為大多只在視覺、裝璜上下功夫。墻上掛幾張發黃的黑白照片,那就是“懷舊風”;擺幾件舊東西就是“民族情”。食譜?除了拷面包與炒面炒飯,也多是煮便的熟食,拿到微波爐熱一熱捧出來就是了。

文化創意要發育成令人眷念的體驗,單有名堂與浮淺的擺飾還不夠。“概念”可貴,是因為真的有非一般的概念、訴求。人人收銀櫃上都一只招財貓,或店前一盆室內噴泉,何來特色?

“主題”有價值,是因為它具有自己的故事、意涵。“懷舊”?懷念那些年歲的舊昔?它為何值得追緬,因為那時的思潮、電影、音樂、歌手、人物、社會事件、生活態度……?
苛求業者一步登天,當然不公道,創業畢竟不容易。不過,任何健全的行業,都應該具備成熟、可行的分工體系。政府既然有意善用本土美食資源,增加旅遊業這第二大的外匯收入,最實在的,是投進旅遊與美食文化創意的研究、培訓與開發,協助業者蛻轉。(2009年10月14日 南洋商報經濟版)

Views: 1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