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因此,教學的問題,乃是尋找材料使一個人從事特殊的活動的問題。這種活動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或對他有興趣;同時,這種活動不把事物當作操練的器械,而當作達到目的的條件。我們前面談到形式訓練說的缺陷,補救的方法不在於用特殊訓練說來取代它,而在於改革心智和心智的訓練的觀念。補救形式訓練說的缺陷的方法,是要發現一些典型的活動,不管是遊戲還是有用的作業,每個人都關心這種活動,他們認識到活動的結果和他們利害攸關,感到這種活動不經思考、不運用判斷去選擇觀察和回憶的材料,就無法完成。總之,關於心智訓練概念的長期流行的錯誤的根源,在於不顧個人參與的事物向未來結果的運動,和觀察、想象和記憶在指導運動中所起的作用。錯誤的根源就在於把心智看作準備直接應用於目前材料的自身完成的東西。…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杜威:第十章·興趣和訓練
二、興趣觀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興趣這個詞,從英文詞源上說,含有居間的事物的意思——即把兩個本來遠離的東西聯結起來的東西。在教育上,這個距離可以視為時間上的。一個過程的成熟需要時間,這個事實非常明顯,我們很少詳述。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在生長中,在生長過程的開始階段和完成時期之間有一段路程,中間插進了某種事情。我們往往忽略這個事實,在學習中,學生現有的能力是開始階段;教師的目的代表遙遠的終點。在這兩者之間是手段即居間的種種情況——如要完成的動作;要克服的困難;要使用的工具。只有通過這種種居間的事物,開始的活動才能取得完滿的結果。…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4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47pm — No Comments
二、實作教材教法…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33pm — No Comments
(四)學習的意義
個體因為反省思考而有了學習,有了學習才有了知識的產生,知識的產生是一種在經驗中學習的結果。杜威主張:「讓兒童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做(doing)本身這件事的性質就是要求要思考,或者在事務之間作有意圖的聯結,如此,學習結果自然就會達成。」(Dewey,1944:154)在談到經由身歷其境、動手操作的經驗學習意義時,經常流傳著兩段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展示給我看,或許我會記得;讓我參與,則我會了解。」(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以及「聽別人說的,我會忘記;親眼看到的,我會記得;親自動手去做的,我會有所了解。」(I hear, and I…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33pm — No Comments
由此可見,經驗一方面積極嘗試而有所行動,一方面消極經歷而忍受結果,個體的每一個行動(activity)必然會伴隨一個結果(consequence),如果個體的行為只停留於一個行動一個後果,則依杜威的看法這並不是經驗,也不算是學習。杜威舉例說,一個小孩子將手指伸進火裡,這個動作並不是經驗,只有當這個動作和他所經歷的痛苦後果連結在一起之後,才真正的產生了經驗,所以說:「從經驗中學習乃是在我們所做的事情和所享受或受苦的事情結果之間的一種前後的連結。在此條件之下,『做』(doing)變成是一種『試』(trying),世界經由試驗而找出其真相,經歷變成了發現事情連帶關係的一種教學。」(Dewey,1944:140)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讓學生自覺的、主動的探索,並鼓勵他對其所處的環境採取積極的行動,透過嘗試與經歷的交互作用歷程,而獲得新的認知方式與結果。…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27pm — No Comments
(三)經驗的成因
經驗之語義包含了內容與結果和活動與過程,那經驗又是因何產生的呢?…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2:26pm — No Comments
摘要:教學改革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唯有教學改革成功,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真正的成功。所謂的教學改革,其內涵無非就是促使「敎者善敎」而「學者善學」。杜威之經驗哲學強調「有事可做」(something to do)更要「有事可學」(something to learn),主張讓學生在經驗的學習情境裡「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透過學生主動的反省思考(reflective…
Continue新型文旅企業的視角
做旅遊先用企業的視角做,然後再做項目。我們做企業最後要做項目,但做企業和做項目一樣,做企業要考慮它的價值實現,做項目只是想吸引人,但吸引人也不見得有價值,最後盈虧成本算不回來或者沒有成長性那沒有價值,它必須有成長性。
所以,做企業角度和做項目角度非常不一樣。國內的影視公司沒有資產積累,上面寫著作品發布會,下面寫著什麽出品,中間一排是明星,我們公司的商標品牌都在明星屁股後面。過去五年當中你們看過的電視劇知道哪一家公司制作的。
很多人對無形資產沒有好好享受,我做出了不起的電視劇,天天說,說的你們都長老繭,哪一本暢銷書是我寫的,你們全都不知道。…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31am — No Comments
2、很多房地產都要搞文化地產、影視地產,門類很多,包括特色小鎮也屬於這一類。
它能夠做什麽呢?它能夠把房子賣得更好,把房子設計得更漂亮,你能把這個地方做得更有文化氛圍。我原來覺得房地產搞旅遊其實還是在搞房地產,並沒有真正搞旅遊。我們和房地產配合是最佳匹配,和房地產進行結合,否則房地產項目建成以後也是不好的,沒有什麽生命力。
而如果我們能把文化旅遊植入到地產項目裏就可以改造它,提升它,去救活它。今後用文化產業做房地產應該是可以匹配的。但這個匹配絕對不是一個綜合。…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28am — No Comments
什麽叫旅遊,什麽叫休閑呢?成都人最喜歡的休閑是什麽?打麻將。那打麻將是娛樂還是休閑?
我用一個概念來定義,讓心臟病發作的活動叫娛樂,把心臟病治好的活動叫休閑。你說成都是把心臟病發作還是治好?肯定是讓心臟病發作,所以,成都是搞娛樂,搞打麻將的人都是爽。
有時他們把麻將搬到菜地裏,旁邊是土雞的味,摸了一輩子,摸半天沒有好牌,最後摸到就到天堂了。我以前到日本留學時,日本有麻將館,專門拍麻將電影,一高興就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在天國上打牌。
中國千萬不要搞個風景很美地方吸引你待在這兒一段時間。中國人根本停不下來。我們在路上見縫插針拼命跑,我說你是拼命跑到八寶山搶兩個位置?…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26am — No Comments
我們說“達爾文主義對哲學的影響”在杜威哲學中具有綱領性的意義,這是因為這篇短文勾勒出杜威後來的主要著作的邏輯。杜威提倡的“發生學和實驗的邏輯”是探討具體經驗的思想方法,他總是在具體的經驗領域說明這一邏輯。比如,《邏輯:研究的邏輯》是對科學經驗的邏輯所作的發生學考察,《哲學的改造》從希臘哲學開始對西方哲學的邏輯作了社會歷史考察,《人的本性和行為》關於社會倫理的研究,《藝術經驗》關於美學的研究,《共同的信仰》關於宗教的研究,《新舊個人主義》、《民主和教育》和《公共領域及其問題》等著作中的社會科學研究,也都是對具體領域的經驗的邏輯考察。正是這些邏輯考察,杜威的思想屬於哲學,而與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具體學科相區別。
三、倫理學的發生學方法何以可能?…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16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3.宗教感的宗教性特點之一:總體感
理想之作為理想,在杜威看來是具有整體性、甚至終極性的。這包括兩個層面。
在具體的層面,“一個價值之為終極的,是指它代表了一個對具體場合起作用的種種條件的分析性評估過程的結束,這些條件中一方面包括沖動和欲望,另一方面包括種種外部條件。”14…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提要:杜威的宗教哲學也可以叫做“宗教感哲學”,因為其核心是把“宗教的”(經驗、態度)區別於“宗教”(如天主教、新教)。宗教感的對象是理想;杜威通過討論現實與理想的關系問題,以及與之有關的現實與可能的關系問題、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和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問題,來展開他對於宗教感的討論。本文在與哈貝馬斯、羅蒂、普特南等杜威的當代傳人的觀點的比較中討論杜威有關宗教和宗教感的論述,分析杜威有關宗教感之作為宗教感的一些特點、宗教與科學的關系等問題的論述。…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6am — No Comments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Dewey]的《確定性的尋求-關於知行關系的研究》一書,是作者於1929年在愛丁堡大學所作的系列演講的稿子。據說在開講那天,發生了一件與講演題目有戲劇性聯系的趣事:講堂里的一架大電扇把講稿吹落講臺,邀請方趕緊把撒得滿地都是的講稿一一拾起,交給杜威,並抱歉地說,稿子頁碼順序大概亂掉了。杜威回答說:“哦,一點關系也沒有。”1
杜威發表講演的講座題目是“吉福爾特自然神學講座”。三十年前,另一位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James]也應邀來這里作吉福爾特講演。與詹姆斯相比,杜威對宗教-至少是傳統宗教-的態度更消極一些,但邀請方事先就對自然神學這個題目作了廣義的解釋:只要討論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精神所具有的影響和後果,就行。…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2am — No Comments
一、引言:如何理解杜威的科學方法?
我們都知道,胡適首先把杜威的思想介紹到中國,也都知道胡適特別推崇杜威的思想方法,並用“五步說”推廣了杜威的實驗主義方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介紹杜威的思想方法的《實驗主義》中,胡適還提到了杜威的另一種方法,genetic method。
不過胡適將之翻譯為“歷史的態度”,使人誤以為杜威的思想方法是“五步說”,而genetic method只是一種“態度”而已。不過,胡適正確地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對實驗主義影響巨大,把進化論的思想應用於哲學,討論和研究哲學上的問題,就是genetic method。他的結論也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實驗主義不過是科學方法在哲學上的應用。”[1]…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文化旅遊與特色小鎮作為最近的新詞熱詞,被反復提起,但熱度卻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本次陳少峰教授於2017年12月18日在峰火文創大會發表的演講便是以此為主題。不過,與其他演講不同的是,陳少峰在此次演講中以極其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話語,從迪士尼主題樂園與一般樂園的不同到成都人的休閑與娛樂之分,讓大家首先對相關詞語概念有了基本認識,再逐步深入的談到旅遊產業的特殊性、從文化產業的本質出發究竟如何做旅遊、文化旅遊區別於傳統旅遊的特點、新型文旅企業的視角以及傳統資源與文旅企業的契合度等內容。雖然內容鞭辟入裏,但其論述卻令人忍俊不禁,相信你一定會不自覺間笑著跟隨陳教授一起進入他的文旅styl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本世紀馬上結束了,回過頭去看這個世紀,192丅0年代看來是德國哲學成果最豐富的十年-維特根斯坦[L.Witт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盧卡奇[G.Lukács]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卡西爾[E.Cassirer]的《符號形式的哲學》,舍勒[M.Scheler]的《知識的形式和社會》,普萊斯納[H.Plessner]的《有機體和人類的諸階段》,當然還有海德格爾[M.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此後不久,在美國出現了一本層次相當的著作:《確定性的尋求》,約翰·杜威的最有影響的著作。那時的杜威,年屆七十,其名聲正如日中天。過了很長時間,這部實用主義的經典現在總算有了馬丁·蘇爾[MartinSuhr]的德文譯本。今天,杜威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這些年來,"實用主義"這個詞在德國也已經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一個褒義詞。這種接受上的延遲,當然提醒我們注意,杜威與他的德國同行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 …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