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對功績社會的解答:用倦怠來克服倦怠。
《倦怠社會》一書,是本難度中等程度的讀本,它可以作為媒介,來討論幾個主題。這是第一篇。
1.繽紛的單調
在功績社會下,人們越來越疲憊。因為我們主動積極,所以我們不敢休息,因為我們自我要求,所以我們不願意休息。我們把自己訓練成「多工作業」的超人好手,同時可以進行數項工作,同時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作者用了一個想像的神話場景來描述這樣的「自我剝削」:普羅米修斯每日被老鷹啄食他的肝臟,隔日又長出新的肝臟,以及再度被啄食,如此日復一日。(p.85)…
Continue從哲學角度切入,探討現代社會憂鬱癥、過動癥、專業枯竭和過勞充斥的「疲倦」現象,與進入自我肯定性無限擴張的時代有關,過度積極的人生發動了自己對自己的戰爭,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韓炳哲稱之為「倦怠社會」。
.作者:韓炳哲
.譯者:莊雅慈、管中琪
.分類:社會人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01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你累了嗎?小心!別掉入「成長」的陷阱。在這個「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的社會,我們不斷被鼓勵追求自我,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卻逐漸喪失追逐的意義,不知道自己是誰;人生到底要的是什麼?是身價上億?還是擁有全世界?追求的自由,竟變成了毒藥,你變成了倉鼠,在滾輪上跑跑跑,卻迷失在自己裡。
是誰,讓我們變成了滾輪上的倉鼠?為什麼我們愈工作愈累,愈努力愈倦怠?
「Yes, We Can !」讓整個社會就像嗑藥一樣,追求好還要更好、知其不可而為之,演變成「興奮劑社會」,而監控、教條式的規訓社會退下後,換過度強調肯定和個人能力的功績社會上場,更讓功利主義盛行。…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我認為《倦怠社會》這本書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你的視線,決定了你的思維。也就是說:沒有看見對的現象,就無法問出對的問題。
基於觀察角度的不同,所描述的現象會不同,因此提出的問題與解答當然也就會不同。作者對比於之前舊的觀察角度,對於當代社會中的主體採取了另一種新的觀察角度,並提出新的問題。
1.舊的觀察角度:否定性暴力
…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作者韓炳哲本身是個很傳奇的人,他在德國讀書前在韓國讀冶金術,初到德國時一句德文也不會說,30年後他卻成為了德國最負盛名的亞裔哲學家。事實上,能在德國大學的哲學系拿到永久教授職位的亞裔哲學家幾乎是零(特別是教歐洲哲學,起碼在歐洲我從沒有聽聞過)。雖然韓炳哲任教的柏林藝術大學是藝術學校,但能在德國「階級森嚴」的學術界爬到這個位置,實在得來不易。
如果我們仔細留意一下韓炳哲的著作,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轉型」:一個本來在弗萊堡唸傳統德國哲學的學者,突然變成一個面向大眾的文化理論/研究學者。他在德國廣為人知的著作,並不是早期關於海德格以及黑格爾的作品如《Heideggers Herz. Zum Begriff…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5, 2017 at 11:19pm — No Comments
伽達默爾說:「詮釋學一直被理解為說明和解釋的理論或藝術。表述這一內容的德語詞Kunstlehre(即一 門有關某種技能或技巧的技藝學)實際上是從希臘文techne(技術)一詞翻譯而來的。它使詮釋學與語法學、修辭學和辯證法等『藝術門類』(artes)建立了聯繫。」10
又說「詮釋學首先代表了一種具有高度技巧的實踐,它表示了一種可以補充說是『技藝』(techne)的詞彙。這種藝術就是宣告、口譯、闡明和解釋的藝術,當然也包括 作為其基礎的理解的藝術。」11
就詮釋學一詞的神話起源及其以後的歷史而言,詮釋學作為這種實踐技藝,即作為語言轉換和交往實踐…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8,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詞源學意義
一、兩種詞源學解釋 希臘文Hermeneutike,拉丁文hermeneutica,德文Hermeneutik,英文 the hermeneutics,意即一門關於傳達、翻譯、解釋和闡明的學問或技藝。
在古希臘時代,它作為一門人文科學的輔助學科,有如邏輯學、語法學、 修辭學,旨在為卓越文本提供一種理解與解釋的工具,只有到17世紀,它才作為書名出現,1654年J. K. 丹恩豪爾(Dannhauer)出版了《聖經詮釋學或聖書文獻解釋方法》。
自此以後,詮釋學就一直作為一門關於理解與解釋的方法或技藝流行於世,不過,它當時並未取得理論形式,只有到了19世紀,由於阿斯特和施萊爾馬赫等人的努力,它才成為一門理論或科學,…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8,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另外,H.E.哈索·耶格爾(Hasso Jaeger)在其一篇論文「詮釋學前史研究」(見《概念史檔案》第18期, 1974年)裡也說,把詮釋學認為是從赫爾默斯而來,乃是一種無根據的虛構,按他的看法,詮釋學肇始於約翰·孔哈德·丹恩豪爾的《聖經詮釋學 或聖書文獻解釋方法》(1654年)一書,詮釋學乃是17世紀在亞里斯多德邏輯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理論。
另一種看法是德國宗教理論家G .艾伯林(Eb e l i n g)在其主編的 《歷史和現代的宗教辭典》裡提供的。艾伯林在其主編的《歷史和現代 的宗教辭典》裡對「詮釋學」一詞作了這樣的考證:詮釋學的希臘詞 hermeneuein在古代希臘至少有如下三種意義指向:
1.說或陳述(aussagen, ausdruecken),即口頭講說;
2.解釋或說明(auslegen, erklaeren),即分析意義;…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8,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們知道,亞里斯多德那篇 peri hermeneias,後來譯成拉丁文就是 De interpretatione,因此把 Hermeneutik譯成「解釋學」,應當說是非常合適的。
不過,按照德國語文學家的觀點,interpretation至少應該有兩種基本含義,若用德文自身形成的語詞來表示,即Erklärung和 Auslegung。Erklärung偏重於從原則或整體上進行說明性、描述性的解釋, 我們可譯為「說明」;Auslegung偏重於從事物本身出發進行闡發性的揭示性的解釋,我們可譯為「闡釋」。
因此,Interpretation既有從原則或整體上進行說明性的外在解釋之含義,又有從事物本身進行解釋的闡發性的內在解釋的含義。…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8,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們現在有了這麽幾個點:南京,一個天主教的家庭,沈福宗本人,還有他對於拉丁文的知識,然後我們有了一些估計的日期。沈福宗可能是17世紀60年代出生的,那是康熙朝早期的時候。他1691年在印度洋上去世,因為熱病。他有著對於拉丁的知識,基督教的信仰,還有對於西方的知識,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在海上死去了,也被海葬了。他留下了一些尚待傳到中國的信息,後來我們得到英國的一些資料,這些資料是他的老師傳回英國的訊息,從這些資料我們得知,他想帶回中國的訊息是“what it was like in the west”, 這也是我在書中用到的短語,“西方那個時候是什麽模樣”。不過這些訊息後來都丟掉了,因為沈福宗的旅伴,也是他的老師,一些天後也去世了,在另外一艘駛向中國的船上。這是一個奇怪的巧合,不過確實使得歷史學家的任務更加艱巨了。…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3, 2017 at 9:28pm — No Comments
2014年2月28日晚,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在北京大學進行了主題為“沈福宗和他的十七世紀跨文化之夢”的講座,這也是他在北大系列講座的第一場。
晚上好,我講話會有一些英國的口音,希望大家能夠聽懂。
我二十歲的時候去美國求學,在耶魯大學,通過我的老師,我發現了中國歷史的樂趣。一個英國人,住在美國,然後在做中國研究。這樣的情況不夠理想,所以我的中文在今天這種場合下可能不夠好,我只是想說我非常感動(有這麽多人在現場),這是一個令我感到震動的時刻。
我已經退休有一段時間了。之前我到過我稱為中國的“partial…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3, 2017 at 9:28pm — No Comments
我曾迷戀齊澤克很多年,卻從沒嘗試過去梳理這件事。直到很多年後,我已經能分辨出他其實並不算多深刻的思想家,但他聰明、非常聰明,更善於思辨(和狡辯),而他所復興起的那種激進左派傳統,對任何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心智來說,都足以構成致命吸引。
1
作為一個來自前南斯拉夫國家的學者,齊澤克是在馬克思學術系統裏成長起來,但與此同時,他個人又有非常深厚的西方哲學與思想史功底,他在母國斯洛文尼亞和巴黎分別拿過哲學和心理分析學博士學位,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對拉康理論的非凡解釋力而被國際學界所認受。…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6, 2017 at 2:30pm — No Comments
史家每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治史勝境;史景遷先生用通俗敘事的方式寫歷史,而造此勝境,無疑是開了一條新路。近日讀《王氏之死》一書,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將史料和文學作品參錯運用、互相釋證的高超手法。該書寫的是17世紀中葉明祚乍移、清鼎方立之際,山東一個貧困小縣郯城農村裏的事情,雖然作者自謙“仍然不知道”能給予讀者多少“關於整個清朝”的認識,但他曲折多方的鋪陳確實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對中國農村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無望有了切身的體會;中譯者的譯筆不佳,大小是個遺憾,但書中新奇而徵實的敘事結構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能使讀者不終卷不止。…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在WikiLeaks公布的一則外交電報中,普京和梅德韋傑夫被比作蝙蝠俠和羅賓。這是種有用的類比:朱利安·阿桑奇,WikiLeaks的組織人,難道不就是與克里斯托弗·諾蘭《暗夜騎士》中小丑對應的真實的生命麽?在電影中,高譚市,哈維·丹特,一名腐化的,自身犯下謀殺罪行的偏執的治安維持者,便為蝙蝠俠所殺,蝙蝠俠和他的朋友警察專員戈登意識到,如果丹特的謀殺被公之於眾,就會有損城市的風尚,因此他們策劃使蝙蝠俠對殺戮負責來維護丹特的形象:只有謊言才能拯救我們。難怪電影中唯一一個真實的角色是小丑,電影裏的超級惡人了。他清楚地說明了這點,即只要蝙蝠俠脫掉他的面具並公布他的真實身份,他對高譚市的襲擊就會停止;為防止對真相的披露也出於對蝙蝠俠的保護,丹特告訴媒體,他就是蝙蝠俠——另一個謊言。為誘捕小丑,戈登偽造了他自己的死亡——又一個謊言。…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3, 2017 at 9:30am — No Comments
6.升華和癥狀,倫理的解決?
弗洛伊德將升華作為解決倫理問題的方法,通過升華,我們可以將“物”和因“物”出現的“空”組合在一起。拉康從與“物”的關系角度出發,列舉了幾種升華的實現方式。
——在藝術上,比如,花瓶被制作來將空間包圍,而空間構建了花瓶。同樣還有,教堂中的空間,以及在中國畫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空”(拉康與弗朗索瓦•陳一起研究過石濤的文獻)。
——宗教反映了對“物”的畏懼,並與“物”保持足夠的距離,神被擱置在無限遠的地方。宗教很明顯是通過迷信來自我保護。…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20, 2017 at 10:28pm — No Comments
歷史認知實在論遭到一些後現代主義歷史理論的反對。反對實在論的嚴重後果不僅與歷史理論有關,也與政治倫理認識論有關,因為後者首先以一種歷史實在論為基礎。一般而言,後現代主義批評潮流當然可以有助於更細致地檢驗現代人文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條件,從而可糾正一種簡單化的或機械主義的實在論。羅蘭·巴爾特的文化與文學批評即為其例。但是,後巴爾特的後現代主義思潮,特別是在歷史理論中,卻走向了極端。我們要指出,西方早期反(簡單化的)實在論和後來的唯實在論(反對瓦解實在本身)可能屬於同樣的思想方向,即為了更有效地和更完善地認識我們的真實世界。沒有此一真實或實在,科學活動即會為藝術性活動所取代,思想會被歸類為詩歌,倫理思考也會隨之消失。沒有堅實的倫理根據,政治無政府主義和霸權專制主義都將是合理的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8, 2017 at 6:09pm — No Comments
三、歷史理論:是科學還是藝術?
作為跨學科—跨文化方向第一步的語義符號學方法,在於重新檢驗主要術語的使用。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試圖重新界定有關的理論概念:“現實”和“真理”。
傳統的和日常的詞如現實、事實、真理、理性、合理性、基礎、邏輯等等,仍然是其認識論觀念正在迅速變化中的當代世界的主要概念工具和主題。甚至對“認識論”一詞本身而言,也存在著不同的概念性側面。因此福柯、德裏達、尼采、海德格爾和弗洛伊德等所討論的表面上相同的主題,對每人而言可能只相關於其不同的側面。任何一種思想材料均可有意無意地以有選擇的方式並相對於特殊的而加以運用。一方面,存在有一定的書寫材料,另一方面,對同一種材料可按不同方式加以運用。研究行為的本質不在於人們共同處置的主題材料,而在於對此材料進行運作的不同方式。在“自由的”學藝(liberal…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8, 2017 at 6:09pm — No Comments
首先,我們仍應區分“歷史”的不同意義。我們已討論過為什麽應在文學修辭學和哲學思辨與史學再現活動之間加以合理的區分。在目前討論中甚至應進一步區分以下不同概念:被指稱的世界(H[,4] )和被描述的世界(H[,5])。有關H[,4]和H[,5] 的歷史研究也涉及不同的運作程序。一者有關於史學專業主流中所完成的作品(H[,5]), 另一者有關於一切可能的史學對象(H[,4])。由於本世紀學術的進步, 在職業史學和其它與史學有聯系的學科之間存在有史學運作上的認識論區別,後者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理論、政治學、倫理學、藝術理論、非西方人文學,以及本世紀的思想運動和政治活動等等。在其它學科和社會政治實踐中出現的準史學研究的進展,反而使其更相關於當前史學認識論討論。因此,今日史學認識論在其構成上更加趨向於跨學科和跨文化方向,從而明顯超出了職業史學學科的範型。更準確地說,當代史學專業中早已涉及各學科的成分,呈現出日益增加的綜合特征,從而使其與古代史學之間的區別大增。…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8, 2017 at 6:04pm — No Comments
海登·懷特說:“……選擇一種歷史視角而不是選擇另一種歷史視角的最佳理由最終是美學性的或道德的,而非認識論的”。 (懷特,1975,xii)這一論斷在以下諸點上語義含混。首先,…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8,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