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知道,亞里斯多德那篇 peri hermeneias,後來譯成拉丁文就是 De interpretatione,因此把 Hermeneutik譯成「解釋學」,應當說是非常合適的。
不過,按照德國語文學家的觀點,interpretation至少應該有兩種基本含義,若用德文自身形成的語詞來表示,即Erklärung和 Auslegung。Erklärung偏重於從原則或整體上進行說明性、描述性的解釋, 我們可譯為「說明」;Auslegung偏重於從事物本身出發進行闡發性的揭示性的解釋,我們可譯為「闡釋」。
因此,Interpretation既有從原則或整體上進行說明性的外在解釋之含義,又有從事物本身進行解釋的闡發性的內在解釋的含義。
但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interpretation原有的那種從對象本身揭示出來的闡發性的解釋含義,似乎日益被淹沒於外在說明性的描述性的解釋裡面,以致在英語界interpretation似乎主要指那種按照某種說明模式進行描述性的因果性的解釋,這就成為近現代自然科學通行的解釋方法。
按照這種方法,所謂解釋就是將某一事件或某一過程隸屬於或包攝於某個一般法則之下,從而作出因果性的說明,例如牛頓物理學將蘋果落地歸結為地心引力,把力說成是ma。
這種自然科學的說明方法或解釋觀念影響相當大,幾乎被認為是包括人文科學在內的一切人類科學之唯 一有效的科學方法論。 近代詮釋學的產生正是對於試圖統治一切科學的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反 抗。
在近代詮釋學史家看來,Interpretation偏重於Erklarung,乃是近現代 自然科學的產物,而人文科學應該面對自然科學的挑戰而爭取自己與之不同的自己的方法論,因而他們強調了Interpretation原本就含有的Auslegung的含義,即從事物自身進行揭示性的和闡發性的解釋。
Auslegung,即legenaus (展示出來),即把事物自身的意蘊釋放出來。海德格爾關於這一點講得最清楚,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以「Verstehen und Auslegung 」(理解和解釋)一節來講述何謂理解和何謂解釋。按他的看法,理解作為此在的存在方式,就是此在「向著可能性籌畫它的存在」,理解籌畫活動具有造就自身(sich auszubilden)的特有可能性,而解釋(Auslegung)就是指「理解的這種造就自身的活動」。
因此,「解釋並不是把某種『意義』 拋擲到某種赤裸裸的現成東西上,也不是給它貼上某種價值標籤,而是隨世內照面的東西本身一起就一直已有某種在世界理解中展開出來的因緣關係,解釋無非就是把這種因緣關係釋放出來(herausgelegt)而已」。13
這種解釋觀念顯然與自然科學的說明模式不同,它表現了當代人文科學詮釋學方法的基本特徵。正是鑒於「解釋」一詞通常帶有自然科學說明模式的含義。
無疑,抉用「詮釋學」來翻譯hermeneutike,就更能表明自然科學的說明方法和人文科學的理解方法,也即科學論和詮釋學的對峙,即使我們像達格芬·弗勒斯達爾(D. Fllesdal)、馮·賴特(G. H. V. Wright)、羅蒂(R. Rorty)、阿佩爾(Otto Apel)和伯恩斯坦(R. J. Bernstein)等那樣主張綜合的傾向,即嘗試在這兩個領域或方法之間進行溝通,但這也首先應該以它們之間的區別為前提。
1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J.C.B. Mohr (Paul Siebeck),Tuebingen,1986,第2卷,第92頁。
2海德格爾:《走向語言之途》,德文版,伯斯克出版社,1959,第122頁。
3參閱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J.C.B. Mohr(Paul Siebeck), Tuebingen, 1959, Band 3, S.243.
4 Palmer, R.E. Hermeneutics: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 Dilthey, Heidegger and Gadamer. Evanston, III., 1969 , part one
5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2卷,第295頁。
6 同上書,第2卷,第92頁。
7同上書,第1卷,第312-313頁。
8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2卷,第93頁。
9同上書,第1卷,第329頁。 10 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hs, London, 1981,第88頁。
11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2卷,第92頁。
12 施萊爾馬赫:《美學》,轉引自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第1卷,第171頁。
13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ax Niemeyer Verlag, Tubingen, 1979年版,第148-15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