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0月9日,全球知名媒體共同發起的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形態的170多家傳媒機構參與這次盛會。在近年來中國召集的各類國際性峰會中,這次媒體峰會似乎並無什麽特別之處。但是,考慮到目前中國媒體發展的狀況和媒介政治面臨的各種問題,這次峰會的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簡單地說,這次峰會顯示了中國媒體文化生產的一次重大轉向:中國將開始逐步把國內的媒體文化生產納入到全球媒體文化系統之中。這意味著,一直遵循國家主義生產原則的國內主流媒體,將慢慢融入到全球媒介文化話語之中,並逐步參與全球媒體文化的競爭。…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30pm — No Comments
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網絡廣場越來越被人們看做是一種對社會發展具有良好作用的場域。人們寄希望於這個場域中的社會輿情反映民意,體現民望,更能夠表達民主意志,成為中國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形式。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對網絡廣場就有了一種美好想象:網絡廣場通過輿論壓力影響社會權力的執行過程和方式,從而緩解公民與政府的緊張關系,最終避免街頭群體性暴力事件的發生。
對網絡的過度依賴無法緩解集體緊張情緒
…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30pm — No Comments
在距離五四運動發生將近20年的時候,維新派的梁啟超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隱喻:新的中國應該是少年中國。從此,“老年”就與腐敗、陳舊的文化想象相關聯;而“青年”則成為嶄新的、進步的、革命的。而五四運動以來,“青年”更是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使命。進化論的出現,海派知識分子對教育下一代的期望,種種文化的驅力,把“青年”推向了中國歷史變革的前台。
由此,在中國現代歷史中,各種各樣的革命思潮和政治運動,都被打上了青年政治的印痕。激情四溢的啟蒙主義文化與浪漫多姿的理想主義思潮,成為中國革命政治的特殊魅力。“青年”就不是一個僅僅與年齡和心智相關的概念,而是牽連到身份、信念、黨團和階層的概念。
簡單地說,作為一種文化敘事的核心概念,“青年”成為值得關注的社會神話。…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26pm — No Comments
從處女作《黑炮事件》開始,黃建新導演的“成人寓言”盡管不斷變換著各異的探索主題,但“城市電影、黑色幽默、小人物、荒誕敘事”的元素一如既往地出現在其每一部電影之中,“他一直在黑色幽默的風格里特立獨行,象征化的敘事情節背後總是意識形態的蒙昧和人生命運的荒誕,在尖銳反映某些現實矛盾的同時又保持著冷靜溫和的立場。”這次他的新作《求求你,表揚我》(以下簡稱“《求》片”)仍然延續著他一貫的理念與風格,並且嘗試在後英雄時代講述一個“小人物”的英雄故事。
一、後英雄時代的英雄想象…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19pm — No Comments
談李安的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今天,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風格類型的華語電影。一種是李安式的,一種是賈樟柯式的。李安擅長把鏡頭剪輯得流暢自如,讓觀眾在瀏覽其作品的時候,仿佛置身於他的電影世界之中去了,而自己則淹沒在影院的黑暗之中;賈樟柯則非要把電影剪得淩亂粗糙,一個個鏡頭被“硬接”在一起,讓觀眾覺得,我們是在看一種類似於家庭DV拍攝出來的東西。我們無法融入到賈樟柯的世界之中,卻會強烈地關心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不妨說,李安更擅長故事,賈樟柯更善長現實。
這意味著,李安總是能夠編織一個迷人的故事,也就總是能夠迷人。正因如此,李安的電影更難於讓人跳出來對其進行解析評價。李安在電影中摻雜進去的各種觀念也就更難被發現。…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14pm — No Comments
當代媒介一直在不斷地發生著裂變。
首先是影視媒介的崛起成為機械媒介過渡到電子媒介的標志。然後,以網絡、手機、PSP、DV、WAIKMAN、MPER4等為代表的新媒介從傳統的大眾媒介中脫穎而出,開始遊離於電影、廣播、電視等,與私人生活、隱秘閱讀相勾聯,對昔日的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的日常生活提出挑戰。
我們迎來了一個“新媒介”時代。
什麼是新媒介?
…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12pm — No Comments
“惡搞”的繁盛,乃是伴隨”新媒介”的崛起。網絡、手機、DV、MPER4等等新傳媒,從一開始就遊離於主流大眾媒介(電視、廣播、報刊),往往和私人生活、隱秘閱讀相互關聯。在這里,麥克盧漢的舊論“媒介即身體的延伸”,在“新媒介”面前變得獨具新意。新媒介的身體性、私密性,不僅僅為“惡搞”提供一個傳播的基礎,事實上,也內在地規定著其傳播內容必然和主流媒介大相徑庭。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惡搞”成為經由新媒介生成的一種帶有柔性的抵抗意義的娛樂形式。
“惡搞”[1]本來自日本,登陸香港而漸至大陸,逐漸成為具有中國本土意義的“惡搞”。香港作為一個文化殖民地,本來就有文化形象的“濫用”(catachresis)傳統。“無哩頭”的“惡搞”現象,也就可以看作斯皮·瓦克意義上的一種“概念隱喻”(concept…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12pm — No Comments
葛焱`油畫是若干年前了,現在是策展人
我來說一下,第一次上知乎,不對之處請猛戳。
操刀過展,也跟著大牛辦過展,與范迪安、王璜生、陸蓉之、張頌仁都聊過各自的策展經歷。先表明本樓主觀點,為節省大家的時間和流量:本人的觀點和Lawrence Li基本相似,但有區別。…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00pm — 4 Comments
最近,“山寨文化”一詞開始流行。通過仿制的方式,制造價廉而其物未必不美的產品,這種行為確乎是“山寨”作風。但是,稱之為“文化”,就讓很多人覺得有點兒過譽。所謂“文化”,至少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重復出現的社會現象,甚至一種體現了很多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理想的行為方式,等等。按照這種理解,“山寨文化”一詞也就憑空而來,算不得數。但是,如果偏偏死拉硬拽,把今天的種種“山寨”現象,作統一觀,也未嘗不可。於是,有趣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麽如此多人喜歡山寨?山寨里面包含了怎樣的一種消費體驗?
(上流社會,成功人士)…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如果一味相信網絡輿情,不僅不能帶來執政公信力的提升,反而會被誤導,會喪失接觸真實社會的機會
2008年,網絡參與了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從而顯示了令人吃驚的巨大影響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2.98億網民以及1.17億手機網民,這成為直接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的重大力量。也就是說,在每100個中國人中,就有將近23人上網。這意味著,不少於1/5的中國人,通過接觸網絡來接觸社會。其中,網絡新聞用戶達到了2.34億人。
顯然,網絡成為很多人觀看社會、想象政治的重要媒介。“網民”這個詞,也幾乎變成了“民意”的最重要的體現者。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把網絡輿情當成社會調查和政策實施的依據。似乎跟著網絡輿情走,就肯定是順乎民心、體貼民生的。但我們也應辯證看待這一現象。…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30, 2017 at 11:32am — No Comments
新文化環境下文學的發展
電子媒介時代,文學的外部環境變了,文學的生產、傳播和接受方式也在變。就當前文學的狀況看,它創作與理論批評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文壇代際沖突也在發生,這些都勢必會驅使文學批評要調整其已有的思維,且文學創作與理論批評都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而進入到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時代。
一、當前文學的格局新變及其面臨的問題…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pril 23, 2017 at 9:58am — No Comments
§§§第一節電子媒介時代文藝的發展
電子媒介出現以後,圖像文化異軍突起急劇擴張,使傳統的文學閱讀和藝術接受遭到了空前的危機,文藝受到了市場和讀者的挑戰。從創作來看,消費性、娛樂性的類型化寫作越來越盛行,各種表演性的、追求媒介效應的行為藝術也大行其道,大眾也逐漸接受和認同這種純消費性的、娛樂性的創作,並熱衷於文藝的“媒介事件”。就文藝批評來說,批評家也在追求多元化話語時迷失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和價值關懷。於是,關於“圖像化擴張”、“文學性的堅守”、“文學的邊緣化”、“藝術的終結”和“文藝批評的倫理”等的討論就成\"了近幾年文藝理論界的熱點話題。我們應該正視電子媒介及其導引的圖像文化和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已經對文藝生態形成了客觀性的影響,但也應該承認文藝還會向前發展甚至重新迎來繁榮的局面。不過,要發展文藝事業,要使文藝生產為構建精神文明服務,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25, 2017 at 1:41pm — No Comments
二是批評家淪為“商業書評人”。…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25, 2017 at 1:40pm — No Comments
顯然,電視、大眾報刊文化娛樂版和互聯網等媒體導致了文學批評空間的重新分配,而且這種分配的一個向心力就是媒介。筆者讀到好幾篇論文,都帶著嘲諷的口吻提及了當下文學批評界一個看似可笑卻耐人尋味的現象:某些大學將教師在電視上做嘉賓、當主持、做講座者算成定崗、晉級的考評分數。而且最具戲劇性的是,即使是那些最激烈地批判過大眾文化和娛樂文化,以精英的姿態出現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專家、學者,往往也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來塑造其形象,而且他們的所謂專家、學者、權威人士的“身份授予”確是媒體完成的。比如說,中央電視台十頻道的“百家講壇”與其說是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不如說是一個塑造學術明星的場所,在這裏講課變成了一種獲得明星身份的標志。電視的這一作用使人聯想起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論。布爾迪厄指出過,資本有非經濟的形式而且以多樣形態存在,其中有三種基本形態:
(1)經濟資本以金錢為符號,以產權為制度化形式;…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25, 2017 at 1:39pm — No Comments
以上這些,就表明攝影也好,電視也好,電子媒介是無法取代圖書的,也就是說電子文化是無法取代印刷文化的價值,但電子文化出現後對閱讀文化以淺表的、娛樂的方式進行了消解,它以“觀看”沖擊了“閱讀”。而經典文學作品大多是建立在文字閱讀基礎之上的,而且經典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閱讀才感受、品評、辨別、篩選出來的。大眾的休閑性、娛樂性的閱讀一會排斥經典文學作品,二會導致人們的審美惰性,而加深對優美文字世界的疏離。
二、對教育權威的消解…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3, 2017 at 11:12am — No Comments
§§§第一節文學經典的當代危機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的《為什麽讀經典》在譯林出版社出版後,受到了不少讀者的喜愛,這位偉大的作家對西方文學經典的解讀確實令人嘆服。他在書的開篇《我們為什麽讀經典》中提出了十四個對“經典”的定義,也令人深思。如他認為:“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一樣帶來發現的書。”等等。卡爾維諾對經典的定義主要是從閱讀的角度來闡述的,作為一位偉大的作家、天才的鑒賞家,他對經典的感悟應該說是比較準確的,事實上,中外文學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確有常讀常新、散發永久魅力的一面。…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February 26, 2017 at 2:19pm — No Comments
眾所周知,電影、電視和網絡都是依靠類型化的節目進行運作,如果誰要真正理解電視文化和網絡文化,一定要理解類型這一個概念。英國媒介學者就談到,類型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媒介分析工具,同時還和媒介生產互相聯系。可以說,電影、電視、雜志和報紙行業都或多或少地依靠類型運作。一些媒介公司和隸屬某些類型的產品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比如說英國悍馬電影公司(Hammer Films),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和恐怖片聯合,還和兒童漫畫出版商DC湯普森關系密切,最近則與電視公司HatTrick聯合,這個公司最為普通的產品是喜劇。類型片能夠給潛在的觀眾創造出極大的預期,這也就意味著它對於節目制作者很重要。像《糖》(sugar)和J17這樣的年輕人雜志,雇主就希望雜志的作者和攝影師能夠從廣義上符合年輕女孩雜志市場的預期角度進行創造。我們能夠通過書刊出版商米爾斯與布恩出版公司(Mills and…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February 24, 2017 at 8:04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