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陆佑(1844-1917),金融家。雅瑶镇黄洞村人。曾于新会当长工。13岁时到马来亚谋生,当佣工多年。
后在新加坡开设小商店“兴隆号”。接着再往马来西亚开拓创业,承顶他人废弃之“旧龙口”锡矿,使锡矿回复生机,并发展成颇具规模之大矿。
后发展橡胶业、椰子业、咖啡业,集种植与制炼于一体,兼营水泥业等。在原“兴隆号”基础上,又开设了10多家“东兴隆”。1913年在吉隆坡开设广益银行银票,同政府发行的钞票等价值,在南洋马来各地流通,一跃而成“金融巨子”。
其银票通行无阻,直到1940年马来西亚被日军占领才停止使用、兑换。积极捐款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成立,荣膺六等嘉禾章。香港大学之陆佑堂,为其捐资百万所建。
陆佑,原姓黄,小名如佑,字弼臣,号衍良,广东省鹤山雅瑶镇黄洞村人。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月九日,出生于贫苦农家,其父黄明显世代务农。陆佑少年时,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活动日益加深,清王朝日趋腐败,濒于覆没,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陆佑幼失怙恃,家境困难,被迫卖身于新会县桐井乡陆姓财主家,故改陆姓(鹤山人叫他黄陆佑)。终年过着牛马般生活,年长与梁氏女结婚。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政府迫清廷签定《北京条约》,条约载明准许华人出国做工。陆佑不甘长久寄人篱下,乃毅然远涉重洋,作为契约华工,赴马来亚谋生。时年17岁。
他抵达星州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初受雇与锡矿场,后在粤人罗奇生的烟庄里当小伙计。他勤奋工作、省吃俭用,经过四年时间,好不容易积蓄了99元叻币(下同),便辞掉烟庄工作,自己筹划在马结街开设一间“兴隆号”小杂货店,生活渐渐好转。
但他不满足杂货店的小天地,便把 这间小店委托可靠的伙计代管,于1872年,从星州前往马来亚霹雳太平的拉律锡矿场,经营粮食、肉类和蔬菜生意,供应当地市民、矿工及英军所需,生意颇为兴旺。
他还以小本钱,购得新加坡东北丰盛港一个被废弃的“旧龙口”(旧矿场)。初期入不敷出几耗尽积蓄,然而凭着苦干的精神,深挖下去,该矿口竟是一个量多质好的锡米矿。
陆佑很快成为富翁,日子过得舒适了。谁知好景不长。拉律锡米矿区两派华人的对立会党―海山党和义兴党的矿工因争夺矿地发生械斗,矿场受到 严重损失,陆佑的生意也被迫结束。
这次大规模械斗使陆佑损失了14万元。亏了这笔钱,他惨不堪言,但最使他烦恼的是,太平无法再立足了,今后到那里去谋出 路好呢?他几经考虑,决定南下吉隆坡再图发展,这样一个抉择又使他在穷途末路中现出了“柳暗花明”。
陆佑到达吉隆坡的时候,正值平息土人暴乱之后,百废待兴,这对雄心勃勃的陆佑来说,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
于是,他在赵煜的扶持下开设当店,搞到卖酒专利权。他再次投资矿业,继续收购濒于破产的小矿场,并向当地封邑领主预付税款,把大面积未开采的矿区包下来。
经数年的奋斗,即拥有关丹、文冬等多处锡矿场, 雇工数千人。他扩充设备,改用电力机械开采,锡米年产量平均达数千吨,十多年间,估计他至少获利一至二千万元。
陆佑经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一套经营管理方法和致富之道。
一、为了提高矿区工作效率,他不雇用“猪仔工”。因为“猪仔工”身体素质差,工作消极,故此,他全部雇用有生产经验的“自由工”。
二、提高矿工工资。将一般矿工的工资从8-10元,提高到20-30元不等。这样就提高了矿工生产的积极性。
三、注意改善矿工的福利、劳动安全和医疗卫生设施,使矿工生活待遇得到较好的改善。由此把一大批熟练矿工吸引过来,乐为己用。另外,他还雇聘了一个有学识经验的洋人,专门负责他的产业经营。民主革命元老邓泽如亦曾为他做过帐房工作。这样,他在几年之间便成为垄断当地锡矿的大企业家之一。
陆佑经营锡矿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之后,审时度势,向种植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多方面发展。
种植业方面,陆佑经营了雁鹅、箕筛、文冬、巴生、和丰及雪兰莪等大橡胶园,其中最大者由吉隆坡伸展到彭亭,占地一百多公里长之狭长地带。此外,还办起雪兰莪港口及北根两个椰子园、丹戎马林胡椒园、巴生咖啡园。他经营得法,各业欣欣向荣。
工业方面,陆佑凭其财力和进取精神,办起了东兴隆红毛灰(水泥)厂、罗卜臣铁厂,雪兰莪港口椰油厂;创办了炼锡、橡胶、椰油等加工厂,其中椰子油厂规模很 大,左右了当时的市场。
他的企业形成了一套从生产到成品销售的系列配套生产线,连包装容器及辅助原料,均自行制作,以利于运输,降低成本。
商业方面,陆佑除在新加坡建有“兴隆号”老铺外,在吉隆坡、马六甲、槟榔屿、芙蓉、怡保、吉兰丹等市又设立了“东兴隆”号。总部设在吉隆坡,统称为“七州庄口”,任用李星南为总经理。
在柔佛、彭亨、吉打、丁加奴、玻璃市等地区设立代理处。当是时,陆佑的商号分布各埠,北至和丰,东至关丹,西至雪兰莪港口, 南至新加坡,大小计数十城市。此外,广州河南之鳌洲大街开设有“东兴石叻庄”、在洲头咀有“东兴栈货仓”。
金融业方面,1913年陆佑投身金融业,创办广益银行。斯时,正是陆佑事业全盛时期。在殖民政府同意下,他的总公司―“东兴隆”可以自行印发各种面值的银 票。票面正中用英文印有“TONG HING LOONG LOKE YEW”(东兴隆陆佑),右上角印币值数。银票在各地市面流通,价值与政府的钞票相等,可以与政府钞票兑换。
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和店号印行钞票,且通行无阻,可见英国殖民政府对陆佑的信任,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据说陆佑死后20多年里,这种银票还一直流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马来亚,这些钞票才被香蕉纸(军票)取代而禁止使用。
陆佑当年还有另外一项重要收入来源,这就是承办新加坡及所属各埠的主要税捐,如赌税、烟(鸦片)税、酒税、当(押)税。这些税饷是当地殖民政府重要财政收 入来源。陆佑以每年百多万元取得承包专利权。
他把获利最大的烟、酒税留为自营,赌税则择有利地点自营一部分,剩下则议价转让给别人承办。陆佑在承包税务十多年时间里,估计在这方面至少赚得三、四千万元。
陆佑富有远见卓识和果断能力。当锡矿业正兴旺时刻,他突然放弃部分锡矿业生产经营,将资金投向种植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综合经营。不久,世界出现经济危 机,工业原料价格暴跌,尤以锡矿为甚,不少矿主倾家荡产,而陆佑则安然无事。
难怪1904年一个名叫W.L的史学家,在华人杂志《成功人物传》中,对陆佑评价为“有果断能力”,“是一个商业天才,他多年来的奋斗,不独使三州府(即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甚至世界人士均对这位能人为之惊奇。“据悉陆佑去世时,他的财富有一千万英镑(约合现在的马币十亿元左右)。
陆佑致富后,自奉俭约,而能仗义疏财。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王朝而到南洋宣传革命、酬募经费时,他解囊支持革命运动,并资助开办宣传革命之《星州晨报》。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曾颁授陆佑六等嘉禾章。1915年广东大水灾,他又捐赠了巨款赈济灾民。
1916年底,陆佑到浩道登胶园视察时,不幸染上恶性疟疾,虽然请了不少名医为他治疗,但因年事已高,经过两个月的理疗仍是药石罔效。一代强人,华侨巨富,终于回天乏术,在1917年2月24日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1岁。
陆佑逝世后,下葬于吉隆坡冷结路浩道登胶园内的陆家坟场。陆佑墓前立有铜像,身穿博士服。陆佑生前在吉隆坡建有富丽堂皇之住宅,汇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炉,名噪一时,曾被用作博物馆。
陆佑在1902年偕同夫人林淑桂赴英参加英皇爱德华七世加冕礼。他出国到马来西亚后,入了英国籍,因商务繁忙,终身未返回过祖国。他有四子四女,男孙五人,女孙六人,哲嗣兰孙,均能克绍箕裘,继承先业。(原載《紀念網》,曾轉載于《马来西亚族谱中心》網站)
(圖一)陸佑
(圖二)位於吉隆坡美丹端姑路(Jalan Medan Tuanku) 的陸佑故居,在經過百年變遷之後,現已被廢棄,庭園已改做停車場。正立面可以看出一樓為中國傳統建築之空間樣式,二樓則為西洋建築窗戶。
(圖三)陸佑故居側面為陽台殖民地樣式,然而上面屋頂山牆上的裝飾皆是十分傳統的中國建築語彙,例如圓窗上的蝙蝠雕飾便是。
(圖四)從圍牆的外觀,推測其原來是中國建築樣式的合院式建築,在後期有幾次翻修,但門樓仍然保留其廣東建築的特色。
Comment
莫順宗博士 陳明發博士:紀念三位馬來西亞華商先賢
有說“好華商,華商好,故事真不少”,在吉隆坡一帶,盡入眼簾的事物中,不乏華商先賢留下的光輝歷史痕跡。
其中,陸佑、敦李孝式及丹斯裏李延年這3位已故華裔領袖,更是對首都貢獻巨大。三人皆出身於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總商會,被喻為創會、戰後重建及70年代帶領商會轉型的三代會長。
來自不同年代的他們為隆雪中華總商會貢獻良多,也留下許多讓人津津樂道、促使華裔大團結的創舉。
深懂本地華商歷史的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及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小型企業及人力資源組主任陳明發博士,向《南洋商報》細談三位先賢的故事。
名人影響局勢,也受局勢影響,陸佑、李孝式及李延年有著許多共同點及差異,毋庸置疑的是,華社的事,他們責無旁貸,把社會公義扛在身上,社會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
莫順宗認為,三人最大的共同點是能立足華社、有洞察力、懂得順應時代改變及家鄉情意結甚濃。
他舉例,李延年曾公開指華人淪為二等公民,惹惱了第三任首相敦胡申翁。“他明知這麽說有問題,生意也可能因而面對政府壓力,但仍義無反顧,說出了當時華人的心聲。”
另一毋庸置疑的共同點,他說,是三人在有生之年仍盡力保著社團、護著華社:“他們受到時代召喚,關鍵時刻號召轉變,讓社團有新變化,華社成功過渡。
“他們皆來自中國,對華人文化的認同感很重,家鄉情意結甚濃。”
莫順宗:洞察時代轉變本領高
莫順宗說,縱使教育水平各異,但三人深懂生意之道及時代所需,眼光及洞察時代轉變的本領很高。
“例如李延年,原本從事橡膠業,70年代則蓋房子,他掌握吉隆坡發展需求,時代需要什麽就給什麽。”
至於故人們的差異點,莫順宗認為是不同時局予三人各別的局限。
“陸佑為雄霸一方的大老板,一個人說了算。他當時肩負重任,考量華人應否落葉歸根;李孝式則是國家領袖,處事需以國為主。當時華社也以建國、設立主基地為前提。
“李延年(年代)就無太大格局,當時華商遇到很多障礙及限制,李發揮空間有限,但仍努力組織華社,在狹小空間內奮鬥。”
談陸佑 膽識與才華亂世稱雄
有句老話說:“葉亞來打州府,陸佑建設吉隆坡”。簡單幾句已概括了陸佑對吉隆坡的重大貢獻。
雖然陸佑離世將近100年,但快速發展的吉隆坡仍留下許多他的足跡,吉隆坡的雛形有其影子。
陸佑16歲時被賣“豬仔”到馬來亞謀生,在艱難環境下奮苦活著,目不識丁的他後來何以雄霸天下?
莫順宗認為,陸佑有的是膽識及才華:“本身特質很重要,教育程度不高並不妨礙陸佑,敢於冒險及有洞察力讓他被世界看見。”
當然,要在亂世稱雄,仍需運氣:“陸佑在霹靂賺錢,到新加坡做生意後才轉到吉隆坡發展,選擇地點很重要,若他當時放棄吉隆坡,歷史則會改寫。”英雄造時勢,反之亦然。
他說,陸佑善於改變,一般商人發跡後不敢冒太大的險,例如支持革命,但陸佑卻有本身的一套:“他(支持革命)對僑社有很大影響,其轉變不是變節,是順應潮流,加速改變,改善現狀。”
懂得用人,也是陸佑的看家本事:“他深懂不能靠一個人打天下,所以善用人才,包括陸秋傑、陳秀連等,共同發展華社。”
爭取華社利益
陸佑於1904年創辦隆雪商會,促使華商以本地為歸宿及投資地點;商會也與政府溝通爭取華社利益,陸佑功不可沒。
陳明發說,在無政黨年代,英國統治者在馬來亞需透過商會與華社作商務溝通、討論衛生條件措施、市容安排等,可見商會地位很高。
他說,當時很多華商來自中國大陸,賺錢後都回鄉,成立商會旨在確保他們回中國後安好:“也有人在這裏經商失敗後逃回中國,商會扮演著向清廷政府傳達訊息的角色,告知誰是商業罪犯。”
他指陸佑把大馬當成家園,願意參與建設及以商會發展民風及教育,如辦學、設立醫院等,尊孔國中及同善醫院就是一例。
談李孝式 促使商會更系統化
二戰後國內百廢待興,民族主義擡頭,需要有魄力的領導人登高一呼,當時最有條件的人,就是李孝式。
莫順宗說,比起陸佑及李延年,李孝式的教育水平明顯較高,視野更寬闊,也更快融入主流社會。
“在香港出生的李孝式於1924年移居馬來亞經營錫礦,因種種優勢成功在商圈及政治領域冒起。
“比起陸佑,李孝式有更多出頭機會,30多歲已當上商會領袖,隨後成為財長。若他留在香港,一切另當別論。”
傳承方式服務人群
李孝式於1936年擔任雪州中華總商會會長,1949年參與創立馬華,1956年以馬來亞代表團成員身份赴英國談判馬來亞獨立問題,於1957年8月馬來亞宣布獨立後,出任首屆財政部長。
陳明發說,李孝式於二戰(1945年)後負責重建隆雪商會,致力系統化及補足商會資料,促使商會更系統化。
“二戰時華商扮演扶貧救災作用,民族抗日情緒高漲,當時只要日本皇軍拿到華商名冊,名單內的人都可能有問題,很多文獻及名冊因而被毀,無法保留,所幸李孝式隨後補足這些資料。”
他指出,從陸佑到李孝式,可見華社對國家發展的重要,特別是華商,總是以傳承方式服務人群,為社區提供養分。例如華人在甘榜設立商店、神廟、社團等,讓社區順利運作,這傳統需被正確詮釋,重新肯定華商的貢獻。
談李延年 無私奉獻回饋華社
來自永春的李延年被華社尊稱為“慈善老人”,足見其慷慨對待華社。有傳李延年在70年代捐給華社的錢,超過1000萬令吉。就目前而言這已是巨大款額,更何況是70年代?
莫順宗形容李延年是個“怪人”,縱使已很富有,卻願意替他人打工直到50多歲。
李延年當年幫英國橡膠公司工作,掌握人脈及情報後再創業,公司交由其哥哥管理,繼續樂當“打工仔”。他努力累積財富,更致力回饋華社,其無私貢獻是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
莫順宗說,李延年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中扮演著向政府傳達華社心聲的要角,包括表達新經濟政策與工業協調法令不利國家工商活動、籲請政府檢討土著股權固打制、摒除不利私人投資的條例等。
“60年代國內政黨成立後,華社被邊緣化而不再重要,但華團仍在,只是被拋離主流。然而,李延年改變了逆勢。他開拓社團風氣,讓社團更顯重要。”
提倡商會現代化
他認為,華團改革及革新從李延年開始。後者把隆雪商會帶到更專業領域,包括確定角色扮演、成立資料庫、塑造社會監督功能等。
李延年於60年代參與商會,70年年代擔任隆雪商會會長。目前隆雪商會秘書處為全國總商會內最大型的秘書處,執行人員陣容很強。
陳明發說,當年李延年提倡商會現代化,包括大量增加會員及改革秘書處,因為他堅持若要與政府溝通,需有良好裝備及高效率行政系統。(報道:蔡曉薇 2012-06-20 南洋商報 / 原題:隆雪中華總商會108周年紀念特輯: 三代會長 時勢造英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