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搜狐網創建人張朝陽最近發表了一篇博文,其中有一句話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一種精神的寄托是解決不了覆雜的社會問題的,宗教不能當飯吃”。聯系上下文,張朝陽相信這是一個真理。
在很多國人眼裏,這話確實是不容置疑的真理。人們經常引用管子的一句話來表達這個真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似乎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各級政府官員不擇手段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很多人不擇手段地積聚財富的理據。面對某些貧窮子弟的犯罪行為,很多人也這樣辯解:這些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們貧窮——只是在說這話的時候,人們似乎忘記了:用權力占有了很多財富的人依然在貪婪地用權力來搶奪財富,而那些富人的平均道德水準似乎並不比普通民眾高。…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22, 2016 at 6:40pm — No Comments
當我們身心疲倦,一杯清茶在手,閉目遐思,即使在鬥室之中也會產生心曠神怡的效應,甚至如一句廣告詞所說的“它會帶給你好心情”。這大約也是常人都能夠體會得到的;但是,不能據此便任意貶低其實用的功能和價值。因此,我總覺得《紅樓夢》中的妙玉也太矯情了一些。在“品茶攏翠庵”一回中她說:“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為解渴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這不僅過度誇大了飲茶的審美意義,還有一桿子將我輩俗人全部轟到牛棚騾圈之意,著實令人不平,《紅樓夢》續作者沒有給她安排一個好的結局,在我看與她的矯情太過、而少人情味不無關系。其實,飲茶最初也不具備妙玉所體驗的“雅”的深意,是經歷過極“俗”之階段的,而且,直至現今,普通老百姓飲茶仍然沒有完全擺脫這種俗的狀態。…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13, 2016 at 11:53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中國茶文化產生於中國宗教文明的“泛神論”時期,具有某些宗教的文化基因。儒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用儒家的周禮去規範茶禮,用儒家的樂感文化熏陶茶文化,用儒家的仁學規範茶學。中國茶文化的主體建構多取材於儒家學說。中國的茶葉沐浴佛的光輝,由名山、名寺植名茶到飲茶成為“和尚家風”,並因為“禪教合一”而出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新景觀——“茶禪一味”。中國的禪宗茶道悟的是“中國禪”,突出直覺智慧,落腳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道教的神仙結緣。自古以來,茶便是溝通人神、人鬼關系的物品,難免帶上幾分仙氣、神氣、鬼氣。儒教講“中庸”,道教講“天人合一”,…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6pm — No Comments
一
科學主義思潮的興起與挑戰是20世紀中國哲學遭遇到的最深刻、最強大的一次危機。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危機源於另一學科——科學——的挑戰,從實質層面看,科學-哲學一體的西方哲學文化構成了中國哲學最強大的威脅。“科學派”所倚重的利器——科學方法(具體地說就是:經驗、理性、實證、、形式化、普遍有效性,等等),乃是西方哲學慣常推崇與使用的方法。眾所周知,西方近代以來的實證主義(20世紀以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現象學等流派以“科學”作為哲學的目標,將“科學方法”樹立為追尋的目標而一再表現出西方哲學方法論的自覺。當科學方法的普遍價值被中國的科學派認同、接受,並以之作為根據來清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結論自然且必然是:中國哲學沒有“科學方法”支持,它不是“科學的”,故它“不科學”。基於科學的普遍價值,“不科學的”就等於“無真理性”,便是“錯誤”、“荒謬”,便是“玄學”。…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4pm — No Comments
每有聚餐,與會者都不用帶錢包,帶上嘴就行(“不攜杖頭錢”),胡吃海喝完畢,拍屁股走人。買單的事誰負責?待到發榜,由中了舉人、進士的與宴者負責。因為在吃的過程中大家都不知道這是“吃”誰的請,而大家又都“夢”想這桌能由自己買單,所以,這就叫“吃夢”。
同治十年,王闿運(1833年~1916,晚清經學家、文學家,湖南湘潭人)進京會試。他的朋友多,朋友的朋友更多,因此,在辦正事之余參加的吃請也很多。據《湘綺樓日記》,在此期間,幾乎宴飲無虛日。請客吃飯沒什麽稀奇,不值得專文記敘,但他們買單的方式比較奇怪,才有記一筆的價值。
士子吃飯叫“吃夢”…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2pm — No Comments
在東安市場的舊書攤上買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嵐力的《我的書翰》,中間說起東京的茶食店的點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幾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還做得好點心,吃起來餡和糖及果實渾然融合,在舌頭上分不出各自的味來。想起德川時代江戶的二百五十年的繁華,當然有這一種享樂的流風余韻留傳到今日,雖然比起京都來自然有點不及。北京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論理於衣食住方面應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實際似乎並不如此,郎以茶食而論,就不曾知道什麽特殊的有滋味的東西。固然我們對於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隨便撞進一家悸悸鋪裏去買一點來吃,但是就撞過的經驗來說,總沒有很好吃的點心買到過。難道北京竟是沒有好的茶食,還是有而我們不知道呢?這也未必全是為貪口腹之欲,總覺得住在古老的京城裏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北京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兩三家做得上好點心的餑餑鋪麽?…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9pm — No Comments
一
漢人何休在《公羊傳解詁》中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① 這句話在後代影響很大,人們都把它理解成對以《詩經》為代表的古代詩歌傳統的經典闡釋,也視為對古代民間歌謠的發生背景的合理說明。如果從邏輯上來推理,既然古人早就把“詩言志”確立為詩歌的開山綱領②,既然古人早就認識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③,何休所說的“饑者歌其食”應該是毫無疑義的一條古典詩學原理。然而我們把《詩經》以及漢樂府等先秦兩漢的古典詩歌作品檢索一過,卻發現“饑者歌其食”的現象非常稀少,由“饑者歌其食”生發的作品數量與“勞者歌其事”之詩相比,簡直少得不成比例。…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8pm — No Comments
原題:神奇與腐朽之間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一時風靡大江南北,的確不是偶然的。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世界上沒有那個民族將吃至於如此高的的地位。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而且正在發揚光大。
真理與謬誤之間只差一步。神奇與腐朽之間也只差一步。
因此,中國文化總是輕而易舉地將神奇化為腐朽,而且往往將神奇化為腐朽之後才善罷甘休。比如,中國的飲食。
中西文化的差別突出地表現在怎樣對待吃飯。活著的意義是什麽?中國人的回答活著是為了吃。西方文化可能反過來回答,吃是為了活著。…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0pm — No Comments
每次走到人家菜地邊或看到人家的菜地,腦子裏總要悠遠地冒出兩行古人的詩句:“幾畦蔬菜不成行,白韭青蔥著意嘗。”但在初夏時節,地裏的茄子辣椒和豇豆青豆才起秧架藤子,南瓜也只次第連綿地開出一路黃花,此時“著意嘗”的只能是瓠子和莧菜。尤其是莧菜,無論是間種在瓠子架下的空檔裏,還是齊嶄嶄地整畦呈現於地頭,看上去總是那麼爽心貼意的親切可靠。雨過雲開的菜園裏,雨洗後的莧菜,嫩葉尖下綴著水珠,更是有著一種情意綿綿的清新舒展,叫人靈魂靜滯。…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9pm — No Comments
萵筍是土名,書上規範的稱呼是萵苣。
我去鄉下,最喜歡往菜園裏轉轉。春天裏,一畦畦萵筍列隊一樣齊嶄嶄的,比別的菜要高出許多。打眼望去,萵筍最為嫩綠,旁邊生長著大蒜和起苔的芫荽,但誰也比不上萵筍那般寬衣大裳高身架。萵筍絕對是菜園裏的模範生。
萵筍分為葉用和莖用兩類。葉用萵苣又稱生菜,在西餐店裏吃三明治漢堡或炸薯條什麼的,常吃到這種葉面曲卷打皺的蓬松綠葉菜,脆而微甜。我們通常所說的萵筍,都是食莖的,而且確實呈筍狀。削去皮的萵筍,清澈而誘人,像綠的翡翠,嫩且有玉質的透明感,有時感覺更像梳妝好的女人,清新可人待人品味。…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6, 2016 at 3:15pm — No Comments
地苔皮,也有一些地方喊做地踏菇或地拉子。地苔皮就是地皮菜,又名地木耳,為一種季節性的菌類和藻類的共生體,地衣的一個科目,算是植物界特殊的類型。這令人想到大地的衣服和皮膚,它的學名也取得怪怪的,叫葛仙米,占著《百家姓》上的一個姓,但和米卻一點不搭界,不知其根據何所從來。…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3, 2016 at 11:2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