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苔皮,也有一些地方喊做地踏菇或地拉子。地苔皮就是地皮菜,又名地木耳,為一種季節性的菌類和藻類的共生體,地衣的一個科目,算是植物界特殊的類型。這令人想到大地的衣服和皮膚,它的學名也取得怪怪的,叫葛仙米,占著《百家姓》上的一個姓,但和米卻一點不搭界,不知其根據何所從來。

地苔皮類似於木耳,雖是單個只有指甲蓋大,卻長得有點誇張,呈波浪形片狀,中間淺黃呈橄欖色周邊深黑近墨綠色。不同的是,木耳是對稱生長附根在腐木上,皮大肉厚,地苔皮無根,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生長出來。地苔皮是真正的草根菜。春末夏初,只要一場雨後,在那有點陳舊零亂但卻永遠不缺少生機的堤坡草地上,就會長出一朵朵一撮撮這種黑不溜秋的東西來。而且在雨後剛放晴時才會出現,得趕緊撿,如果太陽稍微一曬,地苔皮基本就幹了,卷縮成灰黑色,就沒法撿了。地苔皮是雨季的匆匆過客,它們仿佛一下子從四面八方趕來,卻又一下子就走完了這世上所有的路。新鮮地苔皮很軟很薄,也像木耳那樣富有彈性,但纖小柔嫩得多,抓手裏滑膩膩的。

地苔皮也是多鈣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同時還是一種高級有機肥。長地苔皮的地方,土壤都不會太瘦,草顯得濃綠而多汁,時常能看到野小蒜和牛屎菇。地苔皮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孩提時的童心與柔嫩。小時候常撿這東西,雨後,陽光穿透雲層斜射下來,仍有零星的雨點飄落,戴著草帽到野地裏去撿。地苔皮像是雨後的精靈,黑亮亮地散落在堤坡上的草窠裏,有蚱蜢和拇指大的灰黑土蛤蟆不斷地跳,大陣的八哥在雨後遠遠的飛來飛去。那時有人相信,打過炸雷的地苔皮不能吃,吃了會肚痛生病的。

由於這東西是雨後濕漉漉貼在草中地上的,零散細碎,撿起來費事,上面會粘帶著枯草葉、青苔、泥沙、蚯蚓糞什麼的。回家後先灑點水,使它柔軟膨大以免破碎,然後動細工一點點挑揀。又是用手擇,又是動嘴吹,或是用手指彈。撿一筐回家雖然不易,擇凈洗凈就更難了。不知洗過了多少遍,但地苔皮的褶褶皺皺間似乎永遠也洗不凈,吃時仍難免遭遇草莖細屑。


 只是地苔皮燒出來後,擱點豬油,那個油潤和鮮香,還有滑溜爽口……滑爽到你舌頭輕易裹不住!你只要嘗上一口,就抵擋不住要嘗第二口,一嘗再嘗收不住筷。地苔皮清炒,將油鍋燒辣,投進蒜茸、姜絲、辣椒先爆香,再哧拉一聲倒入地苔皮翻炒,擱上鹽,蓋鍋略燜片刻,出鍋前撒上小蔥或切碎的蒜苗提香。地苔皮下鍋前要稍稍擠幹水分,否則炒時滲水過多會沖淡口味。饒是如此,這東西縮頭仍是大,看起來一大堆,炒出來只一小碗。但這一小碗就夠你巴嗒嘴了。因地苔皮藻體富含膠質,富含氨基酸類的鮮味成分,本身就是味精,所以吃起來才清脆滑嫩,綿軟香鮮,比木耳的口感好,辣呵呵的特別能下飯。地苔皮炒雞蛋炒土豆絲,或是和韭菜一起炒,味道都不錯,放入湯中更有滑而不膩的口感,涼拌則別有風味,有一股雨水的清新和寧靜。好幾年前,我在一家頗具特色的土菜館裏吃過一回地苔皮雞湯燴豆腐。那次,我們四五個人各人點了一兩樣自己喜歡的菜,說著閑話,聽著田園小調時,菜很快便一一端了上來。看著那些熟悉的野菜,飄散著淡淡苦味,夾帶著一絲絲泥土的芳香,心情不由顯得格外的輕松和舒暢。那碗地苔皮雞湯燴豆腐,真的可謂以柔燴柔,以黑間白,配上鮮紅的海米,視覺上上異常愉悅,吃在口中更是風味獨具,很快就給我們最先幹掉了。

雨後地裏剛撿回的地苔皮,若是多得一時吃不了,洗凈晾幹,可以長期保存。日後拿出來用清水泡一下,做一鍋鮮湯,仍是一道上好的佳品。我在江蘇溧陽天目湖風景區,就看到盒裝的“地衣菜”同砂鍋魚頭及風幹鵝擺放一起,作為當地的品牌土特產出售。

每次吃地苔皮的感覺都很好,想到那片雨後的天空,想到青草泥土混合飄香的味道,心情就濕潤而有所思……或許,那就是對我的消失的童年生活的一種追憶和悼念吧。

Views: 1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