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四、「重聽」經典——聽覺敘事研究的重要任務
聽覺敘事概念的提出,為今後的敘事研究增加了一項新任務,這就是對經典的「重聽」。
近年來讀書界不斷有人提出「重讀」經典,這類呼籲之所以未見多大成效,是因為未將「重讀」的路徑示人,如果「重讀」走的仍然是「初讀」的老路,那麽再讀多少遍也無濟於事。「重聽」經典明確標舉從「聽」這條新路走向經典,它當然也是一種「重讀」,但這次是以經典中的聽覺敘事為閱讀重點。由於前面提到的種種原因,以往的閱讀存在一種「重『視』輕『聽』」的傾向,人們一味沈湎於圖像思維而不自知,「重聽」作為一種反彈琵琶的手段,有利於撥正視聽失衡導致的「偏食」習慣,讓敘事經典散發出久已不聞的聽覺芬芳。…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30, 2022 at 11:36pm — No Comments
「聽聲類聲」與「聽聲類形」之間,其實並不存在一條特別明確的界限,敘事中「類聲」與「類形」的區別有時並不明顯,或者說作者不一定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筆下是「聲」還是「形」。《水滸傳》第1回洪太尉強行讓人掘開禁閉妖魔的洞穴,此時穴內發出一陣天崩地裂之聲:
只見穴內刮喇喇一聲響亮。那響非同小可,恰似:天摧地塌,嶽撼山崩。錢塘江上,潮頭浪擁出海門來;泰華山頭,巨靈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奮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飛錘擊碎了始皇輦。一風撼折千竿竹,十萬軍中半夜雷。
…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45am — No Comments
「聲音圖畫」在今天似乎還未成廣陵絕響。作為一種表音文字,英語中的象聲詞非常豐富,其中,許多兼具動詞性質,常見的如「murmur」(咕噥)、「whisper」(耳語)與「giggle」(咯咯笑)等,仍然保留著以聲音指代動作的特征。漢語屬於表意文字,「擬聲」並不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但這並不意味著象聲詞在漢語中的地位不夠重要。恰恰相反,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會無師自通地使用象聲詞,口語中「擬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修辭手段。不僅如此,漢語中有些表述也帶有「聲音圖畫」的色彩——在敘述某些根本不發聲的事件時,人們居然會用象聲詞來形容,如「臉刷的一下白了」和「眼淚嘩的一聲流了下來」等,這類表述的形成機製值得深入探究。
(三)從「聽聲類聲」到「聽聲類形」…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23,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二)聲音的模擬與事件的傳達:聲音如何表現,怎樣對聲音事件進行逼真的摹寫,這是故事講述人為之撓頭的大問題。聽覺信號旋生即滅,看不見摸不著,對「觀察」對象可以勾勒其整體輪廓,描繪其局部細節,這些在「聆察」對象那里通常都難以實現。
「聆察」過程中為什麽會發生許多錯誤的推測與判斷,是因為對於人類日益遲鈍的「聆察」能力來說,聲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劉姥姥沒見過自鳴鐘,在她聽來它的響聲就像是農村常有的「打羅篩面」,這種經驗主義的錯誤是任何人都難以避免的。因此表現聲音的最便捷手段,就是像曹雪芹那樣用「咯當咯當」的象聲詞來模擬自鳴鐘的聲音。…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9, 2022 at 11:00am — No Comments
(一)聲音與事件之間的邏輯關係
事件即行動,行動在許多情況下是會發聲的,當「聆察者」聽到周圍的響動時,其意識立即反映為有什麽事件正在身邊發生。從因果邏輯上說,行動是因,聲音是果,聲音被「聆察」表明其前端一定有某種行動存在,或者說每一個聲音都是事件的標誌,不管這聲音事件是大還是小。劉姥姥為什麽會被「金鐘銅磬一般」的聲音「嚇得不住的展眼兒」,是因為她無法確定這「『當』的一聲」源於何方神聖。然而,自鳴鐘敲擊聲給劉姥姥造成的困惑,與《紅樓夢》第75回不明聲音給賈珍等人帶來的驚恐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3, 2022 at 8:54am — No Comments
「音景」的接受與構成和「圖景」有很大不同。人的眼睛像照相機一樣,可以在一剎那間將「圖景」攝入,而耳朵對聲音的分辨卻無法瞬間完成:聲音不一定同時發出,也不一定出自同一聲源,大腦需要對連續性的聲音組合進行復雜的拆分與解碼,在經驗基礎上完成一系列想象、推測與判斷。聲學意義上的「音景」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定調音」(keynote sound),它確定整幅「音景」的調性,形象地說它支撐起或勾勒出整個音響背景的基本輪廓;二是「信號音」(sound signal),就像「背景」(background)之上還有「前景」(foreground)一樣,有些聲音在「音景」中因個性鮮明而特別容易引起註意,如口哨、鈴聲和鐘聲等就屬此類;三是「標誌音」(soundmark),這個概念由「地標」(landmark)一詞演繹而來,是構成「音景」特征的標誌性聲音——如果說大本鐘是現代倫敦的「地標」,那麽大本鐘的鐘聲就是它的「聲標」(「標誌音」)。《儒林外史》第8回南昌府新任太守王惠與原任太守之子蘧公子有番對話:…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2, 2022 at 5:28pm — No Comments
不僅室內有「聲音的空間」,室外也是一樣,走過夜路的人都知道,眼睛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野外沒有多大作用,這時辨別方向與位置主要靠耳朵。有意思的是,空間明明是首先訴諸視覺的,人們卻喜歡用聽覺來做出種種表示:《老子》用「雞犬之聲相聞」形容彼此距離之近;英國人對「倫敦佬」的定義為「出生在能聽到聖瑪麗-勒-博教堂鐘聲的地方的人」;[4](P448)麥克盧漢的「地球村」意為全世界已經融合為一個共同的「聽覺空間」,「地球人」在高科技時代變成了能「聽」到相互動靜的鄰居。…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1, 2022 at 11:42am — No Comments
文學是想象的藝術,「聆察」時如影隨形的想象介入,不但為敘事平添許多趣味,還是敘事發生與演進的重要推進器。以敘事的源頭——神話為例,無神不成話,神的產生與「聆察」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認知水平低下的上古時代,初民主要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來認識世界,看到和聽到的一切都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但由於神不是一種直觀的存在,「聆察」過程中的積極思維顯然有利於神的形象生成。麥克斯·繆勒在考察宗教的起源時談到,神是由不同的感官覺察到的,太陽、黎明以及天地萬物都可以看到,但還有不能看到的東西,例如,《吠陀》中訴諸聽覺的雷、風與暴風雨等,「看」對躲在它們後面的神來說完全無能為力:…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9, 2022 at 10:28pm — No Comments
「聆察」與「觀察」可以說是一對既相像又有很大不同的感覺兄弟。「觀察」可以有各種角度,還像攝影鏡頭一樣有開合、推移與切換等變化,而「聆察」則是一種全方位全天候的「監聽」行為,倘若沒有從不關閉的「耳瞼」,人類在動物階段或許就已經滅亡。…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5, 2022 at 1:00pm — No Comments
聽覺不但比視覺更「酷」,其發生也較視覺為早。人在母腹中便能響應母親的呼喚,這時專司聽覺的耳朵尚未充分發育,孕育中的小生命是用整個身體來感受體外的刺激,而眼睛在這種狀態下全無用武之地。聽覺的原始性質決定了人對聲音的反應更為本能。《周易》「震」卦以「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等生動敘述,來反映「迅雷風烈」情況下人的鎮靜自若;《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邀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把劉備唬得匙箸落地,此時倘無驚雷突至,為劉皇叔的本能反應提供再合適不過的借口,多疑的曹瞞一定不會將其輕輕放過。T.S.艾略特將藝術範疇的聽覺反應稱為「聽覺想象力」(auditory imagination):…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3, 2022 at 10:03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