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不但比視覺更「酷」,其發生也較視覺為早。人在母腹中便能響應母親的呼喚,這時專司聽覺的耳朵尚未充分發育,孕育中的小生命是用整個身體來感受體外的刺激,而眼睛在這種狀態下全無用武之地。聽覺的原始性質決定了人對聲音的反應更為本能。《周易》「震」卦以「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等生動敘述,來反映「迅雷風烈」情況下人的鎮靜自若;《三國演義》第21回曹操邀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把劉備唬得匙箸落地,此時倘無驚雷突至,為劉皇叔的本能反應提供再合適不過的借口,多疑的曹瞞一定不會將其輕輕放過。T.S.艾略特將藝術範疇的聽覺反應稱為「聽覺想象力」(auditory imagination)

我所謂的聽覺想象力是對音樂和節奏的感覺。這種感覺深入到有意識的思想感情之下,使每一個詞語充滿活力:深入最原始、最徹底遺忘的底層,回歸到源頭,取回一些東西,追求起點和終點。[9](P118)

所謂「深入最原始、最徹底遺忘的底層」,指的是對聲音的反應來自通常處於沈睡狀態的感覺神經末端,只有聽覺信號才能穿透重重阻礙抵達此處,喚起與原始感覺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想象與感動。與此異曲同工的是W.B.葉芝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生都用來把詩歌中為視覺而寫的語句清除乾凈」[10](P42),這樣的話只有極度重視感覺的詩人才能說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末句為「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第40回林黛玉說李詩中她只喜歡這一句,此語應視為曹雪芹本人的夫子自道,因為小說有太多地方反映作者的聽覺敏感。然而,這種敏感在許多研究者那里並不存在,他們不知道聽覺渠道通往人的意識深處,對作品中的聽覺敘事常常是「充耳不聞」,其研究因而無法避免罹患「失聰」癥候。要而言之,聽覺敘事研究指向文學的感性層面,這一層面貌似淺薄實則內蘊豐厚,迄今為止尚未獲得本應有之的深度耕耘。


二、「聆察」與「音景」——聽覺敘事的研究工具

「失聰」的並發癥是「失語」,研究聽覺敘事所遇到的最大障礙,是漢語中缺乏相應的話語工具。遵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訓,當前最具迫切性的任務是創建和移植一批適宜運用的概念術語。


(
一)「聆察」

漢語中其實已有一些與「聽」相關的現成詞匯,如「聽證」、「聆訊」、「聽診」、「聲吶」、「收音」、「監聽」之類,但它們幾乎都是舶來的技術名詞,對應的全為專業領域的「聽」。在描述「聽」這一行為上,我們缺乏一個像「觀察」這樣適用範圍較廣的概念,以指代一般情況下憑借聽覺對事件的感知。本來「觀察」應當將「聽」與其他感知方式都包括在內,但由於受到視覺文化的壓力,「味」、「嗅」、「觸」、「聽」等陸續被擠出「觀察」的內涵,人們對此習焉不察,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逐漸接受了這一事實。不僅如此,「觀」字的部首為「見」,這個「見」也使望文生義者覺得「觀察」應該是專屬於「看」的行為,繁體字「觀」中甚至還保留了兩只眼睛的形狀。有鑒於此,漢語中有必要另鑄新詞,用帶「耳」旁的「聆」字與「察」搭配,建立一個與「觀察」相平行的「聆察」概念。


(作者簡介:傅修延,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 南昌 330027,原刊:江西社會科學,2013 年 05 期)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